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的古建筑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4页
文档ID:544237594
武汉的古建筑_第1页
1/4

武汉的古建筑说起武汉的古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禹稷行宫、晴川阁、宝通 寺、武汉革命博物馆等武汉标志性建筑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 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 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 鼎立的格局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武汉建筑资料, 具体内容如 下:武汉的古建筑禹稷行宫禹稷行宫简介:禹稷行宫,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 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2013年3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禹稷行宫被增补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的古建筑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建筑历史:南宋始建的禹王庙大禹,炎黄子孙都熟悉,是历代公认的水利事业鼻祖秦始皇于 公元前210年曾上会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开帝 王亲祭之首创,嗣后历代官府和民间祭禹活动历久不衰明景泰《寰宇通志》载:原禹王庙在大别山麓,宋绍熙间,司农 少卿张体仁以此地江汉朝宗之会,乃建庙以祀大禹,而以益稷配焉 而清人胡凤丹在《大别山志》中则说:南宋绍兴年间,司农少卿张体 仁督修大别山禹王庙两种说法中,建禹王庙的时间虽相距数十年,但都建于南宋,距 今已八百余年了。

明朝禹稷行宫明天启年间,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 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湖广布政使 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清朝禹稷行宫清同治三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精湛 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此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 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后经历百余载风雨和年久失修,至 20世纪80 年代初,宫内文物遗失殆尽,屋面渗漏,木蛀梁朽,墙体倾斜,岌岌 可危武汉的古建筑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建筑特色: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 木构建筑,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 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 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 正脊两端升山 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 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禹稷行宫大殿门两旁窗子下面的槛板上,正中是硕大的圆珠图案,左右各有一龙头张口相向,上面是蝙蝠,下面是双钱,也是横看二龙戏珠,纵观福寿双全然而这里的寿却不是变形字体,而是由硕 大的圆珠中的一只鹤(象征长寿)来寓意的。

那珠中除鹤外,还雕有一 只鹿和梅花及梧桐枝,合起来则为鹿鹤同春大殿下正中的替木上, 中间是一轮红日,两边各有一只凤鸟相对而立,摆动着长长的尾翼对 着太阳翩翩起舞,这叫双凤朝阳2013年3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禹稷行宫被增补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的古建筑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建筑景点: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 1986年,为平面呈 扇形的暖亭荆楚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 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禹碑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 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 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所刻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 刻在湖南衡山的峋嵝蜂,故又称峋嵝碑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 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 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 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 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 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 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 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 意是: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 业。

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 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 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 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