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美国学位制度变迁 摘要:文化因素在美国学位制度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世纪大学传统是美国学位制度产生的文化基础,19世纪德国大学理念是美国学位制度形成的精神动力;本土实用主义使美国学位制度逐步走向成熟,自由竞争精神则使美国学位制度趋于多元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学位制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中的最高层级,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强烈关注构建合理的学位制度对于高等教育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借鉴甚至移植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中世纪大学传统与美国学位制度萌芽 学位的数量、类型、层级等属于学位制度的有形层面,其生成、发展受特定历史时代、无形文化动力的影响大学源于欧洲中世纪,学位制度亦然1160年波隆那就存在由博士(Doctorem)组成的学者行会,1219年这种制度以文本的形式被确立;1170~1175年,巴黎也存在由硕士(Magister)组成的学者行会,1208年该制度也以成文的形式被认可在当时,被授予博士或硕士学位,就意味着获得了学者行会认可的授课权力,具备了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因此,中世纪硕士、博士和教授最初都只是称谓教师的头衔(title)。
三者仅是称呼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硕士(间或教授)称谓在巴黎及后来的牛津和剑桥大学较为普遍;博士称谓则通过波隆那传遍意大利,进而为德国大学所使用中世纪以后,博士和硕士从教师头衔逐渐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学位;教授则继续保持着原有意涵,并演化为拥有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相对而言,学士在中世纪大学是被普遍认可、较低层级的学位学生在文科学院经过四、五年的学习,便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被授予学士学位文科学院的学士也是进入法学、神学或医学三个高级学院,进一步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必经阶段 17世纪初,为躲避宗教压迫,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前往英属北美殖民地为延续民智,不为后世留下文盲之牧师,1636年成立了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为纪念首位捐赠人约翰哈佛(John Harvard),更名为哈佛学院从哈佛创建到内战期间,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承袭了自中世纪一脉相承的牛津和剑桥模式,学生经过四年严格的古典课程学习,被授予文科学士(B.A.)从1642年到1851年,除文科学士外,在被认可的美国文科学院中再没授予过其他类型的学士尽管在1796~1806年,普林斯顿曾招收过以学习专门科学知识为主的学生,但是给予他们的只是熟练证书,并非学士学位。
在长达两个多世纪里,学士以上只有硕士学位,没有博士学位而且,当时的硕士学位也只是针对本科毕业三年后的校友,支付一定费用后便可授予的当然(incursu)学位,而非要求住校学习的习得(earned)学位 简言之,受以英国为主的中世纪大学传统影响,萌芽时期的美国学位制度,无论在学位类型还是学位层级上,都显得极为保守和单一 二、德国大学理念与美国学位制度初步形成 19世纪德国大学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从1820到1920年,有近9000名美国学子在柏林、哥廷根、莱比锡等大学学习如此众多的求学者,抛开英法等传统大学,跨越语言障碍来到德国,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内战期间,普鲁士曾给予北方各州强有力的声援等政治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德国大学追求真理探究、崇尚学术自由以及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精神所深深吸引在德国大学精神的影响下,美国的学位结构也随之发生变革 1851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理科学士学位(B.S.);1852年,耶鲁大学设立哲学学士学位(B.Phil.)与文科学士学习四年古典课程不同,理科和哲学学士均只需三年的科学课程学习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设学士学位在地位(status)上要低于文科学士,但它们打破了先期大学被古典课程独霸的局面,为现代科学和哲学课程进入大学提供了合法基础。
将英国大学传统与德国大学精神真正整合为一起,进而提出美国本土大学模式设想的,始于密西根大学校长亨利塔潘(Henry Philip Tappan)塔潘在1851年校长就职演说中就明确提出学位分层的思想,并于1853年开始着手实施1858年,密西根大学决定对获得学士学位,再经过至少一年的课程学习,提交论文并通过考试的人员,授予文科硕士或理科硕士(M.S,)1859年,美国首批文、理科硕士学位分别授予沃森(James C. Watson)和伍德(Devolson Wood)习得性文科和理科硕士学位的正式确立,改变了美国大学长期以来仅有学士一个层级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约翰霍普金斯、芝加哥等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创建,提供了制度参照 19世纪初期,在德国柏林大学首任校长、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Fichte)等人的倡导下,中世纪大学流传下来的博士头衔被改造为现代的哲学博士(Ph.D.)相对于中世纪时期的博士而言,德国大学要求申请者必须撰写博士论文而非仅仅是公开性的辩论;博士授予不再像中世纪那样仅限于法学、神学和医学等专业性的高级学院,也非局限于哲学领域,而涵盖了文、理、工、法等众多领域;博士授予不再证明获得者达到了学识上的一定高度,而代表获得者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1860年,耶鲁大学首先提出按照德国模式设立哲学博士,规定获得学士学位经过至少两年的在校学习,提交论文并通过考试后可授予该学位1861年,首批哲学博士学位为斯凯勒(Eugene Schuyler)、辉敦(James M. Whiton)和莱特(Arthur W. Wright)所获得与同时期密西根大学所授予的硕士学位相比较,此时耶鲁大学所授予的哲学博士并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只是学习期限延长了一年188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从学士到博士的年限,由两年延长为不低于三年,1887年又增加了法语和德语的阅读考试等尽管哲学博士在后来的发展中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作为高于硕士一级的学位基本确立 至此,从学士到博士,一个自下而上的美国学位制度架构,在19世纪德国大学理念的影响下,得以初步形成 三、实用主义文化与美国学位制度日渐成熟 由于受以英国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影响,巴黎大学和波隆那大学所表现出来的学位职业性特征,并没有为美国大学所继承受德国追求“纯粹知识”探究的影响,一个以学术为标识的制度架构先期形成但是,作为本土最为突出的实用主义文化,必然会影响其学位制度的发展方向 在殖民学院时期,古典文化课程一统校园的局面就不断遭到公众质疑。
