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简述 3*10--------3*10--------论述论述 2*20--------2*20--------赏析赏析 1*301*30 一荷马史诗,英雄主义(通过哪些方面体现)一荷马史诗,英雄主义(通过哪些方面体现)荷马史诗是一部纯粹的英雄主义和神话主义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它的两部曲伊利亚特把笔墨集中于众英雄齐心协力冲破万难攻下特洛伊城的经过,众英雄形象鲜明、气质各异,其叙事结构宏大,气势浩荡奥德赛则集中叙述了主人公奥德赛回家的经过与他的儿子帖雷马科的寻找父亲以及二人报仇的经过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史诗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身上大部分既洋溢着氏族英雄的气概又显现着早期奴隶主的意识 阿基琉斯勇猛过人,锐不可挡;他能够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毅然出战;他爱憎分明,因好友的阵亡而悲痛欲绝,杀死对手后又将其拖于战车后以泄愤这些都体现了他英雄主义的本色可是他因为个人利益蒙受了损失就拒绝参战,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最终导致了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这种易怒与任性正显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 相比之下,赫克托尔更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预感到城邦将被摧毁,自己将要阵亡,妻子将沦为奴隶可是他毅然代父上阵,身先士卒,最后血洒疆场《伊利昂纪》中对于赫克托尔辞别妻子出战和阵亡后全城为其举哀的场面的描写加重了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奴隶主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人物他是伊大卡王,又是希腊军中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具有作为奴隶主的各种品质和才干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勇毅,虽历尽磨难仍一心要返回家乡;他对爱情专一,抵制住了女神们的种种诱惑最终回到了妻子身边;他关心下属,同情奴隶,受人爱戴同时,他也有虚伪狡诈的一面,对不忠的家奴也极其残忍 由此可以看出,史诗在竭力渲染各个英雄人物高贵品质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有时甚至还是严厉的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虽然是普通的人,会犯错,但却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还把荷马史诗看作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躯 应该说,作为一部古希腊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形成的作品,史诗中的贵族化倾向是难以避免的在当时,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贵族与平民日益分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个人财富不容侵犯逐渐被当作一种社会准则贵族们为集团既得利益而奋勇作战更被看作是一种至高无尚的高德。
史诗所着力刻画的一个个英雄形象也正是这些部落贵族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仅代表着一种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更代表着与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社会道德规范俄狄浦斯王,古希腊命运悲剧(悲剧所在?意义及启示)二俄狄浦斯王,古希腊命运悲剧(悲剧所在?意义及启示)悲剧在于俄狄浦斯王的性格:悲剧在于俄狄浦斯王的性格:1.抗争与逃避抗争与逃避在俄狄浦斯无意中得到了神谕“你将会杀父娶母”的情况下,他毅然抛弃了王子的身份,远离自己的父母,毫无反顾的踏上了流浪的道路,为了父母的安全,为了阻止不幸事件的发生,为了与命运抗争,为了证明人定胜天的论断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掩藏的是深深的畏惧他的父母驾崩了俄狄浦斯痛苦万分的同时也夹杂着几分喜悦,因为如果波吕波斯已经死去,俄狄浦斯就再也不能杀死他的父亲,也将不会和他的母亲乱伦这逃避中,体现了俄狄浦斯的自私,他对于父母死讯的喜悦,把他的孝顺之心完全的抹去了,他长期的流浪,没有处于为父母安全的考虑,为的只是个人自私的目的他的远去,却没有考虑到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年迈的他们正是需要儿女陪伴安度晚年的时候,而他鲁莽的走了,留下的是父母夜夜的牵挂,甚至为了反抗神谕,还可能暗地里祈求父母的早亡,只要杀父母的不是他自己,他就觉得宽心了。
2.慷慨与傲慢慷慨与傲慢 俄狄浦斯到达忒拜城的时候,厄运笼罩着城市俄狄浦斯为了解救人民与水深火热之中,凭他的智慧破解了斯芬克斯关于人的谜语,斯芬克斯跳下山岗,摔死了而俄狄浦斯也欣然接受了忒拜城的王位,赢取了国王的遗孀俄在这里的爱民之心可见一斑,他有君主般博大的怜悯之心,以江山社稷为责任感,自有一派王者风范但是在忒拜城之前,他与路过的老者抢路的故事并非出于“无心”将其杀害的情节,又告诉我们俄很傲慢放不下架子,纵管他在众人面前显得平易近人俄狄浦斯骨子里流淌的是贵族的虚荣与傲慢,内心看不起平民百姓,视人命如草芥,杀人之后还心安理得的认为只是正当防卫,不以为意自恃地位高人一等,事事要强,即使在让路这样的细节上也得要征得自己的脸面他的性格很矛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他把个人的荣辱放在了首位,然后才是百姓的利益,表面做的风风光光,但在认为个人的脸面受到侵犯时,他丧失了理性,勃然大怒这里推动他的杀父行为的产生3.执着与狂妄执着与狂妄 在俄狄浦斯之争忒拜城多年之后,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个城市为了得到真相,他派人请求神谕,得知要解除灾难只能把杀害前任国王拉伊奥斯的凶手驱逐出境才行俄采取了果断的行动,请求预言家提瑞西阿斯的帮助,但全知的提瑞西阿斯却拒绝回答,到最后俄狄浦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觉得这拒绝绝非出于偶然,下令将克瑞翁逐出城,诱发了领袖们相互争斗,相互仇恨。
