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和时代影响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5KB
约6页
文档ID:506861002
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和时代影响_第1页
1/6

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和时代影响——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十一一、合浦汉文化的概念和断代合浦汉文化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合浦汉文化是指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 汉合浦郡辖地范围内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合浦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因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 产生合浦汉文化的时代元素和社会基础只有了解产生合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合浦汉文 化的概念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产生并形成合浦汉文化的断代本文把合浦汉文化的断代上限确认为起 于秦,下限止于南北朝因为,自汉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赵佗自请称臣后,合浦地区实际上已处于汉王朝政权的统治影响之 中而秦末,群雄并起,楚汉争霸之际,赵佗偏安岭南,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 206 年建立汉朝,赵佗是在 公元前 204年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 196 年向汉称臣而越佗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 215 年被派到 岭南攻越的,时距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 221 年)仅四年在这种秦、南越王国、 汉王朝交叉并立的状态中,合浦汉文化断代上限确认起于秦是符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三国归晋,南北朝并存,时间跨 369 年( 220—589年至以陈后主灭亡止) ,尽管此间的行政区域设置急 剧变化,但是,作为文化形态的结构层次没有大的变革,基本上是沿袭汉朝的郡县制度、民族关系、社会 经济、社会文化。

在这个历史阶段内,汉文化继续伸延发展,没有产生新的断裂合浦汉文化的下限断代 也相应伸展至南北朝是有历史依据的二、合浦汉文化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特征合浦汉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以特 定的区域范围为依托而产生并形成的文化现象,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就是汉合浦郡合浦郡建于汉武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是以秦岭南三郡中的象郡和南海郡结合部划出设置的汉合 浦郡辖区东起今广东的开平至新兴一带,北起今广西容县至横县一带,西起今广西防城至邕宁一带南达 今广东徐闻至阳江一带,曾两度辖今海南省全境(即儋耳、珠崖) ,辖区面积约 10 万平方公里,其中今广 东境内约 35000 平方公里,今广西境内约 35000 平方公里,海南省 35400 平方公里因为采珠、珠市贸易 的拉动,港口功能早趋完备由南流江为纽带而组成的出海通道水运网络,使合浦郡成为汉王朝唯一的一 个有内陆水路直通大海的岭南重镇特定的区域优势为合浦汉文化的发展提供山海元素相融的条件特定的区域优势而形成的社会特征,是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 “俗有四民 ”的生活特征史载合浦,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 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蛋户,舟居穴处,仅同 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 ”《广志绎》)。

在这“俗有四民 ”之中,有舟处穴居捕海为生的蛋民,即今称疍 家有耕山为生的俚民,即今称的少数民族壮族先民,有农耕为业的东民,即今称的土著和客家人有商贾 为业的客民,即今称的商人这 “俗有四民 ”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合浦汉文化积累中最活跃的元素二是以珍珠为标志的物产特征汉合浦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 孟尝传》)珍珠交易是一切商贸流通的中心环节,也是郡民生活的第一手段 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 ”《晋书 陶璜传》)因珍珠而产生了珠市兼其后又成了对外贸易的 “龙头产品 ”,珍珠是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的永恒主题三是以 “珠还合浦 ”为经典的吏治人文特征从“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徒交趾郡界 ”到“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未 曾逾岁,去珠复还 ”,的传奇及因这个传奇而产生的 “珠还合浦 ”吏治理想,是贯穿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的一 条粗重主线四是以 “海上丝路 ”为标志的对外开放特征,以合浦为始发港而启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第一条从大 海走向世界的开放大通道这条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为合浦汉文化的积累发展引进了丰富多彩的多元要素。

