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88MB
约116页
文档ID:50618559
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_第1页
1/116

第一单元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精神上探索 • 美的本质 二、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三、社会生活上四、人的社会实践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 末到60年代初的大讨论,关于美的本 质问题形成了四大派别,这次辩论及 其形成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对以后我 国美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积极追问美存在的根源,主张精神、 审美意识或理念是第一性的存在,是 美的本原著名的有: • 柏拉图“美是理式”说 • 康德“美是主观”说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柏拉图 美是理式(Plato,前427-前347) (1)生平简介 (2)《大希庇阿斯篇》 (3)美是理式(1)生平简介柏拉图的原名叫阿里斯托 克勒柏拉图”在希腊 语中是“宽阔”的意思, 柏拉图的胸肩宽阔,也说 他的额头宽阔,于是他的 原名被“柏拉图”所替代 回提纲苏格拉底之死 法国 雅克·大卫回提纲•柏拉图深爱自 己的老师苏格 拉底,苏格拉 底被雅典法庭 以莫须有的罪 名处死后,柏 拉图离开了雅 典这块使他伤 透心的地方。

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了 哲学学校,这就是著名的 阿卡德米学园(也称柏拉 图学园)门口写着“不 懂几何者不得入内”柏拉图学园遗址回提纲(2)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回提纲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智 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 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 哲学家智者又被成为诡辩 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 词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 尊敬的人 回提纲•《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汤罐Socrates P.K. HippiasS 美 是 什 么 ?H:美是黄金S: 美是 的H:美是恰当的《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 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 才产生了美学难(3)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实质就是美本身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 美的理式(美本身):永恒不变、不可感不可见 • 美的东西:变幻无常、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美的理式先于美的事物存在,是美的创造者, 美的事物来源于美的理式。

在他看来,客观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 ,只有理式世界是最真实的• 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 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 ,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 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 • 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 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毫不因 之而有所增,有所减——《会饮篇》 • 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斐多篇》理 式 (Idea) 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桌子 的理式适用于不 同用途的桌子某种物质材料构成的桌子椅子王家增:爷爷的椅子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所以文艺具有非现实性,艺术不是真实的最真实不真实和真理隔了三层模仿模仿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 转述的面包的笑话,对我们理解“ 理式”很有帮助面包 冷? 热?方? 圆? 长?黄? 白?柏 拉 图 饿 死吾日三省吾身柏拉图思想的意义柏拉图的理式把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区分开来,是人类认识 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 世界分离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 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回提纲康德• 康德的生平 • “美是主观”说 • 注意几点康德生平• 1724.4.22~1804.2.12 • 哥尼斯堡(东东普鲁鲁士首府, 现现属俄罗罗斯,加里宁格勒) • 1740:入大学学习习 • 1746-1755:家庭教师师 • 1755:大学老师师,直到去世 ,教过过数学、物理学、逻辑逻辑 学、形而上学、伦伦理学、地 理学、人类类学和自然神学等康德的生活• 单调刻板 – 基本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 抽象的独身生活 • 另一种形象的康德 – 参加聚会 – 午餐讨论政治和哲学 – 讲究美食 • 去世-1804.2.12 – 全身骨瘦如柴 – 无法下葬 – 纪念康德:美是主观说• 美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趣味判断 ,趣味判断以情 感为基础 • 美是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没有目的:指不考虑欣赏对象的性质和用途 合目的性:在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 两种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理解力,进而引起它们 自由的活动 以花朵为例(花的美、花的形式)注意的问题• 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 二、美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 谐的自由活动,才能普遍引起快感, 而这种情感才是判断美与不美的真正 原因 • 三、快感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康德的 “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共通感)美感与快感的分析• 快感与审美美感是一种愉快感。

