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月亮粑粑》中的人文情怀=“news_bd”> 《月亮粑粑》是湖南长沙自古相传的童谣: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爷爷),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只蛤蟆,蛤蟆伸脚,变只喜鹊,喜鹊上树,变只斑鸠,斑鸠咕咕咕,告诉和尚打屁股,诙谐通俗、韵律规整的语言让亘古如常的月亮,变现成生活中的千形万态,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成就了湖南人对于永恒的人情物理的追求或许正得益于月亮对人生的滋养,剧作家盛和煜、导演张曼君与湖南省湘剧院的创作团队,借助高腔这一古老声腔艺术,共同创作出崭新的湘剧《月亮粑粑》,把湖南人从小传唱的这个童话中的月亮,演绎成一部让人动容、让人动情、让人动心的好戏 毫无疑问,盛和煜心中的月亮粑粑与相伴他的那首童谣是有区别的,不但旋律音乐不相同,而且作为主题曲的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大屋的姑娘圆团团,养个伢子考状元,显然也不再如童谣那样寄寓知识与趣味,而是赋予了鱼龙变化的社会期望这种社会性的观照正通过剧作所涉及的乡村民办女教师三十年的职业坚守来实现的剧中偏僻的黄荆树村是个鸟不拉屎的山坳坳,在这个村的小学里,被看作是这世上最穷的公家人的老秦老师去世了。
在无人教学、校牌不得不摘去的时候,老秦老师的女儿秦雅云出现了在代课的第一天,风雪压塌了校舍,她救护好牯伢子等同学之后,却被坍塌的砖石压伤了腰背在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她拖着伤病的身体,顶着无法转为正式教师的生活压力,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在秦老师从教纪念日里,工作在四面八方的学生们通过网络等方式,向老师诉说着自己的感恩,在黄荆树小学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时候,秦老师曾经教助过的秀儿主动地走上讲台,继续延续着老师的职业 该剧聚焦的是民办代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展现的是这一特殊群体在三十年历程中所经历的艰苦故事,张扬的则是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操守故事中的秦老师忍辱负重,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教育学生,为人师表,学生的礼赞让她小小梦想静静地绽放在我们亲爱的中华这样的故事情节、戏剧结构和主题旨趣,最容易附着上当代行业戏创作时的各种弊病,甚至成为好人好事的简单宣传但是,剧作家和创作团队显然完全规避了这样的创作误区在他们的艺术世界中,这个发生在乡村角落的故事,真正地具有着历史剧般的宏大感和散文诗似的诗性美 现代戏题材具有历史剧的艺术震撼,需要创作者深刻地感知并体味历史发展的经验与趋向,并且懂得借用艺术的手段来强化和提炼历史认知。
《月亮粑粑》不是历史剧,但是剧作家却从最普通的乡村视野,将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来在他的笔下,中国社会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急遽变迁的三十年,既是故事的叙述背景,同时也是情节的关注重点故事选取了三十年间的三个时间点,1985年的黄荆树村:老秦老师因无钱治病而最终离世,拿工资为学生做学费成为老师的生活常态,牯伢子身背荆条走十几里山路只为了上学,在这些生活场面中,还有风雪中被压塌的校舍,为师生专门的挑水,小秦老师的行李背篓等等,都展示着这个时代中普遍存在着的农村生活;1997年的黄荆树村:秦雅云老师手执火把深夜家访,秀儿因为家庭变故而不得面临辍学的境地,秦雅云用生活补助的钱购买波儿想了一年的花球鞋,村里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此外还有通过叙述展现的广州、通过电视看到的香港等外面的世界,看似静止的农村已然与急速发展的时代息息相关;2015年的黄荆树村:已经是海军导弹驱逐舰舰长的牯伢子回家探望老师,已经成为县长的柳玉贵带来了老师转正的消息,乡村小学更新条件要合并成镇上的中心联校,秀儿从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回乡执教,当然还有需要住校的留守儿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农村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社会问题三个时间点全部集中在剧中秦雅云的情感与经历中,典型地透视出三十年间前行的中国社会随时而生的困难与成就,剧作家显然没有、也不需要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淡淡地散落在黄荆树小学中的话题和困惑,却共同连缀起一个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画面:社会问题与时代进步共在,国家发展与地区落后并存,生活变化的力度似乎细微渺茫,但是生命个体的历史认知和生活感受却日新月异。
