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程乃珊 手机互动百科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02KB
约17页
文档ID:528022204
程乃珊 手机互动百科_第1页
1/17

精选公文范文 程乃珊互动百 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1949 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 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 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 造诣,对她影响颇深程乃珊1964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 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10余年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1983年6月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后 从事专业创作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 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 后结集为《丁香别墅》、《女儿经》等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赴香港定居,三口之家天各 一方,分居三地:丈夫留守上海,女儿 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飞越重洋去美国留学,而她则在香港孤 身拼搏,有时只好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往 返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长大,既 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 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 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 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 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 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她的第 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 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 的文学生涯程乃珊在香港这块充满竞争的土地 上,在紧张的上班下班途中,不论乘轮 渡还是乘汽车,总是不断地观察,不断 地构思创作题材期间,她为香港多家 报刊写专栏文章,还应上海、北京等几 家报刊约稿,写了许多有关香港的精彩 文章七一”前夕,她在本报《钱塘江》 副刊发表的特稿《香港:富裕而辛苦的 城市》,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每天在 我周围可以看见成群结队的外来建设 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者,他们的身影、他们劳动的场面,常 常在我眼前浮现目睹自己身边发生的 一切,女作家颇多感慨:“这几天暑热难 当,我家隔壁就是一个建筑工地,看见 他们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还在露天忙 碌,我真觉得要拿起手中的笔,把他们 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记录下来2016年4月22日凌晨,程乃珊去世, 享年67岁香港情结有人说,程乃珊成长于香港,因而 与香港有缘确实,她有难以排解的香 港情结她的出生地是上海,两岁的时 候和父母亲去了香港,在那里度过了她 金色的童年,一直读完小学四年级才跟 父母一起回到上海,那是1956年,那年 她正好10岁。

是的,漫漫的8年香港生 活,在乃珊幼小的心底埋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来,在她的散文里经常 回忆起她对香港的依恋,特别是对她的 母校 香港中学附属小学因而她 在上海时参与了和校友们发起成立上海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香岛中学校友会一个人幼年的记忆是十分美好的, 因此程乃珊对香港情有独钟是的,乃珊的祖父程慕灏老先生, 一直居住在香港这位著名的银行家, 16岁时背着一个小包裹,只身从浙江桐 乡的乡间小道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谋 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毅力曾几何时,当他的小孙女乃珊呱呱 坠地时,他已是上海乃至全国金融界的 巨子之一不久,他的事业发展到了香 港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金融界的 前辈、原中国银行总行常务董事、香港 中国银行原总经理,曾长期在香港金融 界服务直到晚年,仍担任着香港中国 银行的顾问199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了程乃珊的长篇小说《金融家》,作品描 写了一个民族金融家的人生之路和他那 个豪门望族的喜怒哀乐小说中的主人 公祝景臣一贫如洗闯入上海滩,几度春 秋,历经坎坷,终于成为显赫的银行界 精选公文范文 4 精选公文范文 巨头这很显然,小说是以她自己的祖 父的一生拼搏为背景的。

《金融家》是乃 珊原先计划创作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程乃珊因为有祖父在香港这层关 系,才有步程老先生的后尘要去香港谋 求更大的发展于是乃珊毅然告别上海 幸福温馨的家和安定舒适的生活,只身 去香港定居,诚然决非偶然在她当年 即将赴港时,乃珊曾对来访的记者说: “我祖父的一生,是一部历史,也是一部 多卷集的长篇小说我一直在搜集、记 录他的传记资料,想好好地写出来但 遗憾的是,就在她来到她深深地为之敬 爱的老祖父身边一起生活、悉心照料后 不久,这位94岁的老人却离他的孙女乃 珊而去了……个人着作程乃珊的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 活领域,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 的描绘,折射出上海滩上的人情风俗和 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个人荣誉《欢乐女神的故事》获上海市优秀 作品奖,中短篇小说集《蓝屋》获《钟 山》文学奖、上海市文学奖及蜂花杯上 海优秀小说奖,《蓝屋》、《穷街》、《女儿 经》获上海青年敦煌文学奖,长篇小说 《银行家》获首届《文汇》月刊双鹿文 学奖,《华太太的客厅》获香港第三届《亚 洲周刊》短篇小说创作赛亚军后世纪念程乃珊安葬仪式于2016年10月28 日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程 乃珊的新居坐落于福寿园依溪而建的枕 霞园,典雅的黑色石碑上影雕着乃珊支 颌浅笑的面容,显得端庄娴淑。

