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一五”计划实行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1956年苏联问题爆发加快了我们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附: 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2)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3) 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并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一)建设道路中探索中的巨大曲折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是一帆风顺?遇到哪些挫折?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 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不太了解,对社会主义规律缺乏全面认识,把社会主义理想化,天真的以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会马上发挥与资本主义相比的优越性;我们党过去又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容易错误地把不是阶级斗争的问题当作阶级斗争,把党内意见分歧当作路线斗争,搞斗争扩大化原因探索,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至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二)曲折中的积极成果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继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1)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2)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3)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从实践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5)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党许多领导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少奇: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
3、“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总之,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从1980年到1992年,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到对“社会主义本质”最终作出明确概括,这一探索过程历经12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改革的起步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萌芽,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313,314页,2、改革的展开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提出,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3、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概括,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73页,,,,(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 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 第二,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结果 “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 ——邓小平 第三,是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第四,是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否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社会主义来说是不重要的?,3、胡锦涛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 《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 “不解决好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 “发展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2、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3、发展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2卷313-314页) 1985年4月,邓小平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案例:社会主义的吃饭问题,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远县考察 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交谈你看,我们的农民多好啊! 他们的要求不高啊!可是,解放28年了,我们连农民这么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惊人,“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
……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4、发展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做到: 第一,就要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要充分发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作用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周恩来:“向科学进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胡锦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据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