感官道德判断是“由愉快而生判断”审美判断是“由判断而生愉快” • 审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而生愉快”功利性的快感,不具备普遍性l审美原则“共通感”: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共通感,只意味着彼此一致的可能性 “彼此一致的可能性”是审美前提但审美的普遍 性不是基于经验事实美感尽管是个人独特的主观感受,但又必须设想 为人人共有• 总结: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 的美学观点黑格尔的美学Aesthetics of Hegel美的概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A: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抽象的思想要借助感性形象来体现 B: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理念:绝对精神,最高的真实——内容 • 感性显现:外形,其结果是一件艺术品——形式例如:哥特式建筑 总特征:宗教精神生活的显现科隆大教堂内部• 方柱变得细瘦苗条,高到 一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 必向上转动,左右巡视, 一直等到看到两股拱相交 形成微微的拱顶,才安息 下来,就象心灵在虔诚的 修持中起先动荡不安,然 后超越有限世界的纷纭扰 攘,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 ,才得到安息。

• 外部罗马建筑哥特建筑C、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把理性因素看作是主观方面的• 总结:黑格尔的出发点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生 活,美的定义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理念的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小男孩扔石头 水圈精神劳动 精神活动的外化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 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 • 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 达·芬奇“美在比例”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数是万物的本原•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对宇宙美的观照是希腊美学的一个特点• 意义义和影响 * 人类历类历 史上的一个真正 重大的发现发现—[德]海森堡毕达哥拉斯的宇宙是一首和谐的音乐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 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 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持矛者》被艺术家誉为“法规”,法 规即为数的比例• 古埃及雕塑家从固 定模式出发发,把人 体分为为24 ¼部分 ,根据分工各自创创 作若干部分,再组组 装成完整人像*数当作世界的本原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中西绘画艺术区别• 簪花仕女图•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 空,视线失落与无穷,驰于无极。

• 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 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中西宇宙观意识的差异划分了中西艺术在审美空间上的差别《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 中国的绘画》中西绘画的区别:• 透视法 以大观小 •概念:把眼前立体形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的远近景物看做平面形 李成在画中“仰画飞檐”, 以移上画面, 要求画家 沈括笑他是“掀屋角” 目光从固定角度集中于 是一种从远向近,从高 一个焦点来观察事物 向下看的方法•基础:科学 数学 天人合一•特点:注重写实 气韵生动真实的眼睛 心灵的眼睛 •例子: 西方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比 较 体 会透视法:霍贝玛 《树间小道》小道在画面 中间延伸,观众 的视线随之伸展 到天地的尽头 小道两旁是高而 细的树,直耸入 云霄对称而又变 化,让观众的视 线顺着树木的推 移,消失在想象 辽阔的天空中。

以大观小:从远向近,从高向 下看的方法,不 象西方绘画那样 近阔而远狭,下宽 而上窄,反而是上 宽而下窄, 画家 的眼睛笼罩全景, 把全部景界组成 一副气韵生动,有 节奏的,和谐的艺 术画面元 王蒙 《夏山高隐图》!结论 中西绘画的差别?空间意识 -------宇宙观念透视法 以大观小固定角度 目击无穷 追求无限 心往不返鸟瞰全景 目光流动 回旋往复 周而复始物我关系-------主客关系紧张分裂 对立相视 主客交融 天人合一 宗先生对陶渊明 《饮酒》诗的理解结庐在人镜,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庭院悠悠到宇宙回旋往复陶渊明的陶渊明的《《饮酒饮酒》》诗诗采菊东南下 悠然见南山由近及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表明陶渊明从庭院悠悠窥见宇宙回旋往复的节奏 而达到忘言的境界由远及近夕阳中有归鸦• 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从无边的世界,回到万物, 回到自己,回到“宇”西方人的宇宙观:“人是小宇宙,模仿大宇宙★ 重在把握宇宙的现实——模仿自然★ 重视宇宙形象的形式美——数的和谐★“向着无尽的宇宙作无止境的奋勉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47) 生平、著述 • 17岁师从柏拉图,至其去 世 • 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的 老师 • 前335年在雅典办吕克昂 学园 • 著作:《物理学》、《修 辞学》、《形而上学》《 诗学》对美的本质的认识1、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对柏拉图的批判:否认理式的存在,承认现实世界 的真实性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就是“整一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 《诗学》中的美的论点: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 也不能过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 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 它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