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幼儿园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行为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80KB
约17页
文档ID:546541728
浅析幼儿园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行为_第1页
1/17

浅析幼儿园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行为摘要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中是一种特别普遍的,无法避免的现象,幼儿会由于 各种原因与其他同伴之间产生不同形式的冲突幼儿同伴冲突对于幼儿来说是一 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会给幼儿的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身体伤 害;另一方面,它也是幼儿学会如何进行同伴交往,学会如何与别人协商、沟通,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社会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幼儿同伴冲突中, 教师的介入占据很大的比例,而教师介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幼儿同伴 冲突解决的质量,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合理介入是教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一个良好契机因此,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幼 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师介入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教师;介入行为1 绪论1.1 研究背景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冲突行为,甚至攻击行为 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幼儿发生冲突时,许多老师的第一反应 是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或者代替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来制止幼儿的冲突行为,并 且认为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错误的,都希望尽量避免幼儿之间的冲突。

但是皮亚 杰认为,幼儿的冲突可以促进幼儿更加适应集体生活,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 提高他们的生活认知,培养规则意识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的幼 儿的认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有 些抽象化,不容易理解而幼儿之间的冲突往往是是对规则理解或者遵守不一致 但是幼儿通过冲突,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幼儿通过解决冲突可以提高幼儿与他人 合作,协商等社会交往能力老师正确介入幼儿的冲突,则是给幼儿做正确的示 范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会与其他幼儿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大 部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矛盾老师帮助幼儿解决矛盾的教育理念,方 法和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积极的教育方式 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1.2 研究意义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园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见现象,它是幼儿社会性交往能 力的一种体现,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是帮助幼儿挖掘冲突中教育意 义的关键,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 于针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分析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 素,丰富目前关于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将来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 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不论从笔者以往查阅的一些关于冲突中教师介入行 为的文献,还是笔者亲自深入到幼儿园班级中的观察,都发现教师在幼儿同伴冲 突的干预中都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同样也是现在的幼儿教师感到比较困惑 和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针对教师在解决冲突中存在 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一些指导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来提高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 突的水平1.3 相关概念1.3.1 冲突冲突这个概念存在于很多学科领域当中,包括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 等在这里,笔者介绍的是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关于冲突的定义:在心理学领域中,冲突指多种需要同时存在而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矛 盾冲突的分类包括外部需要间产生的冲突以及内部需要间产生的冲突,外部需要 与内部需要间产生的冲突在社会学领域中,冲突可以是指为了获得某个目标、 利益或者价值,人或者群体之间而发生的争斗、消灭、对抗另一方的行为冲突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术语,它包括彼此之间对立的目的、行动、事件、动机等,两 个或多个社会实体间意见的不统一,行动的不一致,相互对抗。

1.3.2 幼儿同伴冲突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不同于心理学以及社 会学意义上个体产生的内部与外部的冲突,它表现为幼儿之间思想或行为的不一 致,而产生的对抗状态,也就是当一个幼儿遭到另一个幼儿反对时,还继续坚持 自己的观点、行为,二者由此产生对立矛盾在本研究中,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定义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双方因意见不一 致、行为需求的不同、争抢物品、发生碰撞等而引起的语言、肢体等争执的行为 过程冲突发生的标志是幼儿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观点,或者幼儿一方坚持某观点, 而另一方一直不能妥协而导致的对立状态幼儿同伴冲突的一般表现形式有言语 冲突、肢体冲突等在幼儿同伴冲突发生时,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会中止,幼儿的表情、声调以 及语气等发生变化,双方出现不同形式的对立与对峙在冲突发生后,幼儿都会 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冲突,有些幼儿选择自己解决,解决的策略有合作式、退缩 式、攻击式等,有些幼儿也会求助于老师,老师也可以主动介入到冲突中可以 说,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过程就是一次幼儿间的人际交往互动如 果出现一个幼儿反对另一个幼儿的意见或者两者发生碰撞、争抢而产生对立行为 时,这就是一个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发生。

