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 第一节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 第二节从伍德罗·威尔逊到约翰·默里 理想主义学派:伍德罗·威尔逊 阿尔弗雷德·齐默恩 约翰·默里 第三节从韦伯、卡尔到摩根索、基辛格 现实主义学派:马克思·韦伯 爱德华·卡尔(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阿诺德·沃尔夫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学者) 尼古拉斯·斯巴克曼 汉斯·摩根索(“如果我们学科有奠基之父的话,他就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说支配 2 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普遍使用的 3 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4 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动 5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6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区别是真实的,是深刻的 乔治·凯南(遏制主义政策) 雷蒙·阿隆(反对像摩根索那样,把权力绝对化,试之为一切政治的本质) 约翰·赫兹 约翰·基辛格(均势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 第三章第二次论战(50年代以后)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第一节一场激烈但“虚假”的战争 第二节科学行为主义学派 卡尔·多伊奇(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理论) 莫顿·卡普兰(国际系统模式创始人之一) 戴维·辛格 海沃德·阿尔克(数学取向的政治学) 第三节传统主义学派的 马丁·怀特 (英国著名的“四人学派”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 (运用历史的哲学的方法提出“三R”分析,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新主义) 英尼斯·克劳德 肯尼斯·华尔兹 斯坦利·霍夫曼(系统阐述了传统主义的基本观点) 1 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时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2 “世界秩序理论” 3 复合均势 4 强调伦理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三个核心问题“均势、秩序和伦理”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20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新现实主义: 理论特点: 1 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限制 2 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 给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给以更多的关注 研究方法: 强调综合性分析,认定权力政治与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并重 发展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3组关系上: 1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 2 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关系 3 国际关系中的东西南北关系 第二节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 霍夫曼认为的区别 1 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则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了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2 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则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 3 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新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第三节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鲍德温关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比较: 1 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都承认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忽视相互依存,新自由主义并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看得太严重 2 关于国际合作,新现实主义消极,新自由主义积极 3 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强队相对收益,新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获得绝对收益 4 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强调安全目标,新自由主义则强调经济福利 5 关于意图和实力,新现实主义更注重国家实力而不是意图,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国家的意图 6 关于制度和机制。
新现实主义批判新自由主义夸大了国际制度和机制的作用 第四节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现实主义: 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的开拓者 罗伯特·吉尔平(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霸权衰亡论) 戴维·鲍德温 罗伯特·利铂 新自由主义: 约瑟夫·奈 罗伯特·基欧汉 理查德·罗斯克莱斯《贸易国的兴起》 罗伯特·杰维斯 第五章论战仍在继续 第一节从“范式之争”谈起 现实主义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法 多元主义以“多中心” 全球主义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基础 第二节冷战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批评理论是一个“家族”,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分支 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强调研究政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理论和哲学 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五节女性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98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千年间:国际研究杂志》出版了一期题为“妇女与国际关系”的专辑,才出现了女性主义挑战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转折点 第六节建构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构主义有规范建构主义(conwentional constructivism)和批判建构主义(critical 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谋求探讨三个具体问题 1 建构主义指出,除了物质结构以外,还存在着社会结构 2 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 3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 二建构主义的几个主要概念 “规范”“认同”“文化” 三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尼古拉斯·奥勒夫和亚历山大·温特 由于建构主义缺乏历史观和体系干,折翼开拓性航程决不轻松,也不会一帆风顺 第七节英国、北欧的国际关系理论 E·H·卡尔,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布尔的《无政府的社会》被一致认为是英国学派的最杰出的代表作 北欧:约翰·加尔滕的结构主义和平理论 奥尔·沃弗的国际关系理论“大辩论”观 第六章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国家利益论 汉斯·摩根索国家利益应当包括是三个重要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好处 1 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2 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先有后进行选择 3 具有灵活性 第二节权力论 马克思·韦伯“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人之上的能力” 罗伯特·汤姆逊国家实力(权力)=(人力+资源)*意志 西方国家对国家实力的研究三个学派: 1 定性分析学派雷蒙·阿隆汉斯·摩根索 2 定量分析学派卡尔·多伊奇 3 结合的克莱因 Pp=(C+E+M)*(S+W),即国家力量=(+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第三节冲突论 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中提到“三概念”1 人性与国际冲突 2 国家与国际冲突3 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 第四节均势论 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和平 1815到1914年第二个均势时期 第五节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是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 对于金德尔伯格来说,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于霸权和支配地位的强国来维持秩序,向国际社会提供“集体利益” 霸权稳定理论还提出一个“搭便车”理论 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探讨的是霸权国家兴衰与国际冲突的关系 第六节博弈论 “谁是懦夫”和“囚徒困境” 第七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合作论 基欧汉“霸权后合作论” 奥伊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 奥克塞罗德合作模式论 海伦·米尔纳国家间合作理论 第二节体系论 体系理论的五个主要特点 1 整体性 2 层次性 3 联系性 4 稳定性 5 功能性 第三节相互依存论 相互依存论最早见于理查德·库铂的《相互依存经济学——大西洋社会的经济政策》 相互依存理论形成于60年代后期,整个七十年代是其发展的兴盛期 相互依存被视为“现代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 复合相互依存理论 第四节国际政治经济学 IPE诞生之日为1971年8月15日,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权力与货币: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两条脉络:1 国际体系层次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 2 国际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国内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互动关系 罗伯特·基欧汉“简而言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互动作用”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趋势的观点见于琼·斯佩罗《国际关系的政治学》 1 政治体系影响经济体系 2 政治因素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 3 国际经济关系本身体现国际政治关系 IPE流派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国际机制论 第六节集体安全论 1 集体安全论表现为一种国际安全体系 2 集体安全论表现为一种安全保障机制 3 集体安全表现为一种保护国家安全的手段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软权力论 1990年约瑟夫·奈《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 第二节地缘政治学 第三节两枝世界政治论 第四节文明冲突论 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国际安全新论 第二节世界秩序论 第三节全球化新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