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基础教育的德国基础教育的““分流分流””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富阳学院李恒兴数年前我们对德国巴伐利亚州进行教育考察我们访问了巴州文教部、教 育研究所、电教制作中心、迪林根教师进修学院以及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校、特 殊学校德国具有个性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初期的“及早分流” ,给我 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及早分流,这是此次教育考 察中感受较深的一件事 德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小学)和中等教育 (中学) 中学又分主体中学、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儿童六岁进入小学学习, 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四年的小学教育,然后开始分流令我们惊奇的是,十岁 的孩子,在学校受初等教育时,就考虑今后的发展走向了当我们知道年纪这 么小的孩子就要为今后一生的工作定向时,总有一种疑虑,十岁开始分流,是 否早了点 为什么分流呢?德国朋友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兴趣、爱好不一样,才华、资质也都不一样,学习成绩更不会一样那么,是 如何操作的呢?学生四年小学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 习情况提出志愿,由教师结合学生家长的要求和意见,综合学生的表现,对每 个学生做出选择中学的建议,让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德国基础教育 及早分流的做法,首先给了我们这样几点印象:一是如何对待孩子他们的做 法是必须区别对待,提倡多样性,不搞统一步调,不搞一刀切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如不同学校相同年级的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可以是不同出版商提供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己调整课时、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自己 决定是在教室里教,还是在教室外上;老师在课堂里上课,下面的小学生可以 坐着,可以站着,也可以趴在课桌上二是他们把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兴趣、 爱好、个性特征作为学习的基础,放在学习成绩之前第三,十岁的孩子今后 人生的路还很长,学习的途径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理、生 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学习成绩的具体情况,选择去处,这是一种 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做法第四,学生分流时,工作做得很细,要多方求证, 综合考虑,认真对待 德国朋友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是:约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适宜走侧 重于实践的学习之路,在主体中学学习在主体中学学习五年,毕业时要进行 国家规定的考试,这种考试由州文教部主持若考试合格,就可以进入职业学 校,它是一种双元制教育,学生每星期四天在企业里进行实践,边学习边进行 操作训练,还有一天回到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近几十年来,职业学校在德 国又有新的发展,分工更细,多种多样的职业学校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职 业学校学生的总成绩,由企业里进行的实践考试成绩和学校里进行的理论考试 成绩综合而成考试合格的学生,不管是男是女,都能找到工作,大部分在企 业工作,也有一部分在其它部门工作由于他们受到了双元制教育,既有实践 经验,又有理论知识,全面发展,素质普遍较好因此,他们的工资收入相当 不错,要比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年青人好得多如成绩较好,经过二年职业实 践,可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学习,成为中级专门人才,还可以继续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深造德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乐于到偏重实践的双元制学 校学习,一是能早一点找到工作,早点解决生活上的自立问题;二是企业主欢 迎这样的学生,学生容易找到不错的工件,且无失业之忧;三是国家在法律上 规定给他们留有继续深造读大学的机会这一点,对有失业危机感的德国青年 和学生家长,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在巴伐利亚州或德国的其它地方,失业人 群绝大多数是没有受到双元制教育的年青人我们的感触是到双元制的职业学 校学习有这么多好处,对于比较务实的德国青年和学生家长来说,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 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在读小学时就显露出他们的才华,如具有良好 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学习速度快,成绩特别好,可以进入完全中学 学习。
经过九年的学习,要参加毕业考试,也就是大学的入学考试若考试合 格,获得“大学成熟证书” ,就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毕业考试是由州文教部主 持的我们访问的一所完全中学的校长告诉我们,每年该校有 3%的学生不能通 过毕业考试,而要转入收费的私立学校补习如果有的学生通过了完全中学的 毕业考试,而又不想到学习时间较长的大学读书,则可走另一条路——进入学 习时间较短 的高级职业学校学习看来在德国要读大学,也是要经过选拔和淘汰这一关的, 只不过经过早期的分流后,淘汰的比例比较小另一个很有启发的是,升学制 度注意灵活性,一次考不取,可以补习后再考;毕业成绩达到了大学录取标准, 不想到大学继续深造,想早点工作,允许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学习 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都有兴趣,便可以到一种进可继 续深造,退可早谋生的实科中学学习这种学校的学生来源,一是读完小学四 年,进入主体中学学习达两年,成绩较好的学生;二是读完小学四年后进入完 全中学学习,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两年后可以转入实科中学学习实科中学 学制六年,由于学习年限要比主体中学的学生多一年,因而他们的层次也要比 主体中学略高一点学生在中学读完六年后,要进行毕业考试,考试仍由州文 教部主持。
毕业生可进入双元制的职业学校或全日制的职业专科学校学习此 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进入完全中学或专科完全中学的高中学习,经考试获 得“大学成熟证书”或“高等专科大学成熟证书” ,便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德国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校类型,即所谓“通融性” 这种做法,通俗地称作“小学四年级分流后的再分流” ,它既能满足对理论和实 践都有兴趣学生的需要,又是为了弥补一次分流可能出现的偏差德国朋友告 诉我们,从理论上讲转学是随时都可以转的,但在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为各 种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不一样例如,从主体中学九年级转到完全中 学九年级就相当困难,除非学习成绩特别出众事实上,你要上大学也没有必 要再去转学,因为如果从主体职业学校学习毕业,仍然有机会进入大学从完 全中学转入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比较常见,而这种转学是被迫的,因为在完全 中学学习成绩跟不上 对于这样的分流我们有过质疑并问过德国朋友,小学四年级后进行分流是 否早了点?他们的回答是,在五、六年级即中等教育的初期,有一个定向阶段, 也称为促进阶段、试验阶段这一阶段与学校类型无关,但计入中等教育的学 习时间之内巴伐利亚州是在学生选择好学校之后再进入定向阶段,有的州则 是在学生选择学校之前实行定向阶段。
不管如何处置,在六年级结束后,学生 必须最终确定继续学习学校的类型分流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得其所;分流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学习成绩;分流时,对待学生志 愿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分流前后,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分流后,不管进入 哪种类型的中学学习,都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德国人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上,优先作 为学生后期学习发展的前提,这是优于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今后学生发 展的唯一前提的最大差异我们在德国小学里听课,经常会听到孩子们的笑声, 谈话声,提问的声音,以至学生相互击打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天 性的自然流露,德国小学课堂教学并不追求掌握很多具体的知识,而是注意培 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还有一个分流与歧视的问题在德国进行教育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 到对人权的重视,对人格的尊重我们参观过他们的特殊学校,残废的人群受 到特殊的关爱;我们到过他们的修道院,八、九十岁难以行动的老人会有热心 的自愿者在为她(他)们服务在国内一次学术交流中,由我组班并由德国专 家亲自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里,德国专家就纠正过所借班级原班主任将成绩差 的学生调离教室不参加听课的错误。
在他们看来,不公平地对待学习成绩差的 学生,是对人格的歧视,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看来,具有哲学头脑的德国人,远比我们讲究实际,注重实效 “因材施教”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并践行因材 施教原则的先哲 “因”是根据、依照之意, “材”是指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顾名思义,因材施教就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 育的一种原则中德两国教育工作者在对待教育对象个体差异的权重上是有根 本区别的我们一直看重的是教育对象个体的学习成绩,而德国人看重的却是 教育对象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传统教育思想长期统治下的我国现 代教育中,学校的学生分班原则较少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的特长 和才能差异,远不如德国人那样务实,那样讲究最终的绩效纵观德国人较高 的国民素质和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否与他们的这种朴实的教育实践有着某种联 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