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书评)3800字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84KB
约11页
文档ID:325250426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书评)3800字_第1页
1/11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书评)3800字    送你一颗子弹,击穿内心刘敏锐初识此书是在学校经常摆摊卖书的那个大哥那里,那大哥估计旧书卖完了,现在书摊上清一色的是新书,每次路过都要看看,不过买的时候很少,新书就买过一本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不过买回来就放那儿了,还未来得及读 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觉得很有新意,吸引眼球,总想看看讲的是什么翻了翻,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文字犀利有味,十分有趣,于是暗暗记下书名,回来便在京东上下单入手了于是,在每晚乳白色的灯光中,趴在床上,细细品味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其实一开始看到作者刘瑜是一位政治学博士就很惊讶,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处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不得不佩服作者独到的眼光与深邃的洞察力!作为留学外国之士,作者还以自身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活中的“杂七杂八”小事为切入口,探究了中西两者文化差异。

嬉笑怒骂,黑色幽默,处处充斥着陌生化的语言文字,成语在文中上下翻飞、婀娜多姿,或刺讥世事,或审视文化,或剖析人生,咋一看,愕然不解,细细咀嚼,猛然袭来顿悟的喜悦与回味无穷、心有戚戚的满足,舒畅至极!印象深刻的有对美国约会文化的剖析:什么约会文化?!不就是个到处睡觉不用负责的文化!??约会文化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承认人类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承认了这双重无能的人们,转过身去投入到走马观花的约会生活中去再由此想到中国的“找对象文化”:基本在中国,至少近些年以前,没有约会文化,有的是“找对象文化”:两个人从第一次拉手开始,婚姻这个主题就扑面而来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多少电影电视小说,里面有多少怨妇,因为和某个男人睡过,就哭着喊着揪着对方衣领要人家对她“负责”,甚至时不时还要派自己的哥哥、干哥哥什么的去扁人家,打到人家鼻子出血、满地找牙事实上,“找对象文化”,只不过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不承认而已明明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非要作“同步发展”状,结果就是:既然上床了,那就结婚吧,既然结婚了,那就凑合吧,既然家里凑合了,那就在外面嫖妓或者找外遇吧。

最后作者总结道:如果说约会导致的是走马观花之后的麻木,“找对象”文化导致的则往往是深陷泥潭之后的麻木死法不同而已,大家彼此彼此,谁也犯不着同情谁这里,作者没有从两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而是以社会学进行观照,读着自然新颖有趣得多,同时,对时弊加以针贬,讽刺处也丝毫不露痕迹书中这样写法的地方比比皆是,作者常另辟蹊径来解读社会现象,同时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紧贴生活的事例为佐料,将这些现象剖析得头头是道,丝毫不显枯燥乏味,闪转腾挪之间便烹出一道美味的大餐,引人忘乎所以再者,作者总是能以独到的感受以一些或引用或自创的术语来概括社会中某些现象,虽说未必全然准确,但总的说来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读者对身边的这些平时没注意或很少注意到的现象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常常文章结束的时候,或慨叹,“还有一些树叶,还是金黄的,还在缓缓坠落,还赠给我‘惆怅‘这样奢侈的东西,还让我注意到季节,并且通过季节注意到自己,真的令人感谢”(《开学了》);或希冀,“透过厨房的防火门,我看见外面,多么美好的、灿烂的、一个星期六的早上”(《老鼠与上帝》);或表达真知灼见,突出主题,“但我总觉得,真爱是一个对深度而不是对数量的体验”(《约会文化》),“那一刻觉得自己,这个精神紊乱到半夜四点出门坐地铁的女人,和这个世界亲如兄妹,达成了某种和解”。

这些生花妙语,读起来真的如王子敬走在山阴道上之时,“山川自相映发,使人目不暇接”,如“和这个世界亲如兄妹”,多么有味道,深刻隽永,醉心其中,无法自拔作者还屡有惊人之语,如“有时候我只想说‘fuck you’,并不想详细说明为什么要fuck you,用什么姿势fuck you以及fuck you的历史意义”(《另一个博客》),用语不可谓不大胆作者真乃真性情之人!有趣的句子也颇多,用意之深更是颇见功力,让读者或会心一笑,或掩卷深思比如说,从一个公共厨房的脏乱,作者竟联想到了了人性、新保守主义、制度主义等等,(《厨房政治》),还有包括作者在内的五个女博士在美国去看脱衣舞的故事,令人讶异得啼笑皆非的同时,又眼界大开,值得深思还有处写在国外吃饭的事情,因为没好吃的饭,作者成为了“饮食界的文天祥”,而自从认识“饭扫光”,在美国的生涯有了全新的起点,作者这样描写“饭扫光”的:与一般辣酱比,她(饭扫光)比较有“内涵”:里面有蘑菇、萝卜干、大头菜或者干笋等等,她的辣,不像阿香婆那样杀气腾腾,而是辣中带香、带点鲜、带点风骚如果说阿香婆的辣,是一个大老粗站在一栋居民楼底下大喊“安红、安红,我爱你”,而饭扫光的辣,则是张靓颖小姐的海豚音,在往上提升的过程中,还有那么一点摄人心魄的震颤。

