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手写): i垒塾 导师签名(纱莎 年—L月』L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医科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手写)=.21曼垂垒 导师签名(手"《 年.上月.U日 2∞萝 年白7 f日精品参考文献资料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方式及其疗效的临床分析中文摘要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及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治疗效 果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收治的54例鞍 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 资料、手术入路、术后并发症,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按脑膜瘤切除分级,本组病例Simpson I级切除21例,II级切除29 例,ⅡI级切除4例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1%,无围手术期死亡42例病 人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7.5年,平均27.7个月,37位病人的视力、视野 较出院时均有改善,肿瘤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单眼的术后视力与其术前视力呈正相关(B=0.678,P 文献报告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4"--10%, 是颅底脑膜瘤好发部位之一,多见于中年以上,儿童较罕见,女性发病率较高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较长,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视野障碍,另外还有头 痛、头晕、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症状、体征鞍结节是分界垂体窝上壁前方和视交叉前沟之间的轻度的骨性隆起,鞍隔覆 盖于前方的鞍结节和后方的鞍背及后床突,中间有一孔供垂体柄通过平均长度 为8mm(5~13 mm),宽度为儿咖(6~15珊)在鞍结节的侧面是海绵窦、后交 通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池蛛网膜鞘:前方是视神经及其蛛网膜囊、蝶骨平台; 后方是垂体柄、漏斗和Liequist膜;上方是视交叉及其外部的蛛网膜、终板、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等鞍结节脑膜瘤首先由Steward于1899年尸检中发现,1916年Cushing首次全 切该部位脑膜瘤1927年,Holmes和Sargent首次报道了10例TSM病人的手术经过 并提出了“视交叉综合症"的概念,它包括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蝶鞍区正常的双侧视野缺失【引1938年,Cushing和Ei senhart又报道了28例鞍结节区脑膜瘤, 并根据肿瘤大小将其分为四期:(1)早期;(2)无症状期;(3)适合手术期;(4) 晚期或不能手术期,他们强调了肿瘤生长与视器关系的重要性及手术切除可能性 口1,提出“鞍上脑膜瘤”来说明起源于蝶鞍表面硬膜的肿瘤,在文献上一度引起 混乱。 后来的相关报道涵盖了很多不同位置生长的肿瘤,包括前床突、鞍结节、 蝶骨平台、视神经孔、嗅沟、蝶骨脊、鞍膈等经过几十年的纷争,目前统一认 为凡起源于鞍结节、蝶骨平板、鞍隔或前床突者均属此列也有些作者进一步分 类研究,特别是鞍膈脑膜瘤,Kinjo等knl通过治疗12例患者结合资料,将鞍膈脑 膜瘤分为三型:A型,鞍隔以上垂体柄之前;B型,鞍隔以上垂体柄之后;C型,5鞍隔下蝶鞍内迟建华等嵋1认为该分型适用于小型肿瘤,提出将涉及A、B、C三 型的巨大混合性肿瘤列为D型这些细致的分型都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很 大的帮助鞍结节脑膜瘤有多种的手术切除方式,早期常采用单侧或双侧额下入路,随 着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翼点入路、额颞入路、纵裂入路逐渐开展起来,以及由 此演化而来的有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眶上翼点入路等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为 颅底肿瘤提供更多新颖的方法,相继开展了眶上锁孔、眉间锁孔、神经内镜下经 鼻扩大蝶窦哺1等入路,成为鞍结节脑膜瘤特别是小型肿瘤切除方式的热点但由 于肿瘤位于颅底中线,毗邻许多重要结构,。
文献报告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4"--10%, 是颅底脑膜瘤好发部位之一,多见于中年以上,儿童较罕见,女性发病率较高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较长,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视野障碍,另外还有头 痛、头晕、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症状、体征鞍结节是分界垂体窝上壁前方和视交叉前沟之间的轻度的骨性隆起,鞍隔覆 盖于前方的鞍结节和后方的鞍背及后床突,中间有一孔供垂体柄通过平均长度 为8mm(5~13 mm),宽度为儿咖(6~15珊)在鞍结节的侧面是海绵窦、后交 通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池蛛网膜鞘:前方是视神经及其蛛网膜囊、蝶骨平台; 后方是垂体柄、漏斗和Liequist膜;上方是视交叉及其外部的蛛网膜、终板、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等鞍结节脑膜瘤首先由Steward于1899年尸检中发现,1916年Cushing首次全 切该部位脑膜瘤1927年,Holmes和Sargent首次报道了10例TSM病人的手术经过 并提出了“视交叉综合症"的概念,它包括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蝶鞍区正常的双侧视野缺失【引1938年,Cushing和Ei senhart又报道了28例鞍结节区脑膜瘤, 并根据肿瘤大小将其分为四期:(1)早期;(2)无症状期;(3)适合手术期;(4) 晚期或不能手术期,他们强调了肿瘤生长与视器关系的重要性及手术切除可能性 口1,提出“鞍上脑膜瘤”来说明起源于蝶鞍表面硬膜的肿瘤,在文献上一度引起 混乱。
后来的相关报道涵盖了很多不同位置生长的肿瘤,包括前床突、鞍结节、 蝶骨平台、视神经孔、嗅沟、蝶骨脊、鞍膈等经过几十年的纷争,目前统一认 为凡起源于鞍结节、蝶骨平板、鞍隔或前床突者均属此列也有些作者进一步分 类研究,特别是鞍膈脑膜瘤,Kinjo等knl通过治疗12例患者结合资料,将鞍膈脑 膜瘤分为三型:A型,鞍隔以上垂体柄之前;B型,鞍隔以上垂体柄之后;C型,5鞍隔下蝶鞍内迟建华等嵋1认为该分型适用于小型肿瘤,提出将涉及A、B、C三 型的巨大混合性肿瘤列为D型这些细致的分型都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很 大的帮助鞍结节脑膜瘤有多种的手术切除方式,早期常采用单侧或双侧额下入路,随 着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翼点入路、额颞入路、纵裂入路逐渐开展起来,以及由 此演化而来的有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眶上翼点入路等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为 颅底肿瘤提供更多新颖的方法,相继开展了眶上锁孔、眉间锁孔、神经内镜下经 鼻扩大蝶窦哺1等入路,成为鞍结节脑膜瘤特别是小型肿瘤切除方式的热点但由 于肿瘤位于颅底中线,毗邻许多重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