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州四大园林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5.50KB
约3页
文档ID:544128032
苏州四大园林_第1页
1/3

苏州四大园林苏州四大园林 --- 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和拙政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 年)、元(公元 1271~1368 年)、明(公元 1368~1644 年)、清(公元 1644~1911 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 650 多年的历史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 23 号,占地 1.1 公顷,开放面积 0.88 公顷元至正二年(公元 1342 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 ;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 1373 年),73 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 ),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 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 9 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音: 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 1566 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 1460 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 30 亩(另两资料: 2 顷、约 30000 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沧浪亭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沧浪亭占地面积 1.08 公顷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 “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 12 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 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 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拙政园建于明代正德四年( 1509 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 5.2 公顷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 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 16 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灌园鬻(音: yù,< 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 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500 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 78 亩( 52000 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