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57KB
约7页
文档ID:210270828
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_1_第1页
1/7

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 摘要:进入新时代,师范大学面临着从去师范化到再师范化的二次转型再师范化转型不只是从“教师教育”到“师范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重新转换与回归,还是对更有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师范教育的迁跃与提升初次转型的综合化发展与百年师范的历史底蕴为师范大学引领再师范化转型创造了条件再师范化转型既是师范大学的初心回归,也是现实所需;既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应对,也是其优势再造之途师范大学再师范化亟待形塑“三个优先”的地位观;树立“两个为主”的战略观;强化“三个把关”的质量观;凸显“四个差异”的特色观关键词:师范大学,再师范化,教师教育,师范教育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应用型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70093)的研究成果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师范教育迅速得以恢复、重建与提高改革开放前20年,虽然也历经不断改革,但师范大学基本处于独立定向、封闭培养的传统师范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以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开始向教师教育转型在初次转型中,师范大学纷纷走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使其陷入了去师范化困境,并遭受了越来越多的诟病。

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在全面振兴教师教育的背景下,师范院校纷纷调整自身战略,抢抓政策机遇从去师范化到再师范化的二次转型是师范院校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政策取向和实践趋向近来,教师教育的二次转型也引发了学者的探讨一是对师范教育本位的思考有学者认为,我国师范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淡化师范教育特点的倾向,进而提出,师范教育改革要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师范特点,充分发挥中国师范教育的优势[1]还有学者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初次转型中地方师范大学存在的不安于教师教育本位的问题,阐述了地方师范大学必须以教师教育为使命的理由[2]二是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教师教育二次转型中的制度建设和体系重构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的第二次转型取决于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立,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教育学科制度转型的具体路径[3]还有学者认为,进入新时代,需要重新构建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该体系可表述为“两类三级师范教育体系”。

[4]三是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新师范教育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新师范教育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专业价值更高的公共信念,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对师范院校地位的更高界定为此,师范大学要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反思性教师和研究生层次的研究型教师为价值追求,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5]上述观点为在中观层面探讨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学理根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的内涵和特征、师范大学何以发挥引领作用、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的逻辑必要及价值路向等亟待从学理上予以专门探讨,以进一步丰盈理论,助益实践二、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的理论要旨再师范化转型包含了怎样的内涵意蕴和核心特征,经过初次转型后的师范大学具备了哪些现实和历史条件,为引领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转型,促进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理论起点一)再师范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再师范化转型是指师范院校在经历了从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初次转型之后,为了化解去师范化等现实困境而开启的向更有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新师范教育迁跃的再次转型再师范化转型既是一次话语方式的再探讨,更是进入新时代,师范教育内涵迁跃与提升的转型过程。

1.再师范化转型是话语表达方式的再次探讨中国传统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发展历程西汉杨雄有“师者,人之模范也”之说师范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清朝大儒张之洞说,“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6]这些是我国关于师范和师范教育较早的表述世纪之交开始,人们对“师范教育”,抑或“教师教育”的称谓问题产生了一些争议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侧重师范生培养,而疏于职后培训的实践现状受到一些学者的诟病,因此建议用涵盖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的“教师教育”取而代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开始使用“教师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教师教育”的说法第一次得到政府文件的认可但争论并没有因此而止步,比如,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不能取代师范教育,[7]有学者则提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具有必然性与科学性[8]近年来,师范院校综合化办学追求中出现的去师范化问题则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师范教育的重新关注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在《意见》中使用“体现师范教育特色”、“以师范教育为主业”、“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等政策话语表达随后,广东省印发《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吹响了新时代地方师范教育建设的政策号角。

从学术界来看,一批学者对新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体系建构与发展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以此观之,重提“师范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话语转向《教育大辞典》中“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养”[9]可见,将师范教育简单等同于职前培养显然窄化了师范教育的内涵因此,再师范化转型首先是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毕竟在我国百年师范教育承载了太多、太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蕴2.再师范化转型是师范教育内涵的再次提升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转型绝非简单的话语方式转换与表达,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师范院校在经历了综合化追求之后,为了化解去师范化等问题困境,而进行的一次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迁跃与提升进入新时代,再师范化意味着要举办与传统相比更高质量的师范教育,而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则是高质量师范教育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应当具有政治思想、法律政策、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与艺术、国际视野与跨国理解、人际交往沟通、数字技术和信息素养、终身学习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广泛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则要求新时代教师要具有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亦即要有专业精神;要掌握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广博精湛的知识体系;要精通传递之术,实现教授过程专业化。

