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作用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31KB
约6页
文档ID:188649826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作用_第1页
1/6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05月收治的9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一般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完成;就组间眩晕护理总有效率以及HAMA评分展开对比结果:最终发现,护理前,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HAMA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HAMA评分低于比照组明显(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临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利于眩晕护理效果提升以及HAMA评分降低,最终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疾病转归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 96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from December 2017 to May 2019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Traditional general nursing measures +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 were used to complete; The total efficiency and HAMA score of vertigo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AMA score and comparison group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efore nursing(P & GT; 0.05); After nursing, the HAMA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mparison group(P & lt; 0.05). Conclusion: After clinical interventi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vertigo nursing and reduce the HAMA score,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retur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interventi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Clinical effects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为病发率具有显著特点的反复发作性眩晕疾病之一,主要因为患者表现出头位变化而患病,但是因为此类症状呈现出反复发作以及程度严重的影响,往往于耳鼻喉科、神经内科以及骨科等诸多科室完成治疗后,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对此在进一步研究有效疗法基础上展开眩晕护理干预,同样具有显著意义[1]。

本次研究将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探究心理护理干预方式运用可行性,以利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疾病转归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05月收治的9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采用眩晕护理措施;比照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1岁~76岁,平均年龄为(45.292.39)岁;病程分布范围为2d~3个月,平均病程为(1.290.25)个月;实验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77岁,平均年龄为(45.332.42)岁;病程分布范围为3d~3个月,平均病程为(1.350.29)个月;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属于单侧发病;②知情同意书签署;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表现为双侧发病;②存在意识障碍,表现出较差依从性;观察对比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1.2 方法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过分组并接受护理期间,比照组:护理人员就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了解,并且针对患者认真完成检测工作,将系列疾病因素充分排除。

此外,对于治疗进度需要积极配合,合理完成抚慰护理操作;实验组:①认真普及病理知识: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表现、诱因以及影响等进行讲解,期间需要保持轻松愉快并且态度温和,保证对于眩晕疾病治疗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状态接受;②就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予以了解后,针对性给予对应纠正治疗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者而言,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不良同此种病症出现存在密切关系,此外运动缺乏以及无规律休息也会导致疾病发作,对此对于患者正确生活观念的形成加以协助意义显著,通过对其生活习惯的良好做出保证,以促进其预后养护[2];③将患者沟通力度充分提升,通过语言交流,确保充分释放患者心理压力,并且将患者针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感以及理解程度充分增加,护理期间,对于切入时机等需要充分掌握,避免相反结果出现;④积极展开心理指导引导工作:就心理知识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讲解,确保对于生理功能同心理变化的相关性患者可以有所了解,并且对于患者抗病治病意识的充分形成给予帮助,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确保患者心理状态可以获得充分改善;⑤将护理环境充分完善: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而言,其针对外界表现出敏感的感官刺激,对此对于患者养护环境的整洁以及安静做出保证意义显著,对于系列外界刺激需要尽可能避免,以防患者的负面情绪有所加深[3]。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眩晕护理总有效率以及HAMA评分1.4 判断标准①护理效果:痊愈:患者表现出的位置性眼震症状以及眩晕症状均转为正常;有效:患者表现出的位置性眼震症状以及眩晕症状均获得好转;无效:患者表现出的位置性眼震症状以及眩晕症状均无好转②焦虑状态:对于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焦虑状态,利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患者焦虑状态随着分值的降低而获得降低1.5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护理结果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眩晕护理总有效率)以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HAMA评分)以 表示,行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眩晕护理总有效率对比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7.82%)高于比照组(75.00%)明显(P<0.05),见表1表1 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临床对比 [n(%)]组别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实验组(n=48)37(77.08)10(20.83)1(2.08)47(97.82)比照组(n=48)24(50.00)12(25.00)12(25.00)36(75.00)X210.7655P0.00102.2 HAMA评分对比护理前,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HAMA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HAMA评分低于比照组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HAMA评分临床对比 (分, )组别护理前护理后实验组(n=48)9.612.217.511.49比照组(n=48)9.662.458.362.01t0.10492.3536P0.91660.02072. 讨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周围性前庭疾病之一,呈现出自限性的特点临床选择手法复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但是因为症状反复发作以及程度剧烈的影响,对患者心理造成的恐惧感尤为显著心理护理作为应用率具有显著特点的一种系统化整体护理方式,不但能够对护理期间服务的人性化以及优质化充分凸显,而且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充分满足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7.82%)高于比照组(75.00%)明显;护理前,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HAMA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实验组HAMA评分低于比照组明显,充分证明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临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利于眩晕护理效果提升以及HAMA评分降低,最终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疾病转归。

参考文献】[1]金晋宇.综合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5):167.[2]金晋宇.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3):169.[3]澹台方芳.整体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2):4186-4187.[4]刘怡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年03期[5]姜晓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18期[6]朱艳;苏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41期[7]许玉;庄丽萍;柯水燕;陈千红;;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年08期[8]周燕飞;朱水英;陈浩;;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型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院;2015年01期-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