石碑的 下部,则是一副由贺友直先生亲笔描绘 的乃珊漫画小像,寥寥几笔,生动形象 碑下的枕石篆刻着泰戈尔的名句“天空 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墓碑 一侧则以自然原石雕刻着书籍与钢笔社会评价市井气让她贴近读者“喜欢上海有N个理由,其中一个就 精选公文范文 是上海浓烈的充满狂欢气氛的圣诞节, 与‘东方巴黎’老上海相比有过之而无 不及......”年初,程乃珊在本报《朝花》 副刊新开“什锦糖”专栏,从《冬日围炉 之乐》讲到《栗子飘香》和《无花无巧 的宁波汤果》,最新一篇《海派派对》3 月21日刚刚刊发程乃珊是在2016年末发现罹患血液 疾病的,经过治疗后,走出全封闭病房 后的第一篇稿子《难忘手工豆腐花》去 年2月24日刊发在《朝花》上徐芳说: “乃珊在我心目中是个可亲的大姐,她写 文章速度快、质量高,答应的专栏补充 稿件的节奏很紧凑前几周起,她的手 机和家中的都联系不到人,我心里 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笔下上海扎实有分寸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曾祖父 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 乡下到城里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 已是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可 以说,程乃珊是不折不扣“老克勒”的后 精选公文范文 7代。

获得首届“钟山”文学奖的中篇小说 《蓝屋》正是出自这种生活背景和基础 《蓝屋》的原型是个“绿房子”,位于铜 仁路上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这所四层 建筑花园洋房,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大师 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 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程乃珊曾说,小 时候经常路过绿房子,知道里面有很多 故事,一直想写下来没想到上世纪70 年代,她结婚了,自己的先生就来自这 所房子,他是吴同文的外孙上世纪90年代,程乃珊孤身迁居香 港数年回到上海后,2000年,她开始 涉足与老上海有关的纪实文体,通过日 常琐事和生活细节描绘的《上海探戈》、 《上海Lady》、《上海罗曼史》、《海上萨 克斯风》、《上海女人》等,折射出上海 滩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从生活中滤出真幽默多年前,在媒体报道中,对程乃珊 有这样的描述:每次去香港,她都去浅 水湾大酒店喝个下午茶,透过酒店的窗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玻璃,是浅水湾的沙滩这个时候,她 总产生幻觉,似乎白流苏和范柳原也坐 在旁边喝咖啡,说着爱情的俏皮话程 乃珊热爱生活、喜欢社交,但她也是一 个很用功的作家,她的‘社交’不纯粹 是享受程乃珊她喜欢在恒隆广场的咖 啡店喝咖啡,咖啡店对面是自动扶梯。

点一杯咖啡,看人们来来往往、上上下 下她说,衣着神态都反映出志趣,‘好 像看故事一样扎劲’王小鹰说,“程乃 珊讲话风趣、幽默,有她在的地方总是 很热闹,而真正的幽默必定是因为对生 活有所认识、理解深刻有一次她说了 一个笑话,有段时间,社会上请客吃饭 流行送礼收礼,她说她去吃饭,服务员 问她要不要存折,她赶忙说当然要,心 想这礼送得阔绰,其实服务员说的是'橙 汁’其实,地道上海人程乃珊怎么会听 不懂‘存折’和‘橙汁’呢,这是她对 社会生活的一种略带讽刺的调侃2016年,本报文艺部举办《苏州河 的故事》征文活动,程乃珊应约写作《苏 精选公文范文 9 精选公文范文 州河—上海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徐芳 记得,文章里写到程乃珊祖父一辈大学 生在圣约翰大学的一条河中划船,为了 确定那条河是苏州河还是黄浦江的支 流,程乃珊反复考证,两个礼拜里,通 了很多个,修改了好几次四天前,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的赵长 天追思会中途,突传程乃珊病危消息, 会场气氛一时凝噎昨晨噩耗传来后, 陈丹燕写道:“在这世上生活得久了,便 会知道,在春天总会有些人,如进入春 天的樟树叶,忍耐整整一冬的绿叶,于 春风里哗哗有声地落下去,令人惊痛莫 名。

