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第六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o本讲主要内容:o一、社会分化与阶级o二、社会分层o三、社会流动o四、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化与阶级o1、社会分化o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o3、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o4、等级、身份和种姓1、社会分化o(1)社会分化的概念o 社会学将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特点的现象称为同 质性,将事物之间相互不同的现象称为异质性 o分化就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过程 o社会分化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 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 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o社会分化的重要特征:功能专门化和地位多样 化 1、社会分化o(2)社会分化的类型o从分化的方向看: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o从分化的基础看: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 如性别、年龄等自然差别)和基于社会因 素的分化(职业、收入等社会差别)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 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 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 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 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 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 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 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o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 同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集团o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 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 的占有关系的不同,才使社会成员划分为 不同的阶级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 定阶段相联系 第二,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 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第三,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 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 第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 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 第五,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 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3、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1)新中间阶级o新中间阶级,在西方指管理阶层o在我国,中国国情研究会秘书长张仲梁提出了“新 中间阶层”的六大标准:o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训练;o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o以工资薪金谋生;o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o强调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当的影响力;o拥有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
3、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o(2)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o在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些学者 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 的模式去分析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o新马克思主义者赖特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组织和技能作为一种财产被经理和专家 所控制,但经理和专家又受拥有资本的资本 家所限制他们既受资本家剥削,又剥削别 人2)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o新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在理论上重视以知识 劳动力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的普遍化这一 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其方法对认识 当代西方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及其变动的 复杂性具有很高的包容度,为西方参与民 主的成长打开了广阔的空间o其主要缺陷则在于不同程度的去阶级化和 反阶级政治的理论倾向3、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o(3)罗西兹的五阶级模型o社会学家罗西兹用五阶级模型来描述美国的阶级体系o五阶级指:上层阶级、中上阶级、中下阶级、工人阶级和下层阶 级o罗西兹将1%-2%的美国人归为非常富裕的上层阶级,这些人在 会员专属的高级俱乐部和名流社交圈里活动;o占有10%-15%人口的中上阶级,是由专业人士如医师、律师、 建筑师所组成;o中下阶级大约占30%-35%的人口,包括生活不宽裕的专业人士 (如小学教师和护士)、小型公司的负责人、为数众多的白领劳 工;o占有40%-45%人口的工人阶级,是从事体力或蓝领工作的人;o下层阶级囊括了20%-25%的人口,包括黑人、拉丁裔人、单亲 妈妈和无法找到正规职业或是必须从事廉价工作以糊口的人。
4、等级、身份和种姓(1)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居民等级划 分而固定下来的制度按照这种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成员享有 不同的政治权利2)身份制度身份制度是对各类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将其规范化、 体系化的制度它规定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权力和机 会,而且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难以改变自己的身份3)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封闭型的社会分层制度在这些 国家,一个人在社会层次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就确定的,而且终身 不变如印度历史上出现的种姓制度传统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社 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 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 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 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 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 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 业世袭,互不通婚,界线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
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 ,他们最受鄙视首陀罗和贱民被压在印度社会最底层,受到统 治阶级的压制和剥削 二、社会分层o1、社会阶层的涵义与特点o2、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o3、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二、社会分层o1、社会阶层的涵义与特点o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 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 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o社会阶层的划分具有多元特征,可以说任何社 会特征,几乎都可以作为社会阶层的分析视角 因此,社会阶层分析是多视角的1、社会阶层的涵义与特点o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o第一,社会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和必 要补充o第二,在非阶级社会中,阶层分析是认识社 会结构的基本视角o第三,社会阶层分析是了解国情和判断社会 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是一个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2、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o(1)社会分层的涵义o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 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 的过程与现象o现代社会学用“社会分层”反映社会不平等现象:o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社会成员存在着普遍的等级 式的社会分化,从而造成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地位差 别和不平等;o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社会被分成了若干数量按 等级排列的社会集团。
2、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2)社会分层的理论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 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财富(经济标准):是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 权力(政治标准):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 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声望(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 到的声誉和尊敬2)社会分层的理论o在西方社会学中,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处于 最重要的位置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标准 有时是相互联系和可以互相转化的,但同时 又是相互对立的o其他分层理论o其他比较重要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索罗金的 多元分层论(职业、经济、政治);伦斯基 的分层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分 层现象)等3)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o社会分层的方法o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由人们根据某种标准 ,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归类,指出自己所属阶层的方 法o客观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受 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o声望法: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 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方 法3)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o社会分层的标准o分层的标准有两类:o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正式职业 );o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如收入、教育程 度、技术水平等)。
o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o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三、社会流动o1、社会流动的涵义与 类型o2、社会流动的模式 o3、社会流动的功能1、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一)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由社会的某一阶层 到另一阶层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 化; (2)社会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3)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 量上看,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不超越社会 承受力;从质上看,应能体现机会平等的理念 1)根据流动的方向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也叫横向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 会地位的变动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 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向上 流动和向下流动 (2)根据流动的参照基点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 代际流动(异代流动)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基点一 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 代际流动:是通过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 态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 地位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二)社会流动的类型(3)根据流动的原因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 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 的 非结构性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非结构 性流动不强调结构变动的客观条件,而强调个人的条件、流动欲 望和社会背景对社会流动的意义和作用 (4)根据流动主体的特征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群体流动: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群体流动的流动规模可能对社会 结构发生影响 个人流动:是个体的社会流动它反映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地位 的变化2、社会流动的模式(一)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指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的流动不 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 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 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二)精英的流动 精英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 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精英分为两种: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二)精英的流动o意大利社会学家、经 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 累托(1848~1923 )认为:精英是社会 中最优秀的那部分成 员o帕累托认为一个社会 的特征是由精英尤其 是统治精英的性质决 定o精英的流动维持着社 会的稳定与秩序1)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 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 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它直接影响社会流 动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它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 流动的可能性 (4)家庭背景 (5)社会网络资源(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3、社会流动的功能o(一)引起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o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社会位置的改变,其目的是改变自 己所处位置上的社会资源(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职业 声望等)的分布状况o(二)缓解社会差别的消极影响o(三)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运行和社会稳定o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o合理流动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能拓宽社会 各阶层之间的接触面,有助于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 相互联系,加强社会的整合程度;能有效激发人的积极 性和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增加活力四、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我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