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历史来源:「温」源出:温(Wē n) 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 ,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为氏据《广韵》、 《万姓统谱》等所载,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 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郄至的封邑当时郄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郄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郄至打着一头野猪,派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郄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1 决定除掉郄氏这个消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锜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郄至却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郄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3、出自高阳氏,亦以邑名为氏据《唐温侯碑》所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邑,其后以封邑名为氏4、回族中有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 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
永乐十五年(1417 年) 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 安都鲁亦同 ) , 遂产生了温姓 关于温 (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 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 《回回姓氏考》 载,河北保定地区安、 温两家回族 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 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 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 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 ) 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 安温 ) 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 采用汉姓 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 安温 ) 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5、出自他族改姓:①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 ,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②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③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 据《唐书》 所载, 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④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⑤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温季其家族显赫,世代任高职于晋国郄至在与楚进行的鄢陵之战中,出谋献策,身先士卒,为大败楚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不意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恰逢晋厉公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派人去抓温季, 有人透露消息给他,并劝他先行动手,杀厉公另立新君,温季不为所动,乃被厉公诛杀并殃及子孙,有子孙避逃国外,因他以死来表忠心,是古来少有之忠臣,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 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 ( 今温宿县 ) 西汉初, 有恂侯温疥 ( 乃温季之裔 )有子名仁, 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 今山西省祁县东南) 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 ( 公元前 66 年) ,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
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 ( 今江西省南昌) ,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廷石城、龙岩各地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 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 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 河北、山东、江苏等地 嘉靖年间, 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叶, 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堂号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 温彦宏 ) 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
其二弟大临( 温彦博 ) 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 温彦将 ) 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此外,温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雅儒堂、梅香堂、预顺堂等五、宗族特征1、温姓源起繁杂, 但无论出自何支,都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见面都可称五百年前是一家2、 温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温姓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温姓宗祠通用对联】〖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九龙世泽 ; 三彦家声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写秾艳调 ; 具卿相才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温庭筠,寄住江东每次考试时,都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八韵,当时号称温八叉,多次考进士不中,仕途不得意,大中末年官方山尉,官至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 ; 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现存词六十多首,在唐代词人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下联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隋代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温彦宏隋代历官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亲去世而离职,隋末战乱,不再做官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任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
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彦博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在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太宗时被放还, 官中书令 ( 宰相 ) ,封虞国公, 尽心政务, 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温彦将隋代仁寿年间官羽林骑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才谐三子 ; 诗美八叉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同上 ( 上下联联释互易) 雅闻鹏举 ; 明澈犀然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后魏温子升,字鹏举,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下联典指晋温峤,咸和初年为江州司马,镇武昌,后封始安郡公,朝议将以辅政,固辞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意甚恶之,旋风中,至镇末旬而卒 〖温姓宗祠五言通用联〗三彦家声远 ; 九龙世泽长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 〖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二美号西昆之体; 三人皆卿相之才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诗风为北宋西昆体诗人所尚下联典指唐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俱有才名。
隋代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玉镜台老奴得偶; 枢密院学士有声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温峤娶其姑之女,礼毕,女却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联典指宋温仲舒官枢密直学士,与寇准齐名,人称温寇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支温氏华裔是由18 世纪初从广东省潮洲移居到庯宪的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经五世; 地居温带,藤城德树自千秋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的历史渊源半月烟波,泛宅陶公宜小隐; 宪南风物,寿人橘井久传家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的职业属性莶得华裔中出来,孔孟真传,轩歧妙谈; 况当财界上理会,管商旧学,欧美新闻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在西力东渐后,华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积极应对 【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温玉成中将温玉成 (1915-1989) ,曾用名吴振兴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 军第 7 师 20 团宣传员,兴国县警卫营干事,独立第12 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红八军团第21 师 62 团政治委员、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5军团骑兵团政治委员。
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第3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 纵队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 任第6 师 18 旅政治委员, 后任旅长兼政治委员,并兼苏中军区第l 军分区司令员 参加 1941 年苏南反清乡斗争,开辟江 ( 都 )高( 邮) 宝( 应) 根据地的战斗1943 年 12 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45 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1 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41 军军长 参加抗美援朝,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 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二枚 ) 和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红心功勋章1988 年 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 年 10月 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 74 岁。
温先星少将温先星 (1914-1990) ,江西省石城县人1932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 师第 5 支队连长、副营长,冀鲁豫军区第5 支队营长,教导第 3旅七团营长、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 纵队 3 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第4 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8 纵队 22 旅副旅长,第18 兵团第 60 军 178 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