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安全气囊,SRS,气囊系统的概念及发展,安全气囊的概念,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是辅助安全带的一种被动安全防护装置(,SRS,),是辅助防护系统中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一种装置,因为气囊属于安全装备之一,所以一般都称为“安全气囊”SRS,气囊系统的功用,当汽车遭受冲撞导致车速急剧变化时,,SRS,气囊迅速膨胀,承受并缓冲驾驶员或乘员头部与身体上部产生的惯性力,从而减轻人体遭受伤害的程度SRS,气囊系统的发明,SRS,气囊系统是美国机械工程师约翰,-,赫缀克,1953,年发明的约翰,-,赫缀克发明的,SRS,气囊系统是纯机械式的,SRS,气囊系统SRS,气囊系统的发展,发明于,50,年代,开发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展于,80,年代,推广于,90,年代在,60,年代,三大汽车公司的反应都不积极航空公司在,DC-7,型客机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随后日本本田、美国福特与通用等汽车公司开始组织力量改进研究和完善,SRS,气囊系统1971,年,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开始引进,SRS,气囊系统技术进行开发研制和实车应用。
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雪弗莱非洲羚羊轿车上安装了,SRS,气囊系统,并作为,1974,年所有高级轿车的选装件SRS,气囊系统的发展,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要求从,1987,年开始逐步采用,SRS,气囊系统1987,年,日本起初公司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开发研制成功了当今普遍采用的燃药式,SRS,气囊系统,同年,9,月开始作为本田传奇牌轿车的选装件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1994,年以后出厂的新车必须配装驾驶座安全气囊或自动安全带到,1994,年,,FMVSS208,法规又修改规定,要求从,1997,年,9,月,1,日起,美国所有客车都必须装备保护驾驶员和前排乘员的双,SRS,气囊系统SRS,气囊系统的结构和原理,SRS,气囊系统的种类,按其总体结构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SRS,安全气囊系统两大类按,SRS,气囊数量可分为单,SRS,气囊系统、双,SRS,气囊系统和多,SRS,气囊系统按,SRS,气囊系统的功用可分为正面和侧面,SRS,气囊系统两大类安全气囊分类:,1.,机械式安全气囊:,电子式安全气囊系统由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因其内包含有传感器,也称为气囊传感器总成或中央气囊传感器总成)、充气装置、气囊和螺旋电缆组成。
有些车型还在这一系统上增加电子式安全带收紧器通常充气装置和气囊做成一体2.,电子式安全气囊,(SRS),:,机械式安全气囊由气囊传感器、充气装置、气囊和安全装置组成,由检测减速力的配重球、点燃雷管中的点火销以及触发轴、偏位销、偏位弹簧和点火弹簧组成,机械式安全气囊 形式一:,由检测减速力的配重、点燃雷管中的点火销以及凸轮和扭力弹簧组成,机械式安全气囊 形式二:,机械式安全气囊 安全装置,机械式安全气囊 充气装置和气囊,SRS,气囊系统的结构和原理,SRS,气囊系统组成,气囊模组、转向盘本体、时钟弹簧、电子控制装置(,ECU,)、电线束;,SRS,气囊系统的结构和原理,SRS,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SRS,气囊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接通电源,复位,自检,故障判断,传感器信号采集,23km/h,输出点火信号,气体发生器点火产气,气袋充气,冲破盖板,气袋开始膨胀,气袋托住乘员头部,报警,开关闭合,显示故障代码,电控装置,ECU,YES,NO,气囊组件,安全开关闭合,SRS,气囊系统动作过程,安全气囊引爆时序,SRS,气囊系统的有效范围,在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下,,SRS,气囊系统不会引爆点火剂,也不给,SRS,气囊充气,(,1,)汽车遭受侧面碰撞超过斜前方,30,角时,(,2,),汽车遭受横向碰撞时;,(,3,),汽车遭受后方碰撞时;,(,4,),汽车发生绕纵向轴线侧翻时;,(,5,),纵向减速度未达到设定阈值时;,(,6,)汽车正常行驶、正常制动或在路面不平的条件下行驶时;。
另外在,13km/h23km/h,之间是碰撞模糊区,,SRS,气囊系统可启爆也可能不启爆但,13km/h,以下的速度气囊必须不能启爆,,23km/h,以上的速度下气囊必须启爆安全气囊触发条件,斜度碰撞时,大型车辆下部碰撞时,侧面碰撞时,在这种碰撞状态下,安全气囊?,.,电子式安全气囊,前气囊传感器:,固定在两边的前翼子板内侧,传感器本身是一个机械式开关当传感器检测出前方撞击的力量大于设定值时,传感 器内部的触点闭合,并将此信号送至中央气囊传感器总成,前气囊传感器:,前气囊传感器包括:外壳、偏心转子、偏心重块、固定点 和旋转触点等电子式安全气囊,前气囊传感器:结构,电子式安全气囊,前气囊传感器:工作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偏心转子和偏心重块在螺旋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紧靠在与外壳相连的止动块上此时固定触点和旋转触点并未接合当发生正面碰撞,如果碰撞的减速率大于设定值时,由于偏心重块惯性的作用,使偏心重块连同偏心转子和旋转触点一起转动,直到与固定触点闭合(如图,19,所示)而使前气囊传感器闭合中央气囊传感器,安 全 带,烟火式安全带张紧装置,BORA,安全气囊,乘客侧气囊关闭功能,安全气囊使用注意事项,(1),安全气囊使用注意事项,(2),安全气囊使用注意事项,(3),安装在助手席座椅坐垫中,以传感器检测到的重量变化判断有无乘客乘坐。
检测到约,15,kg,重量时,判断为有乘客乘坐PPD,传感器,驾驶者前气囊,前乘客气囊,窗帘气囊,后侧气囊,前侧气囊,内部预紧器,右后预紧器,气囊电脑,侧碰撞传感器(左及右),乘客预紧器,左后预紧器,惯性绕线轮锁位单元,驾驶者座椅滑动轨道开关,驾驶者预紧器,左,安全带电子 式惯性绕线轮,右,安全带电子式惯性绕线轮,安全气囊系统原件位置,捷达,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的组成,方向盘总成,气囊模块总成,带滑环的复位环,安全气囊控制器(控制单元),故障警告灯及其线束,方向盘总成,气囊模块总成,气体发生器,带滑环的复位环,安全气囊控制器,安全气囊控制器安装位置,故障警告灯及其线束,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发生碰撞,电控单元,不启动安全气囊,没有达到触发条件,达到触发条件,几乎同时,产生电流,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化学反应,启动安全气囊,挤压,排气,排气孔,加速度传感器,电子判断装置,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发生碰撞,电控单元,不启动安全气囊,没有达到触发条件,几乎同时,达到触发条件,产生适当电流,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化学反应,启动安全气囊,排气,挤压,排气孔,安全气囊触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