五是万座汉墓葬群存在的物证特征,上万座汉墓葬群及已经出土的上万件汉墓出土文物,见证了汉合浦 郡的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是合浦汉文化积累发展中的物质见证六是依托海上丝路而建立的佛教海路南传通道文化特征佛教海路南传通道的建立,改变了佛教进入中 国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多领域交流三、合浦汉文化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合浦汉文化的表现形态是由其所产生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特征所决 定的,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物质形态合浦汉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其形成的年限断代期间的自然资源和人们所创造的财富以及 由此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和实践创造如人们对珍珠的认识和作用,珠市的形成及贸易,在运河开辟,始发港的形成,农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造船、制盐业的发展,这是合浦汉文化中最能反映创造力的表现形态二是行为形态南越王合浦之行,费贻的廉山留名,孟尝的 “珠还合浦 ”,马援征交趾及 “自后骆越奉行马 将军故事 ”,孙吴、曹魏合浦之战最终以合浦北划设广州,珠民在七大古珠池采珠的传奇故事,中山王太后 等皇亲国戚贬斥合浦安置的史迹, 佛教南传的踪迹及至后世的珍珠扇, 一肩一仆太守, 苏东坡合浦之行等 这是汉合浦文化中最富激励力量的表现形态。

三是精神形态寄托着人们对吏治清明愿望的还珠亭,孟尝风流坊、海角亭、孟太守衣冠墓、廉山、廉 州、廉泉,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合浦红叶传奇等史书中关于合浦事典的记述,现存于世的各 种文物古迹等,这是合浦文化中最能体现人们的精神寄托的表现形态合浦汉文化作为合浦社会发展史上某一特定 阶段的物质创造和精神意识的集中表现,生动、准确地反 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概貌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极其珍贵的遗产并以其不可代替的 存在形式卓立于世,成为后世研究合浦汉文化的丰富翔实的重要依据四、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本文提出合浦汉文化的年限断代,上限以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 秋冬发五路大军进攻岭南为起,下限以南北朝为止,是基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来 考虑的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统一岭南至赵佗并三郡自立为南越王国(公元前 204 年),到 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 206 年)期间,合浦地区虽然处于秦汉兴替,南越王国偏安的时代大背景中,但社 会形态的转换却是只有一种,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部落时代向郡县制转变形成社会制度方面 是汉继承、完善和发展秦制。

社会经济方面,同样是农业手工业为主,商业在形成发展中社会文化方面 是原始宗教向宗教信仰发展,中原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主流在这个转变阶段,秦是起步, 汉是形成发展,合浦汉文化的历史积累不应割断秦汉转换之间的承接关系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之间,基 本继承了汉代形成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社会制度(郡县制、经典刑律等)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 ,社 会文化(教育、礼制、宗教) ,是汉文化的伸延阶段,合浦汉文化的积累也理所当然的随之伸延一是农耕文化的形成和积累,秦汉以后,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耕物种不断地进入合浦,当地官府衙 门奉行重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最根本性的改革就是冶铸技术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水利工程的 兴建及其它制造业的发展除了一大批有政绩的文职官吏,如费贻、孟尝等积极引导农民学习农耕技术, 引种新的种养品种之外,一些有作为的武将如马援、陶璜等积极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引入合浦,而大批被贬 斥到合浦安置的皇亲国戚,朝廷重臣如中山王太后卫姬,国舅卫宝等随身带来的中原农耕物种,工具、日 用品等也对合浦的农耕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合浦 “郡不产谷实 ”的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人们的生活质 量得到了提高,合浦汉墓出土的稻谷、荔枝、铁冬青和农器皿、农具、陶屋等文物都见证了这一转变。

