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议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docx

cao****hu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81KB
约4页
文档ID:129997729
小议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docx_第1页
1/4

小议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摘 要] 阿巴斯是世界著名导演之一,他的很多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他的电影拍摄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去分析和阐释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此外,本文还结合了他的影视作品案例进行分析,阿巴斯的很多影视作品都采用了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对电影内涵的把握很到位,尤其是对人本主义的关怀,对社会人民生活的表达尤为贴切这不仅是阿巴斯电影的独特性,也是他的导演艺术风格研究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地领略这位导演的电影艺术魅力 [关键词] 导演;阿巴斯;影视;风格;艺术20世纪90年代,伊朗出现了一位世界级的导演,他就是在世界影坛备受推崇与赞誉的阿巴斯他的一系列乡土气息浓郁,具有浓厚人本主义关怀的作品,就像一股清泉震惊了世界影坛因此,研究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是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本文就从影视题材和视听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解析影视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每一部电影都散发了电影导演个人的潜在气质和精神观念,他们的作品都打上了导演的印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针对导演阿巴斯来说,他在影视题材上的选择与处理形成了一种统一发展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影视题材的选择上,阿巴斯早期十分注重对儿童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

例如影视人物卡西姆,这个在影片《旅行者》中十分想观看德黑兰比赛的叛逆儿童;影片《家庭作业》里采用记录方式抓取的那些天真烂漫的儿童身影;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为了找寻朋友的家归还作业本而四处奔波的阿玛等,这些都是阿巴斯着重塑造的儿童形象,导演用同情和理解的眼光去观察儿童的美好心灵,以简单朴素的影视手法去表现儿童内心的纯洁以及他们面对成人世界的无助与失望对于儿童影视题材的偏爱主要是因为阿巴斯喜爱儿童的纯洁情感,不做作,喜形于色,他们所希望建设的美好事物是最纯真的,他们真诚的眼睛能够观察到世界上所有的真实现象此外,鉴于客观原因,阿巴斯只有借助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才能拍摄电影,这有助于他发展儿童题材的影片虽然面对伊斯兰革命对艺术领域的严格封锁,但是他借助儿童题材影片躲开了严格的审查,阿巴斯通过对儿童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伊朗人民的生活现实和坚韧的性格特征,也是对人性内心的探索与反思导演阿巴斯在后期的艺术创作上主要针对山区农村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对那些辛苦劳作人们的挖掘,试图表现出在艰难困苦中度日的人们不屈的个人尊严和优秀的品质阿巴斯的影视作品具有肯定现世生活的哲学思想,在影片《生生长流》中遭遇了空前灾难的人们没有哀伤和悲痛,而是有的准备收看世界杯球赛,还有穿好新衣服准备结婚的夫妇等等,这就是阿巴斯的镜头表现到的对生命近乎愚拙的执著。

影片《橄榄树》在最后表现的情侣穿越了传统理念和禁锢,化为了山谷中的白色花朵,走向了向往已久的美好生活阿巴斯在题材选择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同一事件的不断挖掘和探索阿巴斯在他的三部代表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都选择了青翠绿意的山区柯盖尔,剧中人物的命运也强烈地吻合和呼应,仿佛是一个故事的延续和发展《生生长流》中表现了拍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在地震后驱车前往拍摄旧地寻找影片中的小演员的故事和感受,纪实意味很浓《橄榄树下》却表现了拍摄《生生长流》婚礼场景时剧组发生的幕后事,仿佛是一种揭秘影片但是,阿巴斯并不是重复的表现,每部作品都不是源于前一部作品,而是从中寻找另外的灵感,对前一部作品进行不断的校正与反省作为阿巴斯电影的理念,他信奉“信守一处,水滴石穿”的原则,以并不宽广的视角诠释着只有对同一个地方的挖掘才能发现泉涌阿巴斯的电影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在平实的生活中挖掘人性的美好和坚韧,以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去感受社会才能带给人们最好的作品,这也是他的电影的魅力所在,那种久违的心灵悸动不是靠追逐新鲜事物和影像奇观能得到的,要深入感受身边最真切的情怀和生活的真实状态其次,在影视题材的处理上,阿巴斯的作品追求故事性和真实性的融合。

他的电影具有纪录片的真实和故事片的剧情,在真实与故事之间游走,在形式上进行新的突破影片《樱桃的滋味》和《橄榄树下》都采用了剧情中有剧情和开放式的结尾,更大的自由想象给观众更多的思索和创作空间对于美学的最求是阿巴斯电影的独特之处,这种模糊了真实和故事界限的做法,正是对美学追求的体现电影无法还原真实,哪怕是纪录片也是如此,生活不可能重现,阿巴斯利用了剧情中有剧情和开放式的结尾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近似于现实的影视效果阿巴斯的电影接收了伊斯兰文明的影响,伊斯兰民间故事对他的影响很深,同时体现出了他对人们的深切理解与尊重,将电影艺术融入人们的心中,成为他们自己的主人,把握他们自己的世界和未来,并不是简单地愉悦观众,这是一种更加现实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此外,阿巴斯的电影有着很长时间的叙述,这段时间用来描绘无关的人物和事件,并没有绝对的开始和结束,这样的做法使他的影片脱离了传统的叙述手法,沉闷和乏味或许是看惯了美国好莱坞式电影的观众深刻感受到的但是,这种有意为之的叙述,积蓄了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这种不经意间,陌生人之间产生的对话反映出了伊斯兰民族的生活百态,对美好民族特色的抒发,展现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意境。