上个月的赵长天,今天凌晨的程乃 珊,都如落叶一般,在春阳中离开樟 树在春雨中还是会长出满树新绿之叶, 小小白花不久也会结出树籽,但他们已 然永别……”好在,曾为这座城市留下的 文字,永远鲜活在读者记忆中、城市历 史里她只专心写“她的上海”陈村和程乃珊1979年相识,有段时 精选公文范文 间大家经常去程的家里聚会,后来程乃 珊定居香港,白手起家,当过梁凤仪的 秘书等到重回上海后,程乃珊几乎不 参加任何上海作协的活动,陈村再见到 她都在饭局和其他社会活动上陈村说,80年代程乃珊的作品很有 影响,但那时报刊要求“政治正确”,所 以程乃珊所写的题材未必是其最熟悉 的,也未必说的是她最想说的话在其 作品研讨会上,“她说自己的长辈,好容 易脱下西装换上人民装,将那种生活努 力忘记,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后来改革 开放了,年轻人来讨教金融、讨教剥削 程乃珊很直率,说,这不是白改造了吗? 她说,以前将家里的西装领带扎拖把, 领带还不吸水,后来又要系领带了当 时陈村跟程乃珊说,写这些多好,为什 么要写将房子自愿交给公家呢在重新回到上海后,陈村说程乃珊 的写作回到家族、回到老上海,采访昔 日的名媛、世家,她的笔调也因此而生 动起来。

她去写只有她会写的东西,这 精选公文范文 U很好绝笔将刊于《上海文学》在程乃珊的微博里,可以看到她晚 年生活非常丰富她热爱各种好吃的食 物,也经常和不同领域的好友聚会,她 甚至还会和老伴凌晨4点爬起来看伦敦 奥运会的开幕式转眼之间博主已六十 有六,酷暑当日,整天宅在家里吹空调 不过,夏日倒真是读书的好时节,斟上 一杯柠檬水,放上一盘我喜欢听的查理 林的英语怀旧金曲CD,边上伴着连体婴 儿般的老伴,互相唠叨一番,争辩几句 或一起讲点老话,甚至讨论一下明天的 菜单,小小争执一番......这就叫幸福的 晚年,,O年初,程乃珊因赵丽宏之邀开始在 《上海文学》上写专栏,她希望通过这 个专栏写出家族的五代变迁如今她已 完成的最后一篇一一《就这样慢慢教化 成上海女人——从小脚到高跟鞋之一》, 将刊登在5月份的《上海文学》上,这 精选公文范文 12 精选公文范文 也是她的绝笔逝世悼念中国周刊总编朱学东说:“听闻上海 女作家程乃珊女士仙游,有一些吃惊和 悲伤上世纪80年代,程女士之作品《蓝 屋》曾给我个人巨大影响,它激励了我 一个乡下顽童走上了自我奋斗之路作家刀尔登说:“上大学时常从杂志 上读到程乃珊的小说。

那时她与年轻些 的王安忆,为上海文坛的双璧,今璧失 其一,实可伤也作家简平在微博中写:“一手扶持着 把我领进文学殿堂的我最尊敬最亲爱的 文学导师 ……你在一部小说中曾引用 《圣经》里的一句话:我心有空处为你 程乃珊永远在心里为你留着位置,永远 怀念你很多爱好文学的网友们获知程乃珊 去世的消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