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引之《经传释词》编撰思想述论赵宣 单殿元(扬州大学图书馆,江苏扬州,225009)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作者通过研读原典,探颐索隐,以书名、编次、条目这三个独特的视角,条分缕析了一代小学名著《经传释词》的编撰思想文章旨在说明,王氏父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对今天的古文献学研究意义尤为深远[关键词] 王引之 《经传释词》 编撰思想[分类号] G256王引之《经传释词》是一部专门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专著于嘉庆三年(1798)完成书稿,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版行世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推崇,公认为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巅峰之作阮元在为《经传释词》所作的序中赞叹:“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 ”该书不但促进了研究虚词的风气,而且以其创新的编次方法以及对虚词的独到见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1 从书名看作者的编撰思想《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儒家经典虚词之书细加玩味,这一书名大有讲究,不但能显示其内容,还能揭示作者的编撰思想经传”二字,表明该书取材范围王引之在自序中说,他最初探讨虚词的用法,只取《尚书》二十八篇来分析,后来得到他父亲王念孙的启发,才扩展到他书, “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
”而东汉以后的语言材料,一概不录对于这种做法,评论家多不以为是,批评《经传释词》取材的局限性,批评王引之墨守小学是经学附庸的狭隘观念但从语言的发展史来看,王引之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从先秦到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语言中的虚词虽然较实词具有很大的稳固性,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只不过变化比较缓慢而已如果时代相隔过于遥远,语言中的虚词也会有较大差异这一点宋人洪迈已经认识到了 《容斋五笔》中说:“毛诗所用语助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 ,至今作文者皆然他如‘只、且、忌、止、思、而、何、斯、旃、其’之类,后所罕用 ”王引之把虚词研究的范围限定于周、秦、西汉,正说明他对语言具有时代观念阮元心知其意,称《经传释词》为“绝代语释” ,这是很高明的见解《经传释词》中的“词”字,专指我们今天所谓虚词古代训诂学家除用“词”字指称虚词外,还有“辞” 、 “语助” 、 “助字”等术语 《诗》毛传用 “辞”指称虚词,许慎著《说文解字》改用“词”字,而且对虚词的解释更加具体,已带有语法观念相比之下,用“辞”字指言辞、指篇章为好,用“词”字指词汇、特指虚词为好儒家经书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搜集并研究经传中的虚词,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汉语词汇的断代研究,思路是一致的。
王引之把汇解上古虚词的专著命名为《经传释词》 ,必定是经过一番深思、比较和选择这一命名,内涵深刻,科学、合理、贴切近人杨树达对语言学有深湛的研究,既精于文字训诂之学,又了解西洋文法他把自己所编虚词词典取名《词诠》 ,显然是赞成王2引之对“词”的理解和使用他在《词诠序例》中说,他自少年时就很喜欢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后来仿其体例编成《词诠》 当代学者徐仁甫撰《广释词》十卷,从书名到体例都是仿照《经传释词》的助字”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柳宗元《复杜温夫书》 ,是专指用于句末的语气词的柳文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 ’者,疑辞也 ‘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思之,则一益也 ”清人马建忠受其影响,在其所著《马氏文通 》中,也把“助字”的范围限制为位置在句末用来表达语气的那些字他说:“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而刘淇所著《助字辨略》 ,用“助字”指所有虚词,见解与他人不同2 从编次看作者的学术思想古代字书的编次,有的以语义为纲,如《尔雅》 ;有的以语音为纲,如《广韵》 ;有的以字形为纲,如《说文》 对于虚词来说,由于假借字多,从字音上寻求答案,有时比分析字形或者分析句子的结构更为有效。
