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 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治理具体如下: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缘由无法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 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伴随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治理5、对于无法进展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留意手部血运状况。
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 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便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 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治理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展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 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3、ICU、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力量 的患者、不同语种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内容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生儿腕带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依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展术前预备。
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前方能接 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前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头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情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两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前方可离开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 并有记录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3一、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展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 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展相关的诊疗活动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诞生日期、住址、 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诞生日期、住址、 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觉察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告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挂号,但假设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准时 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依据当时患者的有关状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标准补写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需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制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生疏别无误前方可进 行操作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别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实行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冷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沟通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 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需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对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缘由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伴随人员,还必需由伴随人员陈述患 者姓名。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楚标准,准确无误工程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需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前方可使用,假设损坏需更时,需要经两人重核对6、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7、医务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的检查并有记 录8、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需准时更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全都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必需准时制作并更换的“腕带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急诊科、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程序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依据《住院 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病人登记本”中2、患者转科时,必需准时更床头卡、病历牌〔卡〕、住 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3、病房与手术室相互转接患者:手术前一天由病房责任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医生进展手术部位标记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需与糊涂的患者交谈查对,进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确实认 二、腕带使用治理制度1、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给患者系上腕带,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留意事项及重要性 2、腕带标识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左手,特别状况的佩戴于下肢3、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便将病人标识腕带取下4、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5、如遇转院或腕带不慎丧失,应由责任护士给病人重佩 戴腕带6、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标识信息7、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8、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麻醉前手术室麻醉医师、护士分别核对,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红色”腕带标识, 写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9、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 使用“蓝色”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
10、生儿诞生后由巡回助产士或护士给生儿带上“粉色”〔女婴粉红色,男婴粉蓝色〕腕带,填上母亲姓名、性别、床号、体重、诞生日期,回病房后由病房护士核对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4为了标准医院治理,有效防止错误识别患者身份引起的医疗事故,规定护士至少使用 2 种身份识别方法查对患者身份实行多种措施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一在进展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前方可执行二是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是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一般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展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四是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需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前方可 使用,假设损坏需更时,需要经两人重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楚标准,准确无误工程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五是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 使用状况的检查。
六是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手术室护士核对前方可接入手术间七是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需严格执行患者身份 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八是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终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身份识别制度为标准医疗治理供给了牢靠依据,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理效率,它将大大提高患者护士在操作治疗过程中识别患者的准确性,全面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5确的操作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终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展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