此 间,农耕文化的表现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图腾崇祭拜,对劳动收获的欢乐(祭祀、舞蹈等) ,对一些官 吏事迹的传诵除了还珠传说之外,还有合浦红叶、廉山得名、合浦桂林、马援珍珠珠池传奇等这种形 成和积累带有朴素的思想认识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影响是深刻的二是人文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汉合浦郡地辖区广大,到了南北朝滥设州郡县时期,先后从汉合浦郡划出 分治的州、郡、县将近四十个,这些州、郡、县的划设几乎都与人物典故有关,如孙权划设珠官,是为加 强采珠聚财, 划设广州是为了加强对州郡的控制 划设越州是因为督护梦见青牛的传说, 从合浦划设的州、 郡、县都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人文特色,带着合浦汉文化的 “胎记 ”即使到了唐代,中国的州、郡制度进行大变革,在记述这些州、郡、县沿革时,仍用 “属汉合浦郡地 ”去注释特别是秦始皇凿灵渠,海上丝路开通后,合浦始发港承接的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 15000 中原 未婚女子到岭南 “为士卒衣补 ”,南越王赵佗在合浦留下的糠头山、行宫,晋陶璜为珠民请开珠禁,司马氏 平吴后划朱崖入合浦等,这些精彩的人文经典是合浦汉文化中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三是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积累。

虽然合浦古代 “俗有四民 ”,但其生活方式或 “仰潮上下 ”,或垦食骆田,或 善捕蝉蛇,或善伐大竹,过着 “被发文身 ”、 “舟处穴居 ”的部落生活,汉武立郡后,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开 通后,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进入合浦,大量的中原移民也加入了开发合浦的队列之中,中原先 进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也随之来到合浦而大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合浦始发港转站运货的东南亚商贾, 又在合浦留下了异域风情礼俗,对本地的古越民风礼俗产生了新的影响合浦汉墓出土的铜凤灯、石狗、 铜鼓、陶俑、水晶、玛瑙、铜佛像等,都反映出合浦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其中的铜凤灯是壮族先民图腾崇 拜,石狗是疍家图腾崇教,陶俑反映中原进入的陪葬习俗,水晶、玛瑙是舶来品、铜佛像是宗教信仰此 外,合浦汉墓出土的陶猪栏和猪群反映出合浦的畜养历史, 古珠池的形成及珠民采珠方式的艰险及演变等, 这些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生动,令人惊叹四是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积累合浦未建郡之前宗教形态属原始宗教,主要是图腾拜和神巫活动也即是 《史记》中所称的 “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 ” “越巫立越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成鬼, 而以鸡卜 ”赵佗据岭南时,奉行 “越汉和亲 ”,俗行越例。

秦皇开渠,汉武立郡后大批军队和中原移民来到 合浦,也带来了中原的宗教信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合浦又是官员升迁贬徙必到之地,中外佛教徒到 合浦传教日多,合浦的佛教活动和事典多见于史籍晋代又在南越王行宫故址建灵觉寺,可见斯时的佛教 活动已有相当影响特别是晋末发生的用道教组织农民起义的 “五斗米教事件 ”,在合浦影响犹大五斗米 教组织的农民起义军曾想以合浦为发展基地,两度攻入合浦后进入交趾,虽然最后被朝廷军队打败,但道 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据史料记载, 晋末葛洪也来过合浦, 是因为听闻与合浦交境的交趾有丹砂, 想 来 取丹砂炼丹至于达摩、海印在合浦的行踪,也有史料记述在籍,现存的东山寺、保子庵都有他们的雪泥 鸿迹除晋代建成的东山寺之外,合浦还有唐代的大云寺、云霞寺,宋代的道观,无妙观,佛寺则有慈云 寺,准提庵,接龙庵,这些起都是合浦汉文化中的宗教文化的伸延和发展五是儒家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据史书记载,随着秦汉统一岭南,儒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合浦而第一个 把儒家文化播到岭南的是陆贾陆贾是当时名儒,汉高祖时任太中大夫,受命到岭南说服赵佗归降无果 汉高祖死后,陆贾又受汉文帝之命第二次到岭南,终于说服赵佗 “去帝制黄屋左纛 ”。

赵佗曾来合浦东征蜀 国军队,并在合浦建有行宫一座,还留下了糠头山传奇,可见合浦也是赵佗重视之地,官员往来间儒学之 风随之渐进稍后的费贻,孟尝来合浦任太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