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S5-01东关隧道说明书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0.50KB
约6页
文档ID:478898841
S5-01东关隧道说明书_第1页
1/6

广西隆林至百色高速公路No.7合同段 S5-1东关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原则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情况,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二)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1.设计依据(1) 交公路发(2007)608号交通部文件“关于隆林(桂黔界)至百色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D70-2004 (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7)《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GBJ10—89(8)《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B40—20022.技术标准(1)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双洞四车道)。

2) 设计车速:80Km/h3) 通风、照明计算行车速度:80 Km/h4) 设计交通量:近期9357辆/日(标准小客车) ;远期37092辆/日(标准小客车)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25(0.75+0.5+2x3.75+0.75+0.75)m;限界净高:5.0m三)工程概况东关隧道为越岭隧道,隧道进口位于田林县乐里镇新建村1组,出口位于田林县乐里镇东关屯村,设计行车速度80Km/h,为双向4车道隧道单洞设计为10.25x5m左线起止里程ZK111+335--ZK111+868,纵坡为1.5%,单向坡,全长533.0m,起止点设计高程分别为276.284及283.869;右线起止里程YK111+295--YK111+840,纵坡为1.8%,单向坡,长545m,起止点设计高程分别为277.314及287.017隧道出口右线位于半径为2200米的曲线上,隧道最大埋深约55m,隧道长<1000m,为中隧道四)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隧道设置基本合理下阶段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隧道轴线、洞口位置、洞门型式及具体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1.下阶段加强地质勘察力度,查明各种不良地质病害,补充完善各种情况下的施工应急预案,做好施工过程监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回复:施工图阶段加强了地质勘察力度,但经线形调整,基本避开了不良地质段落,施工图设计也完善了各种施工措施,并进行了详细的施工监控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2.田林隧道群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洞口、洞身浅埋偏压严重,应结合勘察工作,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结构可靠回复:施工图阶段对田林隧道群路段进行了平纵线形调整,洞口洞身的偏压问题基本得到解决3.应加强V级围岩加强段初期支护,形成环状封闭结构,控制围岩变形回复:V级围岩段进行了监控量测设计,严格控制围岩变形根据相关工程经验,已有初期支护设计是合适的五)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1.气象、水文隧址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多年平均气温20.9°C,最低气温-3.1°C(1975.12),最高极端气温41.3°C(1958.4),多年平均降雨量1185.3mm,年最大降雨量1542.5mm(1979年),年最小降雨量768.9mm(1963年),日最大降雨量264.0mm(1959.6),月最大降雨量441.7mm(1970.7),降雨量分配不均,降雨量最多为6、7、8三个月,降雨量最小为1、2、3、11、12五个月,平均年降雨日为138天。

全年盛吹东南风,多年平均风向CSE,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14.0m/s,占全年降雨量的2/3,降水强度与降雨季节同步,雨季阵雨、暴雨时有发生隧址区河流只要为乐里河,从隧道出口经过,乐里河为右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田林县板桃乡米花岭南麓,南东流向,流入百色市右江区境,至阳圩注入右江上源剥益河田林县境内流域面积875.3km2,河长83.5km,多年平均流量6m3/S2.地形地貌东关隧道位于乐里河右岸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山顶高程一般在340~380m,山顶浑圆,山间谷地高程一般在255~315m,相对高差20~80m, 沟谷多呈“U”字型隧道走向为145°,隧道路面高程268~273.6m,隧道穿越地面最大高程为345.5m,洞身最大埋深55m位于洞身中部(里程桩号K111+370)处地表发育一冲沟,沟深约30~40m,沟底宽约20~40m,沟底距隧道顶部约35m隧道进口位于乐里河右岸一凸型斜坡上,斜坡倾向308°,坡度30~35°,坡高约50m,斜坡前及左、右各有一条冲沟,三条冲沟在洞口斜坡前交汇两侧支沟规模较小,长100m左右,沟宽3~8m,均为干沟,洞前冲沟长125m,宽25m,沿斜坡坡向延伸至一常年流水冲沟,流经约350m至乐里河。

地表植被发育隧道出口位于乐里河右岸斜坡,坡向130°,坡度30~35°,坡面植被发育斜坡左侧为一季节性冲沟,沟宽5~10m,坡前为乐里河河漫滩洞口正对乐里河,距乐里河约250m3.地层岩性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物探资料,隧址区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兰木组下段(T2l1)泥质粉砂岩,第四系为残坡积(Qel+dl)亚粘土及碎石土具体特征如下:3.1第四系3.1.1坡残积(Qel+dl)亚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状,含角砾,角砾含量占5~8%,粒径一般为3-5cm,成分为砂岩、泥质粉砂岩等,棱角状至次棱角状主要分布于隧址区山间洼地、进洞口及洞身地表,厚度变化较大,山顶较薄,一般为1~2m,山脚及沟谷较厚,一般为2~5m3.1.2坡残积(Qel+dl)碎石土灰黄、褐黄色,松散~密实,碎石含量占50~60%,粒径一般为5-8cm,成分为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等,棱角状-次棱角状,土为亚粘土隧址区地表普遍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山顶较薄,一般为1~2m,山脚及沟谷较厚,一般为2~5m3.2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兰木组下段(T2l1),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呈灰黄色、灰绿色,弱风化及新鲜基岩为灰色,中厚层~厚层状,强风化岩体破碎,呈块石~碎石状,弱风化岩体呈大块状,强风化层下限为10.00~12.00m,大部分地段地表无露头,仅在沟谷或陡坎处中有基岩出露。

