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教学设计(说课) 一、说教材 《石钟山记》是《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与本单元的前 5 篇文章构成古代散文学习单元这一单元所选文章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学习本单元,不仅能使学生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能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他们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看懂文章 大意,但对于文章所体现的哲理,学生难以把握,这需要老师及时点拨教师要 以学定教,通过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靠近古人、走入经 典,以提升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鉴赏 三、说教学目标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此,我拟定 了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查阅、诵读,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思考、探究,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因事说 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比较、鉴赏,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养成大胆质 疑,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巩固,理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 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二是指 导学生通过鉴赏、比较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特色;三是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章揭示的哲理 由于高二学生涉世不深,所学知识,尤其是古文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如何 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 领会文章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明确教学之重点难点,设法突破,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我采用了朗读法、诱导法、归纳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的节奏、内涵、主旨与感情都要靠 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另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 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正确认识“主”和“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 生主体作用 在学法上,我建议采用课前预习、朗读成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 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 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主动学习,主动质疑,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兴趣,我将 提前精心备课,并做好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认为,导入重在激趣,要吸引学生参与为此,上课伊始,我就展示石钟 山的图片,介绍石钟山的海拔高度、面积及吸引到来的历代文化名人,然后引入 课题这样导入,自然、形象、有趣 第二环节:明确主题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服务单元教学和创新课堂,我设计这节课的学 习主题为:以理入文,理趣盎然上课时,首先展示主题,以主题统摄课堂,让 课堂主次清晰 第三环节:诵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着重做好三件事: 一是诵读,通过学生单读、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文言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是答疑,我将改变过去一字一句讲解的陈旧模式,引导学生质疑,然后教师答疑,以体现“生本教学”思想 三是讨论我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领悟文中揭示的道理例如,学习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白“在有些问题上,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古人,要有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学习第二段文字,要引导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才有可能掌握真理”。
还有,苏轼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没有被磨难击倒,而是从山水中找到寄托,焕发勃勃生机,这也启示我们:在烦恼缠身时,不妨向苏轼学习,寄情山水去烦恼这些道理,一旦被学生接收,就会相伴一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两个课外材料: 1.曾国藩曾说:“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 形如复(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之" 2.清代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他从当时驻湖口的兵部侍郎彭雪琴 处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伏地,故得钟名 以上两个材料都证明石钟山成名的原因是形似覆钟,而非声如洪钟,苏轼的 观点可能也是错的,所以有人说《石钟山记》这篇文章没有阅读的价值我引导 学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回答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 的辨证思维,因为辨证思维是学生学习、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 第五环节:写作交流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在前面诵读、探究 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作内容,让学生阅读苏轼的小诗《题西林壁》,写出 其中哲理,在堂上交流。
这节阅读课,我通过以上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读懂了《石钟山记》, 强化了学生对古代散文特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重温旧知、学习新知 的同时,养成了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培养了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 治学精神 六、说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检测和补充为了巩固扩大教学成果,我给学生布置 了一道作业,让学生比较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通过此道练习,训练学生的求同与求异思维 七、说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是:在黑板的正中位置依次板书课题、作者及提示写作思路的“设疑”、“释疑"和“评疑”等 八、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了五个环节在导学过程中,我把 定位为倾听者、引导者,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 ,激发学 主探究的积 极性,给予学 思维 法的引导在学 认知不足时,给予知识性的点拨;在学 生讨论畏难时,给予 态上的鼓励,我创造了和谐的师 关系这是我感到欣慰的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我感到自己机智不足。
今后,我会多多反思,改正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