直到事情渐渐明晰,原来俄一直寻觅的杀人凶手就是他自己他执着追求着真相,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他的自信慢慢,使得他一直轻率行事,也没有试图采纳别人的意见当预言家给他提示的时候,他只是怀疑别人,一意孤行他平时聪明过人,却在这里缺少了智慧,不懂得如何引导事情向良性方面发展或是他觉察了一点事情的端倪,越发不安,越发想揭发出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他的狂妄也许源于他的逃避心理4.惩罚与救赎惩罚与救赎在真相面前,皇后选择了自杀,而他,却刺杀了自己的双目,踏上了放逐的道路他没有逃避也没有乞怜,这最后的一搏是他反抗命运的壮举达到了极致如果说,俄狄浦斯此前的所有选择事实上都为命运所趋使,那么自惩则完全是一次自主的行动,俄狄浦斯最终以血的代价换取了人的尊严,赢得了本真的自我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尝试描写一个性情善良但并非完美的人物形象的覆灭,他的不幸是由其可悲的缺点所导致的这一缺点与他的其他性格共同构筑了他的人生悲剧戏剧中的俄狄浦斯无疑是一个这样的主人公在一步步抗争的过程中,俄狄浦斯一步步掉进了更大的陷阱,无法抽身,反抗神谕却成了推动悲剧发展的动力,一步步践行了残忍的神谕俄狄浦斯是一个极度矛盾的结合体,在他的行动中,既体现了一种英雄的勇气和智慧,也体现了个人的局限与弱点,他的所有,在对与错,正与邪中摇摆,出于一种深沉而不成熟性格。
然而这里不是说,俄狄浦斯的什么做法,可以改变结局,因为在故事设定,神谕不可变的笼罩下,个人的任何抗争都显得苍白和无力由此,故事的基调早已定下,但是个人在抗争中的辉煌与黑暗,在其不同行动,体现了人的伟大懦弱以及种种,成就英雄与懦夫正是俄狄浦斯的种种,加剧了悲剧的味道,诱发了人们无尽的同感与唏嘘神曲,基本思想和两位引导人的象征关系(维吉尔三神曲,基本思想和两位引导人的象征关系(维吉尔------------理性,贝娅特丽丝理性,贝娅特丽丝------------信仰和爱)信仰和爱)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娅特丽丝对他的谈话表示, 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 《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 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 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哈姆莱特,分析悲剧(怎样的悲剧,如何形成,表现,根源四哈姆莱特,分析悲剧(怎样的悲剧,如何形成,表现,根源--------主客观、人的软弱性、理性的绝望)主客观、人的软弱性、理性的绝望)五。
浮士德的人生追求,五个阶段的悲剧(精神、消极、双重人格辩证矛盾)五浮士德的人生追求,五个阶段的悲剧(精神、消极、双重人格辩证矛盾) 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 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 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 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还是用浮士德的自白来作为结尾吧,这些已经告诉了你一个人 活在世上应该追求什么,实现什么 总之, “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 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思想内涵: 诗剧《浮 士德》是由两个赌赛和五种追求构成的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 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 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 的世界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 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 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 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浮士德对古典美的 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总之, 《浮士德》的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的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进步性和深刻的进步意义 象征意义: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 德根据 16 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 60 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 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而在民间传说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 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 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
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 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 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 ”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 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 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 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 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 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 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 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 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 而出现的。
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