4.地质构造隧址区位于右江大断裂南西侧右江大断裂(F1)为区域性断裂,长约360Km,走向N40°W,倾南西,倾角60~80°,以逆冲断层为主,在田林段呈略向北凸的弧形该断裂主要受印支运动形成,喜马拉雅山旋回再次张裂活动,近代地震比较活跃断裂两侧向斜、背斜发育断层在田林县城附近基本沿乐里河延伸,断层带宽一般20~40m,断层带内为构造角砾岩,受断层挤压影响,两侧影响带宽数百米隧道距断裂最近部位为隧道出口,距离约为111m,岩层受断裂影响较小隧址区岩层为单斜构造,倾南西,中度倾角,产状为250∠57°进出洞口及洞身段各地层岩性段内均发育有裂隙5.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5.1区域水文地质特点线路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三叠系中统的泥质砂岩、粉砂岩及页岩、泥质粉砂岩等,其渗透性和富水性普遍较差,是区域的相对隔水层,而乐里河为当地侵蚀基准面,是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区,因此,区内仍有部分地下水类型存在根据区内地层岩性组合及地下水赋存条件,路线走廊带内地下水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基岩裂隙弱含水岩组、构造裂隙水弱含水岩组三大类和相对隔水层5.2主要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根据调查和钻探揭露,隧址区一带地下水露头少,其出露高程与现有河水面高差小;隧址区地表分布有厚度不大的残坡积亚粘土及碎石土,下伏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加之隧址区距区域性右江大断裂较近,受其影响基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各种成因裂隙为地下水的赋存与运移提供了良好场所与通道,因此,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水,其富水性随裂隙发育程度差异变化较大,弱风化基岩裂隙不发育,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5.2.1含水岩组(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隧道区地表的碎石土中以孔隙潜水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补给,碎石土中多充填有一定量粘性土,因此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2)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兰木组下段(T2l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为主的碎屑岩风化裂隙、层面裂隙、构造裂隙中,含水性不均一,透水性较差,为弱富水含水岩组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顺层面裂隙、构造裂隙向地势相对较低处以间歇性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工作期间未见地下水出露根据区域资料,泉流量一般为0.1l/s据钻孔注水试验,流量一般小于0.1l/s,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渗透系数为2.48×10-4,弱风化泥质粉砂岩渗透系数为3.11×10-5,属弱含水岩组5.2.2 相对隔水岩组弱风化砂岩夹页岩,裂隙不发育, 可视为相对隔水岩组5.3隧道涌水量评价隧道山体相对窄小,与周围山体为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年平均降雨量1000~1200mm,渗入系数山区取3.2~3.4%,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1万m3/a,若该水量全部涌入隧道则1.26m3/h,即隧道只能产生滴水或渗水现象,不可能有大的涌水若进入隧道洞身基岩完整时则无滴水现象。

而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网状风化裂隙水,基岩裂隙呈网状,为弱含水岩层主要分布于近地表处裂隙细小,连通性较差,大气降水在地表排泄顺畅,致使补给来源小,综合评价隧道以滴水、渗水为主5.4腐蚀性评价5.4.1 地表水腐蚀性分析隧址区无常年性地表水体,乐里河距隧址区较远,因此隧址区不存在地表水腐蚀性之患5.4.2地下水腐蚀性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本次勘察对东关段乐里河河水进行了取样分析,成果见附表隧址区地下水贫乏,未能采集到地下水样,本次勘察参照邻区地下水分析结果,成果见附表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桥区地表水属HCO3-SO42-CL-- Ca2+Mg2+ Na+型水根据JTJ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附录D天然水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判断,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对钢结构有弱腐蚀,防护等级应为一级防护6.区域稳定性及地震6.1区域稳定性隧址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山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区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乐里河河谷Ⅰ、Ⅱ级阶地发育,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差异性抬升为主,未见第四系断裂发育,该区属新构造运动缓慢抬升区,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6.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0—2001附录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线路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根据附录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线路区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7.不良地质现象经勘察,隧址区无不良地质现象六)建筑限界与内轮廓设计 1.建筑限界隧道建筑限界是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并结合公路等级、设计行车速度、车道数、路缘带、余宽、检修道宽度等确定的据此确定的隆百高速公路的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10.25m(标准段)、13.00m(紧急停车带),净高为5m2.内轮廓设计原则隧道内轮廓以建筑限界为基础,考虑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工程造价,并结合以下几种因素拟定:满足规范要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