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娄底市娄星区花山中心学校:左晟一、问题的提出1.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 “德育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巴金说过: “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2. 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1)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946 人,其中本地学生为 190 人, 外来务工子弟 756 人 其中非农业户口为126人,农村户口 820 人,全校经商家庭为 350 人,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 265 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吃零食现象尤为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脱口而出,打架骂人司空见惯;不遵守学校作息时间管理,攀爬围墙进出校园也是屡见不鲜· · · · · ·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 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花山办事处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娄底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2家卫生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的“三创”工作的具体落实。
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我校当前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2)养成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另外我校的十一五课题《流动儿童礼仪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理论依据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没过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其理论精髓是“认知- 发展” ,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一个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道德发展及道德认知的循序发展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2.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马斯洛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 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3.社会学习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道3德教育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 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形象和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 注重隐蔽课程对道德情操的重大影响同时强调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可学到他人行为三、研究的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一)概念界定及内容所谓城乡结合学校是指地处城乡结合处的办事处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其社会形态具有城市和农村学校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城乡结合学校所处位置既没有城市的秩序井然、文化厚重、经济繁荣的底蕴,有没有传统农村的自闭淳朴、憨厚中直、乡邻互助的民风,因此这些地方的民情十分复杂, 通常表现为:人际关系淡漠,村民之间竞争多于提携、营私多于协作;私心较重,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 物力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 · · · · ·这一些不利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结合学校学生的行为和意识本课题主要研究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教育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二)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日常教育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探讨研究,使家长、教师获得一些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和经验,并养成一些好习惯, 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明显上升,学风校风更好, 最后使学生的全面4发展更有实效,使家长、社会更加认同。
三)研究原则和方法1. 研究原则⑴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反映时代特点⑵知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⑶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影响,学校管理,学生自律与他律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⑷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使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达到完美结合⑸学校、家庭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积极因素的作用,重视抑制和清除各种负面影响2. 研究方法(1). 说理教育法: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说理教育,传授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2). 定期评价法:对各个班级和年级进行定期评价,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效果和进度3). 榜样示范法:每个学期各年级各班级中评选出“行为习惯之星” ,并在宣传栏中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示范和宣传问卷调查法:在研究前期和中期、后期进行低、中、高各5年级段的行为习惯问卷调查, 摸清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案,检查研究的效果5). 案例研究法:选择在教学过程出现的经典例子,针对案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或案例所体现的教学精髓,进行集体学习研讨,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促进全体研究人员的专业发展。
不断积累经典案例形成学校教学经带你案例资源库6). 经验总结法 :参与课题的研究成员,及时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教育经验,深入反思、提炼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建构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四)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具体研究步骤、思路、做法如下:1. 研究准备阶段及课题研究开题(2011 年 4 月—2011年 12 月)①选题、申报及收集材料②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③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理论,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 了解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讨论具体做法和措施,各成员明确分工④2011年 12 月 29 日,湖南省教育学会专家及娄底市教研室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 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前期准备充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和方案具体规范可行,分工明确,专家认为本课题研究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受益终身,很有研究价值62. 主体研究阶段( 2011 年 12 月~2013 年 4 月)①研究第一期( 2011 年 12 月~2012 年 3 月)修订完善课题方案初步确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研究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
②研究第二期( 2012 年 3 月~2012年 9 月)完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目标 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研究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系统初步形成③研究第三期( 2012 年 9 月~2013年 4 月)深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使之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并达到预期目的3. 总结验收阶段( 2013年 4 月—2013 年 6 月)①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研究收集好材料,进行科学分析②总结研究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③结集出版优秀研究论文集,推广应用四、课题实施的策略两年来,我校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 “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⒈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实验团队课题组主要成员分别有优秀校长、市级骨干教师、 市县优秀班主7任等,因此不但有充足的一线工作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⒉开展研讨活动2011 年 06 月,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良好学习、卫生、安全习惯的养成”以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活动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摸清了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⒊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⒋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⑴建立课题初期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工作会议,交流上阶段课题研究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工作安排⑵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⑶建立课题组现场研讨交流制度,及时交流各自的进展情况⑷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⒌扎实开展工作(1)开发校本资源上下一心,师生全体动员,围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关于学习、卫生、安全习惯的相关要求,群策群力,编儿歌,创童谣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篇目整理后,谱好曲,并编辑成册,发放到各班,供班级晨会课学习以及课间课后传唱,寓教于乐,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室8里、走廊上、橱窗内、花圃里各类教育宣传画、名人名言、警示语、学生的原创标语等随处可见;由师生共同设计并定期更换的主题板报、手抄小报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大家从小处着手,关注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每一株花草、每一颗树木、每一道墙壁、每个角落、每个橱窗的育人功能,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育人3)监督导行 , 逐步训练学校少先队加强监督专门成立了学校“红领巾监督岗”,组织监督员每天值日,以班为单位开展纪律、安全、卫生等项目内容评比,每天中午利用读报时间,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的《曝光角》进行奖惩通报,并于每周五中午公布文明班积分情况,月末按积分高低评选当月特类、一类、二类、三类班级,学年末将该项目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 这就同时要求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监督。
4)活动促进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如“学国学精髓,扬传统美德”的《弟子规》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开展了系列读书征文活动:十月国庆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庆国庆”手抄报比赛和“爱祖国、惜生活,诵读红色经典”活动;感恩节时,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卡”制作比赛,开展“感恩行动,点滴日记”日记评比和“感恩心得”征文比赛;结合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举行“我眼中的母亲河”征文比赛;“六一”期间,组织学生开展读红色经典, 唱红色歌曲大型活动, 举行“读红色经典”9征文比赛和“红歌合唱比赛” ;各中队每月举行一次主题中队会,如“文明之花心中开”“争当四好少年”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诗歌朗诵、快板、歌谣联唱、佳作展示、课本剧、小品等等开展了“讲卫生、爱校园——争当卫生小明星”“讲方法,爱学习——争当学习小明星”“讲安全,爱生命——争当安全小明星”等系列活动,举行校园学生行为习惯童谣创编和传唱比赛,“讲卫生、讲安全”警示语设计比赛 还开展了“上岗执勤,争当小交警” 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中得以全面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了文明行为的养成。
5)榜样示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大队员对上周各班在卫生、学习、安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授予优秀班级“流动红旗”;校园德育阵地定期张贴“文明三星” (即“学习小明星”“卫生小明星”“安全小明星”)的照片,宣扬优秀事迹,宣传文明行为班级中经常举行“卫生标兵”“安全小卫士”“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 以先进促后进6)成立“家长学校”,实现家校共责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 通过家访、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 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培养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养成等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内表现联系卡》,按时将学校某阶段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10制度,让他们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