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施工组织计划1. 工程概况及施工目标1.1 工程概况1.1.1 项目概况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位于铜陵市西南方向约 7.5km 的横港地区电厂南倚桂家湖,北靠港铜路东侧围墙外为农田和零星民居,东离铜都大道约 75m西侧围墙外为原电厂六期扩建工程的施工场地和一些工业企业,西距铜(陵)-(有)色铁路线约700m,电厂铁路专用线西端在横港站与铜(陵)-(有)色铁路接轨,自西向东在厂区南侧进入厂区电厂西距长江约 2.5km,电厂补给水为长江水,现有补给水泵房位于厂外西南方向约 1.2km电厂东北方向隔着港铜路即为大型居住区白鹤家园小区晥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现有三台机组:3 号(320MW)机组,配置锅炉是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制造的 HG-1025/18.2-YM6 型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中间储仓式、汽包锅炉,采用单炉膛、平衡通风、摆动燃烧器调温、固态机械排渣、露天布置方式于 1999 年 12 月投产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装置为后期改造,在 2013 年投产5 号、6 号(1×1050MW+1×1000MW)机组,配置锅炉为超超临界参数变压运行螺旋管圈直流炉,采用一次中间再热,单炉膛单切圆燃烧,平衡通风,露天布置、固态排渣、全钢构架,全悬吊结构塔式布置。
锅炉型号为 SG-3012/27.9-M540,由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引进 Alstom Power 公司 Boiler Gmbh 的技术生产1050MW 机组(5 号机)2011 年投产,1000MW 机组(6 号机)2017 年投产脱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现三台机组脱硝配置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工艺,还原剂为液氨三台机组 SCR 脱硝工程共用一套氨站系统,布置在厂区西北端侧采用液氨作为脱硝还原剂,还原剂储存、卸载及供应区域包括 3 台 80m3 液氨储罐、5 台蒸发器、2 台卸料压缩机、4 台缓冲罐等液氨为有毒气体,对电厂工作人员、周边居民及发电生产造成重大威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的标准,液氨,临界量为 10t,皖能铜陵发13电有限公司氨区实际储氨量 125t,已构成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等级为三级为确保周边居民安全及全厂机组发电生产安全稳定,建设安全、绿色、环保型电厂,实现全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决定对脱硝制氨系统进行改造,消除氨区重大危险源,将液氨制氨工艺改为尿素水解制氨工艺1.1.2 项目现场条件1) 厂址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位于铜陵市西南方向约 7.5km 的横港地区。
电厂南倚桂家湖,北靠港铜路电厂西距长江约 2.5km,电厂补给水为长江水,现有补给水泵房位于厂外西南方向约 1.2km电厂东北方向隔着港铜路即为大型居住区白鹤家园小区、桂家湖新村和望江亭小学2) 工程地质场地内的地貌处在沿江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上,地形较为平坦, 地面标高约为 19.50m 厂区内分布有大量已有建筑物根据前期勘测资料分析,本场地的地层上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 Q4 和中上更新统Q2、Q3 的冲积层,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和碎石土;下伏为第三系 R 的沉积层,岩性为泥质砂岩(砂砾岩)现分述如下:①1 杂填土(Q4S):杂色,主要为前几期工程的回填土,以建筑垃圾为主,成分主要为混凝土块、砖石碎块、碎石层及粉煤灰等,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多呈松散状该层主要分布在方案一拟建场地区域内及老厂建筑物基础拆除区域,厚度在 0.40~ 3.50m②2 粉质黏土(Q4al):灰色、灰黄色,湿~稍湿,可塑偏软~可塑,含铁锰浸染,偶见腐烂木屑、贝壳等,部分地段夹小石子和粗砂该层主要分布在方案一拟建场地内的冲沟区域,厚度在 0.40~2.40m③ 粉质黏土(Q3al):棕黄~黄褐色,硬可塑~硬塑,含铁锰结核,局部地点夹小砾石。
该层主要分布在方案三的五期 4#机组场地内,层厚 0.8~2.5m,125 机组主厂房场地原也有分布,在前期工程建设期间基本都已挖除④2 碎石土(砾卵石层)(Q2al ):黄褐、棕红色,中密~密实,碎石成分主要为硅质、石英砂岩,含量多在 60%-80%,粒径一般在 3~8cm、大者 10~12cm、最大直径达 25cm,磨圆度一般、以亚圆形为主,碎石多为中风化、较坚固;碎石间主要为粉质粘土充填,稍湿,可塑~硬塑,局部为砂、砾充填部分地段夹有粉质粘土夹层,厚约 15~25cm层底受地下水影响,充填的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态该层在三个场区内分布较广,厚度在 1.4~4.80m在方案一冲沟区域内,该层强度稍差,为稍密~中密状态⑤泥质砂岩(砂砾岩)(R):褐红色、紫红色,泥质胶结,泥质含量不等,结构强度不均部分地段基岩呈软硬相间状沉积,其软硬相间规律性差上部 0.5~1.5m 为全风化,状态较软,与硬塑~坚硬状态土性质相近,岩样手捏即碎;以下渐变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力学性质很好整个基岩顶面埋深北浅南深a) 地震参数拟建场地的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覆盖层厚度小于 5m 的区域,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为Ⅰ1 类,覆盖层厚度大于 5m 的区域,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有关规定,拟建场地区域未来 