刘淇的《助字辨略》 ,将 476 个虚词按照传统的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先后为次,编为五卷这种编排方法,是因袭《广韵》的模式《经传释词》虽然也以语音为纲,却是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以喉、牙、舌、齿、唇为序,编次所收录的虚词全书收录上古虚词 160 字,分为十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四为喉音(影母、喻母、晓母、匣母) ,卷五为牙音(见母、溪母、群母、疑母)卷六为舌音(端母、透母、定母、泥母、知母、彻母、澄母、娘母) ,卷七为半齿音(日母)和半舌音(来母) ,卷八为齿头音(精母、清母、从母、心母、邪母) ,卷九为正齿音(照母、穿母、床母、审母、禪母) ,卷十为唇音(帮母、滂母、並母、明母、非母、敷母、奉母、微母) 《经传释词》 将上古虚词按三十六字母的顺序编次,这是一个了不起创举因为虚词的孳乳衍变往往以声为枢纽,将其按声母的顺序排列,有助于观察某些虚词之间的音义联系卷一收录“与” 、 “ 以已” 、 “犹” 、 “由犹攸” 、 “繇由猷” 、 “因” 、 “用” 、 “允” 、 “於” 、“于” 10 个虚词,皆为喉音字这 10 个喉音虚词按照音义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三组:“与” 、 “ 以已”为一组, “犹” 、 “由犹攸” 、 “繇由猷” 、 “因” 、 “用” 、 “允”为一组,“於、于”为一组。
《经传释词》 “与”字居首, “ 以已”居次 “与”条云:“与,犹‘以’也 ”“以”条引《广雅》曰:“以,与也 ”二字互训,音亦相通 《周易·系辞上》:“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徐锴《说文系传》引作“可以酬醋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与晤歌 ”《太平御览》卷三八〇引“与”作“以” 《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 ”郑玄注:“今文‘以’为‘与’ ”《楚辞·七谏》:“世莫可以寄托 ”洪兴祖考异:“以,一作‘与’ ”古籍中“与”和“以”相互通用的例子很多排在“与” 、 “ 以已”之后的是“犹” 、 “由犹攸” 、 “繇由猷” 、 “因” 、 “用” 、 “允” ,这几个虚词音义之间的联系,王引之说得很清楚 “由”条云:“《广雅》曰:‘由、以,用也 ’由、以、用一声之转,而语词之‘用’亦然字或作‘犹’ ,或作‘攸’ ,其义一也繇”条云:“《尔雅》曰:‘繇,於也 ’繇、由、犹古字通 ”“因”条云:“因,由也,声之转也因,犹也,亦声之转也 ”“用” 条云: “用,词之‘以’也 《一切经音义》七引《仓颉篇》曰:‘用,以也 ’以、用一声之转凡《春秋·公羊传》之释经,皆言‘何以’ , 《榖梁》则或言‘何用’ ,其实一也。
”又云:“用,词之‘由’也 《诗·君子3阳阳》传曰:‘由,用也 ’由,可训为‘用’ ;用,亦可训为‘由’ 一声之转也 ”“允”条云:“允,犹‘以’也 ‘以’与‘用’同义,故‘允’可训为‘用’ ,亦可训为‘以’ 《说文》曰:‘允,从儿, 声 ’ 、用、允一声之转耳 ”“於”和“于”在上古并不同音,但发音近似 《尔雅》曰:“於,于也 ”《广雅》曰:“于,於也 ”二字互训作为介词,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 ,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 、 《荀子》等‘于 ’、 ‘於’并用,战国以后的古书则多写作‘於’ ”卷二收录“爰” 、 “粤越” 、 “曰” 、 “欥聿遹曰” 、 “安案” 、 “焉” 、 “为” 、 “谓”8 个虚词,皆为喉音字这 8 个喉音虚词按照音义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三组: “爰” 、 “粤越” 、 “曰” 、“欥聿遹曰”为一组, “安案” 、 “焉”为一组, “为” 、 “谓”为一组爰”条云:“《广雅》曰:‘爰,曰也 ’‘曰’与‘欥’同,字或作‘聿’ , ‘聿’ 、‘爰’一声之转 ”“粤”条云:“《尔雅》曰:‘粤,曰也 ’‘曰’与‘欥’同,字或作‘聿’ , ‘聿’ 、 ‘越’声相近。