1.3.3 教师介入教师介入是指教师对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同伴冲突进行干预,运用各种 千预策略,以期顺利解决冲突的教育过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将从教师介入的 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来观察教师的介入行为,观察过程包括从教师开始关 注到同伴冲突的发生到教师停止对幼儿或者冲突事件的介入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 国内研究现状2017 年程琳琳在《幼儿同伴冲突类型及其教师解决策略研究》中提出,当 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很少接触同龄的玩伴,没有兄弟姐 妹,自我中心化非常严重再加上有些家长采取错误的教养方式,过度溺爱,放纵 幼儿导致了幼儿社会性发展薄弱,不知道正确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最终导致冲 突的发生2017 年陈晓凤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行为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 园中班为例》中提出教师应从冲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幼儿的个性及特点,家长的 配合程度和幼儿园的管理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来判断教师的介入行为同时 研究者也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教师在介入幼儿的冲突行为中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大声呵斥,惩罚等消极影响同时,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二是促进教 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三是幼儿园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四是通过家 长学校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2017 年程琳琳在《幼儿同伴冲突类型及其教师解决策略研究》中给教师提 出三条建议:1.针对规则维护和意见分歧类的幼儿同伴冲突,教师应多采取多种 方法渗透规则教育2.针对资源占有和肢体动作引发的同伴冲突,教师应积极指 导,培养幼儿自行解决冲突的能力3.针对教师解决同伴冲突的态度,教师应更 多关注和发掘幼儿冲突背后蕴含的价值1.4.2 国外研究现状2002 年 Mally&McMurry 认为教师根据引起幼儿冲突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 解决冲突的方法如果因为物体引发的冲突,教师会采取拿走引发冲突的物品的 方法通常,教师占据 解决冲突的指导地位2003年 Beaty 提出了“他尊冲突转换策略”,指的是发生冲突后应该向儿童 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询问幼儿发生了什么事?第二,询问另一个幼儿的感觉怎 么样?第三,怎么才能让对方感觉好一些? Beaty认为教师需要利用冲突培养幼 儿移情的能力,引导幼儿尊重关心他人,存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5 研究方法1.5.1 文献资料法研究者在确定题目之后,通过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互联网下载了 大量关于幼儿同伴冲突与教师介入行为方面的论文并仔细研读,在查阅文献的过 程中发现,从幼儿角度研究同伴冲突的文献相当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较为成 熟,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5.2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 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笔者拟通过运用正式访谈法和非正式访谈法在 正式访谈中运用准备好的提纲,对园内 106 位老师进行访谈,访谈目的在于了解 教师的教育观念,以便于对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进行对比;在非正式访谈中,没 有访谈提纲,通常在冲突发生后或在教师的闲暇时间,与幼儿或老师进行的交谈, 目的是从更客观、全面的角度了解幼儿与教师的内心想法1.5.3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 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笔者拟通过对实 习所在幼儿园的某中1班 27名,中 2 班35 名,中3 班43 名幼儿及105 位幼儿 教师进行自然观察,选择该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同伴冲突行为作为观察目标,同 时对该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尤其关注教师 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同伴冲突时采用的方法,得出教师介入介入同伴冲突的有效方 法和策略2 幼儿园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行为2.1 教师介入的时间表2-1教师介入时间时间(N=105)冲突萌芽阶段冲突高潮阶段冲突结束之后次数比例次数比例次数比例中11312.38%21.90%1211.43%中21211.43%32.86%2019.05%中31716.19%54.76%2120%总计4240%109.52%5350.48%如表2-1所示,研究者收集到的105起案例中,教师在冲突结束后介入的次 数为最高,共53例,占教师总介入的50.48%;教师在冲突萌芽阶段介入的次数 为 42,占教师介入总数的 40%;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高潮阶段介入的次数次最 少,共10次,占教师介入冲突总数的9.52%。

教师选择在哪个阶段介入幼儿同 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教师在介入前对冲突的关注以及把握的情况,根据表 **知,教师介入的时机集中在冲突结束后,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对幼儿同伴冲 突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幼儿同伴冲突整个过程的观察和倾听2.2 教师介入的情绪表2-2中班教师介入情绪的总体情况(N=105)正向情绪中向情绪负向情绪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中1109.52%43.81%1312.38%中265.72%9& 57%2019.05%中31312.38%1413.33%1615.24%总计2927.62%2725.71%4956.67%从表2-2中班教师介入情绪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在研究者所观察到的105 次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案例中,教师以正向情绪介入幼儿冲突的次数为 29 次,占教师介入总数的27.61%;教师以中向情绪介入的次数为27次,占教师介 入整体的 25.71%,教师正向情绪介入的比例与中向情绪介入的比例相差无几; 但教师使用负向情绪介入的次数是最高的,为56次,占教师总介入的53.33% 以上的数据分析显示,教师负向情绪的介入的次数比中向情绪和正向情绪之和还 要多,可见,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主要是以负向情绪介入为主2.3 教师介入的方式表2-3教师介入方式的总体情况(N=105)教育引导权威仲裁粗暴终止简单制止次数比例次数比例次数比例次数比例中165.71%1716.20%0043.81%中276.67%109.52%109.52%87.62%中365.71%2321.91%109.52%43.81%总计1918.10%5047.62%2019.0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