50 年超越概率 10%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对应的地震烈度为 7 度在场地类别为Ⅰ1 类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 Fa 取 0.82,在场地类别为Ⅱ类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 Fa 取 1.00b) 气象条件铜陵市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湿度较大,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冷暖空气交锋频繁,冬夏温差显著,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夏季多降雨,冬有霜冻及降雪寒潮天气也常出现,一般发生在 1 月中旬至次年上旬,常伴有大风、雨雪天气该地区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铜陵气象站位于铜陵县城关镇北郊著笠山(郊外),北纬 30°58′,东经 117°48′,观测场海拔高度 37.1m, 2012 年 1 月 1 日从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3058N/11747E 海拔 37.5m)迁站到现址铜陵市西湖新区(3059N/11751E/海拔 11m),气象部门统计 资料时已作统一处理该气象站在电厂的北面,距电厂的直线距离约 10km,中间无大障碍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该站气象常规要素值可直接移用于厂址处。
根据气象站 1981~2018 年实测资料,气象要素如下:各气象要素多年统计值如下(本节数据无特殊说明外,均采用 1981~2018 年数据):1. 气温累年年平均气温(℃)累年年平均最高气温(℃) 累年年平均最低气温(℃) 累年年极端最高气温(℃) 累年年极端最低气温(℃) 1 月平均最低气温(℃)7 月平均最高气温(℃)2. 气压累年年平均气压(hpa)累年年极端最高气压(hpa) 累年年极端最低气压(hpa) 3.相对湿度累年年平均相对湿度(%) 累年年最小相对湿度(%)4.水汽压(2009~2018 年)累年年平均水汽压(hpa) 累年年最大水汽压(hpa) 累年年最小水汽压(hpa) 5.降雨量累年年平均降水量(mm)累年年最多降水量(mm) 累年年最少降水量(mm) 累年年最大日降水量(mm)累年年最大 10 分钟降水量(mm) 累年年最大 1 小时降水量(mm) 累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72113.541.1(2013 年 8 月 11 日)-8.9(1990 年 2 月 1 日) 132.910131046.6(2016 年 1 月 24)983.1(1987 年 8 年 19)76.6917.144.60.81418.11778.4(2009 年)984.9(2001 年)191.2(2003 年 7 月 9)2463.412累年年平均蒸发量(mm)(2004~2013)1372.7累年年最大蒸发量(mm)(2004~2013)1628累年年最小蒸发量(mm)7.风速(2009~2018)1277.5累年年平均风速(m/s)2.3累年年最大风速(m/s)22.4(2009 年 6 月 6 日)8.日照(2009~2018 年)年日照时数(小时)1877.33年日照百分率(%)42.60%9.其他(2009~2018 年)年大风日数(天)2.5年雷暴日数(天)32.4年雾日数(天)17.7年雨日数(天)156.9年日降水量≥0.1mm 日数(天)134.9年最大积雪深度(cm)24年最大冻土深度(cm)4年平均地表温度(℃)18.9年极端最高地表温度(℃)66.7年极端最低地表温度(℃)-8.3累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对应量127.4(mm)6.蒸发量c) 水文地质高程无特殊说明外均采用吴淞高程系统。
56 黄海基面(m)=吴淞基面(m)-1.932(m);1985 国家高程基准(m)=56 黄海+0.075(m)根据本区地层特点,地下水主要为孔隙型潜水和上层滞水,赋存于①1 杂填土、④2 碎石层中,受大气降水和电厂排水系统的侧向补给入渗补给,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且无规律,雨季埋深较浅根据前期资料,地下水位埋深在 0.40~3.20m 之间,水量较小,对基础施工影响小,在施工时,只要采取一般的排水措施即可根据前期有关资料分析,本场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d) 交通运输本工程距离铜陵市中心 7.5km,西距长江约 2.5km,东临京沪铁路,电厂北侧紧邻铜港路,东侧约 75m 处为铜都大道,西侧约 450m 处为铜官大道1.2 施工目标本工程为 EPC 总承包,包括 3 号、5、6 机组脱硝系统还原剂由液氨改尿素制氨改造、3 号机脱硝 SCR 喷氨系统的改造和 5 号、6 机组 SCR 智能喷氨改造的设计、设备和材料采购、制造、供货、运输及储存、施工和安装、竣工、调试工作、168 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性能试验、消缺、培训、最终交付投产本工程采用尿素水解工艺,本次改造范围包括:尿素存储系统、尿素溶解、尿素溶液存储系统、尿素水解系统、废水系统、 尿素废液回收系统、氨气计量分配系统、稀释风系统、炉水加氨系统、应急上料系统、罐车气力输送上料系统、智能喷氨控制系统(仅 5、6 号机组)等及相应配套的阀门、管道、电气、热控、土建、暖通、给排水、消防、视频监控、接地等涉及本项目的所有工作等。
具体施工范围包括如下:1) 尿素溶液制备系统:包括斗式提升机、尿素溶解罐(带搅拌器和加热盘管)、尿素溶液储罐、尿素溶液泵及相关管道、阀门、附件等;2) 尿素水解制氨撬装模块:包括水解器本体及相关管道、阀门、仪表等;3) 蒸汽系统、疏水系统、工业水系统、除盐水系统、废水系统等;4) 氨计量模块:包括流量计、调节阀及相关管道、阀门、仪表等;5) 稀释风系统:包括稀释风机、稀释风管道及阀门、稀释风蒸汽暖风器及疏水系统、氨空气混合器及相关管道、喷氨格栅、阀门、仪表等;6) 5号、6号机组(1000MW)的智能喷氨系统;7) 电气系统;8) 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