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异同比较两岸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异同比较文章提交者:photoshoper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的现实,并无法改变两岸源于相同源流历史的事实长期以来,由于两岸意 识型态的不同,以及在国共内战的不愉快经验,以致于不少学者只关注大陆历史教科书中 的「政治意识型态」问题;或者说,都习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也 正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史中的国共之间的种种恩怨,两岸的诠释各不相同原是可以理解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专长是教育工作与教育研究,因此长期研究大陆历史教科书后,研 究者较关心的是,除了两岸对立过的政治历史之外,吾人如何可以从彼岸的历史教科书中 学习到什么?能不能藉此来突显或反映出台湾当前国中历史教科书中的问题?所谓「他山 之石,可以攻错」 ,诚此之谓矣 为了达到研究者的目的,又避免因为政治立场对立所引起的争论,本研究将以两岸国 初中本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各挑选五个重大历史事件作为 比较的重点,而舍弃「中国现代史」的部份,也许将来另文研究之 比较教育学者贝瑞德(Bread)曾指出比较教育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描述、解释、并列、 比较。
本研究虽然亦属于比较教育范畴,但由于比较的标的物是教科书,因此将采:并列、 比较,最后再解释的三阶段研究方法之所以希望利用并列、比较两岸历史教科书中的相 同历史事件,主要目的不仅止于探讨两岸教科书内容之异同,更重要的是,探讨在两岸 历 史教科书异同中的背后可能因素,以及其可能代表的教育意义 研究者无意去仲裁两岸国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异同时, 「谁是谁非」 ,因为「考证」是 历史学者的责任,不是教育学者的能力所及但是以教育学者的立场,提供两岸国初中历 史教科书内容之异同所在,就等于是告诉这些教科书的「编辑委员」诸公们,这些地方的 教科书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去考证与研究,才能提供国中学生正确、完整无误的历史教育 本研究所采用的样本教科书,在台湾方面是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历史」 (民国 八十五年七版) ,其中本国史有三册至于大陆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 ,本国历史共计四册,初中使用 以下将依序呈现古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近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再其次是针对 前两大类之比较,探讨其背后可能之原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最后提出本研究之结语 贰、古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 在两岸历史教科书中,对古代史选定的历史事件包括:夏商周三代;秦的灭亡;三国 鼎立;黄巢之乱与唐的灭亡;明的灭亡。
以下分述之 一、夏商周三代 台湾版 p12~15 尧和舜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他们都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这种传贤不传 子的方式,很受后世的赞美,史称禅让政治 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不仅消除水患,而且大兴水利,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 禹年老时,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禅让给帮助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后,四方诸侯不拥戴益, 而拥戴禹的儿子启这是因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 所以获得诸侯的拥戴从此,君主成为世袭,开了传子或传弟的局面夏朝因此 成为我国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与后来的商、周,合称三代 大陆版 p8~10 相传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由部落推举生的这种 公共推举首领的制度,后人把它叫做禅让制 传说的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部落首领逐渐取 得了特殊地位,贫富分化明显传说舜的家里有了储藏粮食的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来保 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建立和发展时期,共 1300 年左右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 的第一阶段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 部落共同推举的首领,但已经拥有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权力。
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 一个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称为王 ,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国家-夏朝 异同比较 对于禅让政治的解释上,台湾版与大陆版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版是说「把帝位传给 贤 能的人,不传给儿子」 ,而大陆版却强调「由部落推举产生的」 ,由此可以感觉出大陆 版认 同这种共同推举的方式台湾版则非常赞扬这一种政治概念 台湾版对于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叙述,并认为尧、舜、禹是历代不可多得的明 君,肯定他们的重要性,但大陆版却说夏、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的王朝,其中对禹更是大 肆批评,例如:台湾版「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 ,而大陆版 「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个 部落 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 台湾版认为启的继位是,因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 的拥戴,但大陆版却说启是自称为王,并在小字的部份说启和益为王位相互战争,结果启 胜 利了 二、秦的灭亡 台湾版 p47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第十二年,死于东巡途中于是,李斯和赵高拥立秦始皇的少子胡 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
