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7课日喻(自读课)-含答案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6KB
约5页
文档ID:388594520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7课日喻(自读课)-含答案_第1页
1/5

第7课日 喻(自读课)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有关背景根据傅藻《东坡纪年录》记载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十二日,《乌台诗案》作于“十三日”其写作缘由,末尾交代得很清晰:“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写作背景及用意,篇末也有阐明:“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取士”,指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根据王安石的建议,下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改用经义、策论试进士于是,一般士子都在经传中讨生活八年三月,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三经”指《诗经》《尚书》《周礼》)颁行后来,“士趋时好,专以王氏《三经新义》为捷径,非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她经及诸子无复有读者,故于古今人物及世治乱兴衰之迹,亦漫不省”在苏轼看来,“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都不是正路因此,她才以日为喻,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意感知文章以寓言故事昭示人们:要想学有所得,必须亲身实践、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如果没有或不肯下苦功,只是拾人牙慧、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则必然闹笑话、出偏差,甚至导致无可弥补的损失思维导图一、古今异义1.有志于学者也古义:学,学习;者,……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而求其因此没古义:……的措施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二、一词多义1.识2.达3.既4.过5.之6.于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与水居也 每天(2)名词作动词①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解释②或莫之见而意之 揣测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也”表判断)2.被动句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于”表被动)3.省略句(1)问之(于)有目者2)以其未尝见(日)而求之(于)人也4.状语后置句(1)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应调至“异”前)(2)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应调至“问”前)(3)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应调至“志”前)5.宾语前置句或莫之见而意之莫之见”正常语序为“莫见之”)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作者提出的主张是:学以致其道,也就是说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理解、掌握道,而不是从别人那里搬某些,或者没通过自己实践而去巧取2.作者举“盲人识日”“北人学没”例子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用“盲人识日”阐明,由于“问之有目者”,而不是“亲见”(“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因此,只是“得其声”“得其形”,而没有“得其实”,借用生动的比方来阐明一种深刻的道理:道可致而不可求——道理要在实践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用“北人学没”,是批评“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观点比方同样生动形象,并增强了说服力3.用文中的语句分别概括两个寓言故事所阐明的道理明确:(1)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2)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4.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致”和“求”的区别?明确:“致”和“求”的区别是:“致”是不去强求而顺应规律,循序渐进地自然而然地得到;“求”是强求写法鉴赏1.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借助形象思维,启发读者想象,打动读者心灵让读者通过感性结识,循序渐进,上升到理性结识阶段语言富于艺术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作者运用寓言故事论述道理,夹叙夹议,进一步浅出寓言完了的时候,道理也就清晰了并且作者持续运用两个寓言阐明结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方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构造,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进一步,这是苏轼的创新素材挖掘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某些或没通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应用角度]学习、为人处世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摸索,方能掌握道,正如苏轼所说“道可致而不可求”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这则素材可以用在“实践”“说不如做”等作文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