这种从小人物身上展现出的大历史,最传神地让简单的戏剧故事转变成对身边发生着的历史的深度思考舞台上静静流动的时间,张扬了剧作家对于历史的把握和诉说,最能切中经历了这三十年历史变迁的观众的期待,这正是该剧令人动心之处《月亮粑粑》展现了黄荆树村的三代乡村教师:老秦——秦雅云——秀儿,以及他们相续不断地对教师职业的坚守与延续他们共同吟唱着从乡村中传承下来的民歌童谣,共同面对着时代与社会投射在他们生活与心灵中的悸动特别是透过秦雅云的三十年,渲染出这个乡村教授的中国梦,这当然是她所代表的教师群体集体的精神操守但是,这个可以视作主旋律的主题,同样没有流于简单地宣传 剧作家设定三个时间节点,仅仅通过三幕剧情,将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第一幕在展示秦雅云从倒塌的校舍中被救出后,用一段想说一声对不起,课堂外风雪骤我没留意,将秦老师的单纯而高尚的品格,在一声对不起中凸显出来,这种来自人性的高贵和对于职业的自觉,让黄荆树村民们不由地发出老天不弃黄荆树,秦老师走了又派来了你第二幕在展示秦雅云将买给女儿的花球鞋转送给秀儿,面对女儿波儿和学生们对秀儿的威胁,以及在职业转正无法实现,不禁将怒火转到女儿身上,并且生发出要离开黄荆树村的念头后,通过我这是怎么了啦,我打了她、一句话问得心儿颤,梦回一十二年前、我就是孩子们扬帆起航的港湾三段相续的情感抒发,将她在人生关键时刻对于孩子的愧疚、对于既往生活的留恋、对于自己精神动摇的反思,一气呵成地舒展开来。
第三幕在展示秦雅云归于平静的职业生活后,用一段一声老喽让人心颤,不知不觉我们一起走过了三十年来刻画支撑她事业的夫妻感情,用一段我想忍,可怎么也忍不住眼中的泪花来刻画激起她职业荣誉感的师生情谊这几段由高腔演绎的曲文渲染的是主人公丰富的心灵,散文笔法呈现的是她对于外部环境的感受与选择,诗歌式的曲词浓缩的则是三十年间社会时代变化在人们心灵激起的动荡,特别是戏曲特有的剧诗在一段段的情感渲染中,多元地将主人公细腻的思想斗争、情感变化和境界提升予以呈现应该说,剧作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单纯的职业人生,最终归结到了对于单纯的生命个体的书写与刻画舞台上浓浓的情感宣叙,张扬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个体对于自己生命的感受与个体价值的选择,最能调动起戏曲观众的审美方式,这正是该剧令人动情之处 剧作呈现的是乡村教育的题材,塑造的是美好的乡村教师的形象,但是面对着的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人在复杂的生存状态中如何面对自己的选择,以及如何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剧中不论是女儿,还是丈夫,或是学生,面对的不论是对子女、学生的教导,或是对父亲的承诺,都成为秦雅云在回答这个主题时所经历的情感挑战因此,为了女儿、丈夫、家庭,她有了远离黄荆树村的念头;为了学生、父亲的承诺,她必须选择对职业岗位的坚守。
剧作最巧妙地设置了牯伢子姜明科这条线索,通过他在三个时间点的成长和变化,回照出秦雅云坚守乡村的细腻心灵特别是在展示香港回归的情节中,肃穆的军人列队成为黄荆树村通过电视幻现出的场面,一句看!牯伢子!姜明科!将主人公的情绪陡然扭转,英姿飒爽的姜明科,竟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参与者,那些隐没于平常琐碎的生命价值由此而得以彰显显然,秦雅云有对生活待遇的期待,有生活压力面前所展现出的愤怒和退缩,但是透过姜明科这个学生,她真正地发现了自己奉献于他人的最大价值,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奉献者与其说这是教师在年复一年中重复枯燥的生活状态,莫若说是每个人在自我的循规蹈矩中的生命常态,而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由此得以焕发特别是在剧终,那些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学生们骄傲而自信地喊出我们毕业的名校叫黄荆树、我们最美的导师是秦雅云,一再地将沉潜在基层普通的职业个体,给予了充分的礼赞与尊敬,这正回应了秦雅云所唱出的:我们的黄荆树那么小,小得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你们的老师毫不起眼,就像大山里的一颗石子一粒沙;可是同学们哪,你们让老师小小的梦想,静静地绽放在我们亲爱的中华,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职业荣光呢!这种从平凡中获得的圆满,何尝不是那首童谣《月亮粑粑》所变现出的生命智慧,何尝不是湘剧《月亮粑粑》在月残、月圆的寂寞轮回中对于生命的寓言!舞台上弥漫的职业印象,张扬了对于现实普通的劳动者、创造者的生命认同,切中了每个观众的职业感怀和生活经验,这正是该剧令人动容之处。
同时,创作团队刻意于用现代的艺术再现方式来提升湘剧高腔的艺术品质,用音乐剧、歌剧、舞剧等创作元素来填充或置换高腔的传统唱演规范,特别是剧词在展现诗性美的同时,追求用通俗语言来刻画平凡人物令人稍觉遗憾的是,曲词的口语化弱化了戏曲诗性的追求,群体性的高腔演唱韵味尚嫌不足但是,这些创新手段确实营造了崭新的舞台面貌:剧作在单纯的文本结构中,用象征时间流程的三幕故事,来凸显放大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和丰富;导演用纯净而不乏深邃的视觉印象,展现生命个体生存环境的感觉与变化;音乐在时尚包装下,突出高腔徒歌、一唱众和的美学追求,诸如此类,都将该剧散文小品式的抒情写意与历史剧式的宏大悲壮,进行了完美的呈现特别是湘剧表演艺术家王阳娟极好地通过形体控制和声乐再现,将主人公秦雅云三十年的生命质感予以清晰的刻画和点染,真正地让《月亮粑粑》成为湘剧在当前的成功之作 李白有《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盛和煜、张曼君、王阳娟以及湖南省湘剧院的创作,让《月亮粑粑》从耳熟能详的古老童谣,成了戏曲舞台上张扬人性光辉和职业奉献的现代好戏,这不能不说是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月亮,做了地域化的发挥和时尚化的深掘。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透过月亮亘古相沿的文化启迪,那种随性自在的时代感,同样是需要艺术创造者们努力发现和张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