”“欥”条云:“《说文》曰:‘欥,诠词也 ’字或作‘聿’ ,或作‘遹’ ,或作‘曰’ ,其实一也 ”“安”条云:“‘安’ 、 ‘焉’声相近 ”又云:“字或作‘案’ ,或作‘焉’ ,其义一也谓”条云:“‘为’ 、 ‘谓’一声之转,故‘为’可训‘谓’ , ‘谓’亦可训‘为’ ”卷二和卷一之间的虚词音义亦有联系卷二“焉”条云:“《礼记·三年问》:‘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 ’《荀子·礼论》篇‘焉’作‘安’ ‘安’ 、 ‘於’一声之转,则助词之‘焉’ ,亦可读於愆反 ”这说明“安” 、 “焉”和卷一的“於”声近义通卷二“谓”条云:“谓,犹‘与’也 《汉书·高祖纪》:‘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 ’《史记》 ‘与’作‘谓’ ‘与’ 、 ‘谓’亦一声之转,故‘与’可训‘谓’ , ‘谓’亦可训‘与’ ” 这说明“为” 、 “谓”和卷一的“与”声近义通《经传释词》卷三“有”字之下便是“或”字,王引之说:“盖或字古读若域,有字古读若以,二声相近,故曰或之言有也声义相通,则字亦相通 ”这样, 《多士》篇“不敢有後”解释为“不敢或後” ,就容易理解了 “云、员”排在“有”字之前,王念孙说:“云,犹有也,或通作员。
”又说:“云,犹或也或与有古同声而通用,故云训为有,又训为或 《书·秦誓》曰:‘日月逾迈,若弗员来 ’言若弗或来也 ”卷三末尾的“庸” 、 “台” (音饴) ,卷四开头的“恶乌” 、 “侯” 、 “遐瑕” 、 “号” (音豪) 、“曷害” 、 “盍盖阖” ,这些字古属喉音,都有“何”义,把它们有序的编排起来,体现了类聚群分、同条共贯的道理又如卷七“而” 、 “如” 、 “若” 、 “然”依次编排,也是因为音近的关系:如,犹“然”也 “如” 、 “然”语之转 (卷七“如”条)如,犹“与”也 《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 ”谓公与大夫入也郑读“如”为“若” 若,亦“与也 ”(卷七“如”条)願懽注《老子》曰:“若,而也 ”“若” 、 “而”语之转 (卷七“若”条)王引之自序说《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 翻开目录就可以发现,王引之所说的160 字,其实是 160 个词目有的字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目;有的词目不是一个字,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这种编次方式,也反映了王氏“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的指导思想一个字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目,那么这个字就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
如卷一有“於”条,是介词;卷四又有“於(音乌) ”条,是叹词卷三有“惟唯維虽”条,是发语词;卷八有“虽唯惟”条,是转折连词4把几个字列为一条,那么这几个字古音相同,相当于一个虚词在这几个字当中,若有本字,就把本字列在前面,借字列在后面如卷四“噫意懿抑”条:噫,叹声也 《诗·噫嘻》曰:“噫嘻成王!”传曰:“噫,叹也;嘻嘻,和也 ”释文“噫”作“意”又《诗·十月》曰:“抑此皇父!”笺曰:“抑之言‘噫’ 噫此皇父,疾而呼之 ”《瞻卬》曰:“懿厥哲妇!”笺曰:“懿,有所伤痛之声也 ”“噫” 、 “意” 、 “懿” 、 “抑”并字异而义同噫”本是人饱食后嗳气的声音,常用为叹词此条“噫”为本字,列在前面;“意懿抑”三字皆为“噫”的借字,列在后面又如卷九“寔实”条:《尔雅》曰:“寔,是也 ”《春秋·恒六年》:“寔来 ”《公羊传》曰:“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榖梁传》曰:“寔来者,是来也 ”“寔”与“是”同义,故《秦誓》 “是能容之” , 《大学》 “是”作“寔” 经传作“实”者,借字耳寔”从“是”声,常假借为“是” “实”又为“寔”的借字,故列在“寔”的后面我国古代第一部编次科学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
该书首创部首法,将9353 个小篆(另有重文 1163)分为 540 部,始一终亥;部与部之间,字与字之间,皆据形、义系联,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