二世皇帝信任赵高,统治更为残暴,人民更加痛苦,终于爆发了 陈胜等的抗暴运动 大陆 p41、p42 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万世相传,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威势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 的 15 年首先高举反秦大旗,点燃农民战争的烈火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从揭竿而起到失败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 灭的 异同比较 对于陈胜、吴广的事件,台湾版只是简单的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这一类农民战 争非常赞颂,花了二页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陆强调农民起义两岸对于秦 王朝的评价是一致的,都属于负面的;对于陈胜等人的评价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陆特别强 调「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三、三国鼎立 台湾版 p77、78 图片的说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权诈,为影响三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 图片的说明-刘备是汉景帝的后裔他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最为后人所乐 道 大陆版 p.72~74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南方的军阀孙权和刘备,成为他的主要对手 小字的部分-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写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故事。
但小说「三 分史实,七分虚构」不能当真正的历史书读例如: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草船借 箭,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都不是历史事实……曹操原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小 说却夸大了他奸诈狡猾的一面 异同比较 台湾版在课文中较为推崇刘备,而说曹操多权诈,但大陆版却较推崇曹操,赞扬他重 视农业发展,及政治、经济上的改革而称孙权和刘备为军阀,还对三国演义作了负面性 的批判大陆版特别提醒我们,不要误将「三国演义」当成真正的历史来读 四、黄巢之乱与唐的灭亡 台湾版 p.11 唐朝后期,政治日益恶化,受害最深的还是一般人民,动乱因此时有所闻僖宗时, 水旱灾加深人民的痛苦,终于爆发黄巢之乱大乱起自山东,大江南北继之广遭劫掠,东 南富庶地区,在此次大乱中也惨遭破坏;洛阳、长安又先后沦陷,全国骚动唐朝重用黄 巢降将朱温,勉强平定乱事,国力则从此衰竭 大陆版 p.110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中,许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为流民 ,而统治阶级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黄河中下游又发生了旱灾,农民以草 籽、槐树汁充饥,而官府照旧催租逼税,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这次起义历时十年,行军数万里,席 卷大半个中国,这在过去的农民起义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异同比较 台湾版认为黄巢的事件是一场国家的内乱,称为黄巢之乱,但大陆版却称它为黄巢起 义,对于黄巢本人的介绍,起义的发生原因、战争、结果均有详述,并在最后一段文字中 ,可以感受大陆版肯定它对时代的影响、意义,而台湾版并无叙述黄巢本人,对于过程也 简单说明 五、明的灭亡 台湾版 p74 明末,陕西发生严重饥荒,边防军也因欠饷、欠粮而哗变灾民与饥兵结合,四处劫 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戮也最惨,张献忠后来进入四川 ;李自成则攻陷北京 大陆版 p.80~83 一六二七年,陕北澄城县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税,数百饥民冲进县衙门,杀死县官, 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接着,各地纷纷响应,形成几十支起义军,其中势力较大的有高迎祥、张献忠等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继续领导起义军进行战斗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转战十几个省区,推翻了腐朽的 明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把斗争锋芒直接 指 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异同比较 张献忠、李自成在台湾版被视为流寇,但在大陆版却被视为农民起义的英雄对于两 岸叙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黄巢之乱,大陆版肯定此种抗争改革,并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 、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以及失败的结果,而台湾版则视其为内乱 参、近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 在两岸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于近代史选定的比较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庚子拳乱;清帝宣布退位以下分述之 一、鸦片战争 台湾版 p2、3 道光二年,英国政府派兵来华,其预定战略是将压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 所以未攻广州,径自北上,占据定海 大陆版 p5 一八四○年二月英政府任命乔治;懿律为英国东方远征军总司令和谈判全权代表 ,义 律为副,率兵 1.5 万人侵略中国 小字的部分-由于林则徐在广州已有准备,英军也不想在广州决战,转而进攻厦门, 被闽浙总督刘廷桢率军击退英军便沿海北上,进攻定海 异同比较 在鸦片战争中大陆版将英军战争视为侵略中国的行为,在小字的部分也说明因为林则 徐在广州已有准备,英军也不想在广州决战(可能是打不过) ,转而进攻厦门,但被闽浙总 督刘廷桢率军击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进攻定海。
而台湾版简略说英国政府派兵来华, 其预定战略是将压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广州,径自北上,占据定海二、太平天国 台湾版 p9、10 清朝自干隆中期以后,政风败坏,军备废弛,国势渐衰鸦片战争挫败,更使弱点暴露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有限,连年灾荒,与种族歧视所激起的反清情绪,均是太平 天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同治三年,曾国荃攻下南京,洪秀全已在城破前服毒自尽 大陆版 p16~22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旧的矛盾加深,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带来新的灾难,终 于酿成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在鸦片战争以前,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生活已经备受艰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对人民搜刮五口通商又使大批劳动人民失业,加剧社会动荡 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 ,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 进攻太平军 在一八**年七月十九日,湘军挖地道炸塌天京城墙,蜂拥而入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加 速了清朝统治的衰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中国寻找出一 条出路,但农民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斗争业绩和他们建立的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异同比较 台湾版认为太平天国是起因于政风、军备败坏,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有限,种族 歧视,而大陆版却强调中国社会旧的矛盾加深(所谓旧的矛盾,就是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 生活已经备受艰苦) ,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带来新的灾难(新的灾难即是清政府为了支 付赔 款,加紧对人民搜刮) 大陆版对于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