创新型是新时代教师的最高素质要求创新型教师应当保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想象力和永恒好奇心;要学会和形成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元反思”的能力;要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最终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除了致力于更高质量的教师培养以外,再师范化转型还表现在对更有特色的综合化发展的追求上经过从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初次转型,师范院校大多走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这提升了师范院校的综合实力与学术水平,但也显现出了同质化倾向再师范化转型也因此而成为彰显特色、提升内涵的有效路径彰显办学理念上的差异是新时代师范院校特色化发展第一要求耶鲁大学提倡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斯坦福大学倡导的“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均彰显了办学理念上的特色办学定位是师范院校要将自身建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办学定位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哈佛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了大批卓越工程师,法国巴黎高师则以杰出教师的培养闻名遐迩[10]办学路径则是实现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方法与手段的总和,探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办学路径特色化的关键内容之一。

总之,高质量、有特色是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转型内涵的两个关键特征二)师范大学是新时代再师范化转型的引领者2019年,全国共有师范院校199所从数量上看,师范大学在师范院校中仅占较小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双一流”师范大学,抑或是省属师范大学都是国家或区域师范教育的标杆与典范,是其他师范院校的改革行动的风向标进入新时代,在再师范化转型过程中,师范大学同样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1.师范大学具备引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现实条件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8%和98.0%[11]这表明,经过近40年的长足发展,我国中学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已基本得以解决,高质量师资供给将成为新时代师范大学的新使命由于师范大学主要指向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培养,因此,其培养的教师不仅需要体现中学教育的职业诉求,而且在素质规格上应比同为本科高等学校的其他师范学院在教师培养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反观师范大学现状,初次转型过程中对综合化发展的普遍追求恰恰为高质量教师培养奠定了现实基础经历了初次转型后,师范大学已经站在了综合化的新起点上师范大学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既为师范生的志愿退出提供了可能,也为非师范生再次选择创造了机会,这显然有利于挑选具有乐教、适教、善教潜质的学生进入候选教师行列,从而真正提高生源质量。

另外,师范大学在学科专业数量上的扩张以及在办学水平上的整体提升也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客观上夯实了学术根基再者,在传统老三级师范体系中,师范大学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已属典型的精英化、小规模教育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化程度的提高,学术水平的增强,大多数师范大学已经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这为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提供了可能可见,师范大学在初次转型中的综合化发展为其培养高质量教师、引领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转型创造了现实条件2.师范大学具备引领特色化综合发展的历史土壤综合化发展给师范大学带来了去师范化困境,但也同时为其实现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使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再师范化转型的关键之处不在对综合化的简单反叛,而是要基于历史传统重新塑造师范教育特色再师范化转型就是要在综合化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而师范大学显然具备了引领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历史土壤阿什比(Ashby,E.)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2]一所大学的特色,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过往与未来的对接长期以来,我国师范大学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实践形塑了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师范大学内部师范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以及录取分数线状况要优于非师范类专业,折射出了民众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普遍期待与价值选择。

另外,师范大学在百年师范传统中所蕴涵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文化、所构筑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优势、所形成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建立的与中小学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累积的教师教育校友资源,等等,都是非师范院校无法相提并论的从本次“双一流”遴选结果看,入选的师范大学大多是以教师教育类学科实现高位突破的这都表明,师范大学近百年的师范教育传统为其凸显人才培养的师范特色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土壤三、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的逻辑证成新时代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是对高质量、有特色师范教育的价值追求,这一行动选择具有历史与现实,外部与内在等不同维度的逻辑意蕴一)再师范化是师范大学的初心回归从大学的起源来看,西方大学,无论是教师中心的大学,还是学生中心的大学,都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即便是当今的西方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仍然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对于师范大学而言,无论是1794年成立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均蕴含着榜样、示范、典范之价值也就是说师范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人才因为师范大学培养的人才,即未来教师承担着“到其他学校或人民中间传授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与职责,所以他们的学识应该更加渊博、道德也应该更加高尚,还应该掌握将一切东西传给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