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叛逆与文学小说翻译【摘要】因职业特点,译者常居幕后译者的地位和价值,更是与其付出无法成正比但近年来,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译者的声音译者一改从前“百分之百〞忠实于原作和原作者,拥有了自己的“主体性〞翻译不必“死忠实〞,更不应被枷锁束缚,因此需要译者适度地“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一翻译手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界广泛地关注,众多译者受到启发,译者要有自己的风格,译者要有自己的声音文学小说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为了能与读者产生更多地共鸣,译者就需要移除两种语言间地障碍,适度叛逆译者也有权在译文中融入自己的风格,要戴着“镣铐〞,也要“尽情舞蹈〞本文以?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为例,讨论文学小说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关键词】译者;“创造性叛逆〞;文学小说;翻译【作者简介】徐甜甜,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引言法国著名文论家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曾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中国著名学者,译介学创始人谢天振教授最早将“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引入中国,该理论一经引入便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二、创造性叛逆的定义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特点不止于“变形〞,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叛逆的主体是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孙致礼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背叛原文的语言文字从而到达对其意义、艺术及精神的忠实〞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界探讨与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随着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从对静态文本的关注到对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动态关系过程的重视,尤其是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认可与强调,翻译已不再被视为对原文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凝聚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三、?老人与海?两个汉译本及作者简介美国作家海明威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所著的?老人与海?一书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文笔简练但充满力量,?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也成为中国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小说中主人公的“硬汉〞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老人与海?在中国共有40多种译本,本文作者共找到了六本?老人与海?的中译本,译者分别是:张爱玲、吴劳、张炽恒、方华文、赵少伟,张白桦,本文选取译者吴劳与译者张白桦的汉译本为例进行研究。
吴劳,1923年生于中国上海,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张白桦,生于1963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内蒙古作家学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为译介学比照两个译本发现,张白桦的译文风格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这也是译者的大胆创新四、创造性叛逆分类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有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主要研究译者的“叛逆〞譯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分为三大类:有意识型、无意识型和特殊型有意识型叛逆又分为:个性化翻译,节译与编译;无意识型叛逆分为:误译与漏译特殊型叛逆分为转译与改编下文中,笔者将就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五、翻译实例1.个性化翻译例1:Andtherewasanortherandhewasverycold.〔Hemingway,2021〕.译文1:凄厉的北风吹过,他感到透心凉译文2:正在刮北风,他感到很冷分析:吴劳的译文更加中规中矩,到达了“三美〞论中的“信〞和“达〞原那么;而张白桦译文中的“死了都要斗〞、“透心凉〞分别借用了流行乐团信乐团大火的歌曲名和雪碧的广告词,这就很好地抓住了青少年读者的兴趣点,读过之后,总能留下一些记忆深刻的东西。
2.误译与漏译例2:Onesheet.Thatstwodollarsandahalf.Whocanweborrowthatfrom?〔Hemingway,2021〕译文1:“那就订一张一张两块五,我们跟谁借这笔钱呢?〞译文2:订一张这要两块半我们向谁去借这笔钱呢?分析:例3就涉及中英文之间度量衡的翻译问题dollars〞在英文中指“美元〞,而两位译者译为中国货币中的“块〞,看上去是误译,实那么是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读者内心早就明晰货币间的价值关系,不必过分拘泥于字面意思3.省译和增译例3:Therewasnocastnetandtheboyrememberedwhentheyhadsoldit〔Hemingway,2021〕.译文1:其实已经没有渔网了,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卖掉的译文2:实在并没有渔网,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把它卖掉的分析:例4中,译文1中译者将“it〞省略了,译文2那么保存了“it〞,译为“它〞,笔者认为,是否省译“it〞对译文影响不大六、结论“创造性叛逆〞这一翻译手段传入中国后,支持声音较多,但也不乏批评的言论有学者认为,叛逆就是不忠,违背了翻译的原那么笔者认为,该方法在指导文学翻译方面,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全盘否认参考文献:【1】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1992.【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