《饭扫光》)多么细腻,多么形象,多么纯真俏皮,还有一股生活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遂令我想起了宋人对苏东坡与柳永二者词作的“关西大汉”与“十七八岁女郎”之比,有异曲同工之妙,精确得当又趣味盎然我禁不住也在旁边附庸风雅地写下:你是没遇到老干妈哦,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味道要比起啥子饭扫光巴适得多呵呵,这分明一个吃货的言语!)此外,作者也讲到了人生,文中也有着对人性的思考,“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个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老子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之所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处读起来颇得老子风范,也足见作者人生智慧所在最后,刘瑜在后记中写道: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

它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了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小学时老师就一直在教导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然而如今看来,确实为一句客套空洞的话语,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苍白,真正做到却是不易,然而这本书里面,句子或简单或繁杂,皆哲理深蕴,颇够玩味,微言大义,对我启发不可谓不多,让我明白:有意义的人生,要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于生活细微处才足见伟大!共勉哉!PS:当然,个人觉得,并不是所有文章都如此良多趣味,也有个别篇目稍显艰涩,这其中可能也有本人学力未足的关系吧,但总的说来,白璧微瑕,还是十分值得一看下面还收集了些许句子,读起来亦颇有意味:1.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人一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挣脱这丧心病狂的自然2.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的坏话3.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4.所有的疯子,都是因为尴尬而疯的他们不能承受自己说过的蠢话、做过的蠢事、见交过的蠢朋友,羞愧难当,所以一疯了之这使我想了《白鹿原》里面最后疯了的冷先生的大女儿,即鹿兆鹏的妻子)5.他的完美在于:在每一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在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

6.不偏激的,那肯定不是爱7.风景非常地明信片8.我想弗朗克不仅仅是贪图安逸,他害怕自己勇敢地放弃一切去探索内心的时候,会惊恐地发现里面其实空无一物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9.和你的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10.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11.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12.路灯油渍渍的将纽约浸泡成一个小镇13.那个近乎清唱的声音是一个贝壳,可以缩进去,抵挡所有的光线14.女人总是混淆肉体的亲密与精神的亲密15.一个幽灵在四面白墙之间飘来飘去,瞪着时间一点一点蛀空自己16.爱情里面,最艰巨的部分,莫过于相遇吧17.邂逅是一个奇迹,让邂逅演绎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奇迹的平方对奇迹的平方心存侥幸,可以被称作“hopelessly romantic”,也可以叫做“花痴”第二篇:《送你一颗子弹》书评 1900字我确定自己爱上了这个女人首读《余欢》,惊为天人,一见钟情;再读《民主的细节》,叹为观止,再见倾心;又读《送你一颗子弹》,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她的文字满足了我对好文字的所有期盼:干净、生动、贴切、幽默、坦率、新颖、小文字里有大智慧和真性情。

不是没读过写得好的,让人不时微笑、颔首、出神的那种但这次不同在地铁里读《送你一颗子弹》,我咬紧牙关才在座位上保持了路人甲的矜持和淡定,其实元神出窍的那个我已经笑得前仰后合青筋暴起,把大腿拍得啪啪作响了怎么形容那种阅读的快感呢?像是在最痒的时候有人不偏不倚结结实实地挠了几把或者,想象我自己是一个烧水的铁皮壶,而她的文章是一把敦实的榔头,叮铃咣郎一顿乱敲,我心里那层郁结的水垢就噼里啪啦应声脱落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死无葬身之地同时一个声音高叫着:对啊对啊!就是就是!!Me too me too!!!这种认同感如此强烈,已经到了让我不好意思的程度人家是谁?哥大的才女唉,剑桥的老师噢,政治学女博士呦,南非周末的专栏作家耶!我这样急吼吼地认亲一样地往上贴,实在是太不自重了不过俺还是要厚起脸皮壮起胆子说:“她就是我的一个可能的自己!”借用刘老师的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农村的二舅”,土点儿,也是家庭一员吧和刘老师一样,我也是个生在小地方,“从小到大被迫害成三好学生的人”,把自己宝贵的青春自觉自愿地扼杀在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应试学习之中之前我我一直不能解释为什么生在小城市,离开故乡就成了一种天然的使命直到刘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大地方的痛苦可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事情,而小地方的痛苦却是很傻×的事情。

所以脱离小地方是死不悔改的悲观主义者们摆脱傻×感的唯一出路和刘老师一样,我在拼了小命考出小地方着陆大地方之后,发现“比困在一个小地方更可怕的是逃脱一个小地方因为那时候你才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地点的问题,它那么复杂以至于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的问题当我终于从这个illusion中睁开眼睛时,only to find 30岁的自己只是“从一口井跳到了另一口井”于是傻×感的升级版卷土重来,好像在洒泪挥刀之后,才翻到葵花宝典的下一页,赫然写着“无需自宫,也可练功”这受骗上当的屈辱便渐渐变异成为迟来但漫长的叛逆和犬儒和刘老师一样,毕业后我留校做了“刘老师”,不是因为它是我的梦想之路,只是因为顺路,因为懒惰,因为缺乏勇气和兴趣和刘老师一样,我最终没有爱上学术研究尽管在开头的时候,也和她一样觉得做学问这事儿优雅清高卓尔不凡但后来就发现,和众多的工作一样,它的优雅清高只是一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