硕士和博士学位设立后,学术性与应用性纷争迅速升级究竟是坚守德国大学精神,还是注重本土生产实践;是强调精英教育,还是侧重专业训练,美国大学内外不同派别各执一词、争论甚嚣尘上莫里尔法案(the Morrill Act)公布后,一批在联邦政府直接资助下的赠地大学迅速崛起强调为工业、农业等生产实践直接服务的“威斯康星思想”、“康奈尔理念”等时代精神,很快抢占上风并最终胜出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开始与学位结构出现紧密结合,并催生出众多应用性的专业学位类型1861年,宾夕法尼亚农业学院率先授予带有明显实用性的“科学耕作学士”(Bachelor of Scientific Agriculture)学位,开专业学位授予的历史先河而后形态各异的专业性甚至职业色彩浓厚的学士学位,如建筑学士(B.Arch.)、护理学士(B.N.)、工程学士(B.E.)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美国大学 在实用主义和文凭主义的联合推动下,专业学位需求不断上移1900年,由14所著名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联合会(AAU)①正式宣布哲学博士成为学位层级中的“金本位”(gold standard)后,硕士学位的地位急剧下滑耕作、工程、社会工作、图书馆学、行政管理等众多专业领域,轻松进入硕士层级。
相对而言,专业学位进入博士层级并非如此顺畅就像当初古典课程反对科学课程和学位进入大学一样,当应用性的专业领域要求进入博士层级时,遭到了古典学科和现代科学的共同抵抗其争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术标准和社会服务究竟孰轻孰重上正如学士和硕士一样,实践性学科在实用主义鼓吹下,最终进入博士层级1922年哈佛大学在教育学科授予博士学位,不过并非采取直接授予哲学博士的做法,而是采取折中方式(half-inside,half-outside)授予教育博士(Ed.D.)作为专业学位的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相比有诸多不同,如前者由教育学院授予,后者由研究生院授予;前者一般不做外语要求,而后者则要求外语学习;前者需要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独立计划,而后者需要提供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在强调住校学习等方面,教育博士也往往要低于哲学博士的要求可见相对于哲学博士而言,教育博士是较易取得、层次稍低的学位类别事实上,在美国大学师生以及民众看来,多数学科的专业博士并非与哲学博士同级,而是稍低一个层次这种不同博士称谓的层级差别,或许能够从当时贩卖假文凭的售价中管窥一斑,譬如心理博士100美元,精神医疗博士150美元,神学博士200美元,哲学博士250美元。
可见,当下所流行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只有培养规格不同,并无高低之分的说法,并不符合专业学位起源时期的实际情况 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不但在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层级上,催生出来众多专业学位,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学位层级的下移——副学位(Associate Degree)②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美国学位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长期以来,美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K-12制,这就意味着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需要12年时间大学四年一贯制的做法,使得美国学生毕业参加工作至少需要22岁如果考虑到工作、兵役、费用等因素,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需要32岁实用主义者不得不为大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寻找新的出路,譬如挤压本科年限(由4年变为3年)、缩短基础教育、建立单独学院等应当说前两项变革收效甚微,后者则获得异乎寻常的成功1891年芝加哥大学开办后,将大学一、二年级单独分成学术学院,1896年易名为初级学院起先对完成学业者授予证书,1899年由证书转变为学位初级学院模式为诸多大学所效仿,为随后的社区学院运动提供了经验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工业迅速发展,急需大量技术工人实用主义者效率优先的思想,促使两年制社区学院大量产生,从而开创了继“学院时代”、“大学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初级和社区学院时代”。
初级和社区学院不但承担起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而且也使既可作为学术中转性(transfer),又可作为职业终结性(terminal)的副学位得到美国民众广泛认可如果说在副学位建立之初,尚存有是证书还是学位的争论,那么在当下看来,其学位地位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 可见,在本土实用主义影响下,美国学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自下而上的专业学位体系,不但与先期形成的学术学位并驾齐驱,而且促使美国学位制度下移,并产生出副学位这一新的层级 四、自由竞争精神与美国学位制度多元发展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多元文化社会,崇尚竞争已根植于社会机体的每个角落,大学组织概莫能外无论公立还是私立,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非营利性还是营利性,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在自由竞争中发展根据宪法规定,美国教育实行地方分权,联邦除立法和拨款外,不干涉各州教育事务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教育部建制,但其主要职责仅限于规划、协调和指导等宏观层面在没有部门统管、大学高度自治的情况下,各院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学不得不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无数大学的崛起、衰退乃至泯灭,给自由竞争提供了最好的注脚正是这种自由竞争,为美国学位多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为了生存发展,除副学位、学士、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