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首先,独特的长镜头运用阿巴斯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可以有效地渲染氛围和烘托人物情绪,将现实有效的表达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更大空间包容性的镜头中展现现实的多样性,保持场景的真实可靠,使观众在思索和观察上获得更多的自由这种纪实风格的长镜头运用,将他对生活的感受与思索与镜头完美的融合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在长镜头的运用上,阿巴斯也考虑到了很多因素,长镜头可以有效地保持主体的完整性,保持各种要素的体现,让观众尽快地进入艺术情境,从感动的东西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对观众自我体验的表达将真实表现得更自然是阿巴斯要表现的,在他的作品《面包与小巷》中,其中一个镜头是表现老人走近摄像机,走他自己的路,后面有一个小孩跟着阿巴斯将这种含有情感,尊重生活本来面貌的固定机位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影片《橄榄树下》的镜头运用中,结尾处的场景段落镜头,主人公侯赛因追随塔荷的身影穿梭在橄榄树林中,二人渐行渐远,在翠绿色的背景中两人形成的白色身影十分醒目在我们对爱情的期盼中,两个白点已经成为我们的注意力的焦点,而在全景和远景中构成的其他因素,如森林、路、色彩、影调和人物动作等,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审美选择和情感体验。

阿巴斯的影片经常出现的中远景镜头一方面使得摄像机远离演员,使演员不受现场气氛的影响,自由地发挥,完全投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去演绎另一方面,阿巴斯不是将拍摄对象逼近,采用传统的特写方式,而是用大远景的镜头去捕捉吸引观众目光的镜头,让更加宽广的环境氛围起到特写的良好作用在阿巴斯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夜色下的模糊面容、森林深处晃动的幼小身影、在广阔山脉中前行的车辆轨迹等,在阿巴斯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穿越西亚绵延的土地,发掘伊朗人民的生活状态,走近真实的生活中去体味那淡淡的诗情画意其次,影像美的处理阿巴斯的电影不突出明星的作用,不突出电影中的影视特效和技巧的运用,色彩也较为朴实,但是,他的影片不沉闷无味质朴,自然的镜头表现了生活的最初面貌和魅力,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朴素的影像表现突出了影片的内涵,令观众回味无穷阿巴斯对绘画艺术的把握和对摄影技术的热爱使他对画面形式的感触极其敏感,对影像的把握能力已经深入到了他的心中但是,阿巴斯看重的是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尊重,他不主张电影中拍摄技巧的夸耀,而是注重那种无法取代的意蕴,体现生活的真爱和现实的美感,这或许与他具有东方人一定的写意的情怀有关无论是《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的图框式构图方式,还是《樱桃的滋味》中的滤镜使用,那些质朴细腻,不经过雕琢的美丽影像,都体现出了阿巴斯对形式感的把握和表达,对生命韵律的思考。

再次,独特的声音运用和处理声音是电影的基本元素之一默片时代,画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画面和蒙太奇的运用使得影片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从早期的视觉艺术发展到了声音与画面结合的综合视听艺术声音虽然在电影中的作用明显,但是长久以来,人们都是对画面和影像十分注意,在影像本身做了很多努力,运用画面造型增加景深,创造画面的立体感觉以影片《樱桃的滋味》为例,主人公巴迪开车穿越喧闹的城市,虽然镜头只是展现了他的主观视角,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刻意地描写,但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德黑兰已经呈现在观众的想象中了阿巴斯对电影语言的敏锐捕捉和把握能力很强,音乐在阿巴斯的电影中的运用很少,但却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阿巴斯认为电影就是一种梦想,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通过音乐的合理表达可以有效地契合电影的主题,产生情感体验阿巴斯的电影作品深深的植根于伊朗的本土文化之中,表现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对普遍人性的思索最后,场面调度和演员协调阿巴斯的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的非专业演员,正是普通人的平凡出演,使得影片具有久违的感动和真实情感,具有真诚的纪实主义倾向阿巴斯经常让群众本色出演,将角色相近的人物出演自己的影片,用拍摄空隙与他们交流,并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经常更改自己的构思和对白,由于群众演员的非专业性,往往会在电影拍摄中产生真实的效果,展现出平凡的一面。

阿巴斯对演员一般给予肯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敏感的捕捉这些质朴人们背后的情感因此,阿巴斯的作品没有纷繁的场面调度和演员刻画,都是在自由中去行走,去体现纪实美学的深刻内涵总之,阿巴斯的电影作品在影视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上具有特殊的风格魅力,研究阿巴斯的导演艺术风格可以让我们在分析他电影作品的同时,对导演的风格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获得更多的影视艺术知识[参考文献][1] 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 姜敏,金晓非.导演分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 姜敏,黄钟军.电影作品赏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5] 朱玛,朱丹.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 林一帅(1981― ),女,吉林白山人,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王涵(1985― ),女,黑龙江嫩江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