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丹朱·围棋·摸棋坑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78KB
约6页
文档ID:50964119
d丹朱·围棋·摸棋坑_第1页
1/6

1 - 丹朱·围棋·摸棋坑翻遍县志,遂平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实在并不很多这倒不是因为遂平的建制历史不够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七千年前,这里就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并创造出璀璨的人类文明;西周时有了“房国”的封地,汉代时设置吴房、灈阳二县,唐元和十二年经宪宗敕改为遂平,一直沿用至今 ——从西周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也许年代过于久远的缘故,丹朱,这个颇具神秘色彩,与遂平有着极深渊源的人物却尘封沙掩,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至少在遂平已经鲜为人知了其实,在遂平乃至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丹朱无疑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丹朱是“五帝”之一尧的嫡长子,因为出生时全身赤红如火,所以便以“丹朱”命名,意为“红上加红” 其生平在《山海经〃海内北经》、 《山海经〃海内南经》、 《史记》、 《路史〃国名纪丁》 、 《竹书纪年》等经史中多有记载对于丹朱其人,历来褒贬不一,有的史书上说他是个傲慢无礼、荒淫贪逸、无所事事的人据说尧帝时洪水泛滥,人们以舟代车,但洪水退后,丹朱却仍乘坐木船让人推着游玩,名曰“陆地行舟”,在当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晚年的尧认为“丹朱之不肖,不足- 2 - 授天下,于是权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 ,经过权衡,决定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颇孚众望的舜,这便是备受后世儒家推崇、开民主政治之先河的“禅让”制度但是这种打上了儒家烙印的史料记载,明显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所谓“圣人政治”理想化的渲染,后人对此颇多质疑据有讽刺意味的是,魏文帝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 “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一语道破了这一千古神话较《史记》为早,起源于两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 《竹书》等典籍对于丹朱及其生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山海经 · 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 帝尧台、 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 《山海经 ·海内南经》称:“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丹朱未践帝位却享有帝号, 与帝喾、帝尧、帝舜齐名等身,说明其在当时身份之崇高;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竹简史书《竹书纪年》中亦称其为“帝丹朱” ,可资印证 《竹书》还记载了丹朱在“禅让”的政权更替风波中的尴尬遭遇:“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3 - 也就是说,舜发动政变,囚禁了帝尧和太子丹朱尧被迫“禅让”了帝位,丹朱便遵父命,“辟(避)舜于房” 。

尧死之后,舜又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丹朱封在房地(今河南遂平境)为房候,并且“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 ,把丹朱视为贵宾,礼让有加说到丹朱,便不能不说一说围棋,因为两者的关系实在非同寻常对于围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虽然仍无定论,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和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国是围棋的发轫之地,确乎已成不争之事实;而丹朱作为千古围棋第一人,也多见于典籍,并非凭空杜撰《世本〃 作篇》中“尧造围棋, 丹朱善之”,晋张华《博物志》中“尧造围棋, 以教丹朱”,宋罗泌《路史〃 跋》 )中“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兄弟为逆,嚣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中“尧教丹朱棋,以文桑为局,犀象为子”等记载,均为比较权威的资料明徐道编集的《历代神仙通鉴》中对此描述得更为详细: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 ,一仙曰 : “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 4 - 戏,世无解者此说虽托名神仙,但此事信不诬焉根据大量的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说,我们对丹朱其人其事逐渐有了明晰的概念:丹朱是尧帝九子中的嫡长子,自幼聪明刚毅,深受尧帝的喜爱。

但是丹朱为人质朴率真,性格狂放不羁,善争好斗,不喜帝王之术,尧帝深感失望和担忧为了让丹朱收敛野性,增进才学,经过向智者咨询请教,发明了一种叫“棋”的游戏最原始的“棋”是以桑木做棋盘,用象牙和犀角作棋子,游戏含阴阳之数、攻守之法、成败之理,因其模仿古时围猎的纵横捭阖之机变,所以称为“围棋” 尧希望以此触发丹朱的政治智慧,以付大任丹朱学会了下棋,人品和才学果然大有长进后来舜发动政变,囚禁了尧和丹朱,逼迫尧帝“禅让”了帝位对政治本来不感兴趣的丹朱遵照尧帝的远避到房地,潜心研究棋艺,终于将围棋这一游戏发扬光大关于古房地的地理归属,《汉书〃地理志》 、 《晋书〃志第四》、 《路史〃 后记》和《遂平县志》中多有记载, 《通志〃氏族略》则明确指出,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于房,就是后来的蔡州遂平故吴房县古房地在遂平县境已成定论,毋庸置疑在遂平县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文城即为吴房故城,当地农民耕作时经常挖掘出砖瓦、器皿、铜钱、兵器等物件,可见当时城邑兴- 5 - 盛之一斑至今在遂平还流传着一则“烂柯”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房城西北五六里处有一个张庄,村里有一个青年叫张山这天他去打柴,沿小黄河向西北走了二三里路,看见一棵大树下有两位老者正在下棋,其一面色赤红,着红衣;其一须眉皆白,着白衣。

张山觉得有趣,便把斧头扁担放下,站在一边观看没想到看得入迷,竟忘了自己还要打柴恍惚间只觉得周围的草地和树叶一会儿绿一会儿黄,变幻不定后来两位老者因一着发生争执,红衣老人勃然大怒,挥手把一盘棋子掀落到一旁的坑塘里,两位老者也转眼间失去了踪影惊愕不已地张山下到坑塘里想把棋子摸出来,但怎么也找不到上得岸来去取自己的斧头,只见斧把和扁担都已经腐烂了回到村里,张山更是大吃一惊,村中的一切与离开的时候大不一样,连一个人都不认得了问及张山的名字,村民们说,曾听老人讲过,从前村里有个叫张山的人,上山砍柴再没有回来,可能被虎狼吃了,可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张山把自己看棋的事给村里人说了一遍,大家认为张山遇见的是神仙, 张山能够几百年不死,无疑也是神仙于是大家就把张庄改叫神仙庄,把张山摸棋子的那个坑塘叫摸棋坑今天的神仙庄和摸棋坑,就在离古房- 6 - 地七八公里的张台乡境内,此地居民多善 “战方”、 “走井” 、 “五子棋”等棋类游戏闲暇之时,常常划地为局,折枝为子,两人对垒,众人助阵,杀得不亦乐乎故事是虚构的,但也并非无因,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在远古的时候,古房地附近确实有人遇到了正在研究棋艺的丹朱,也正是这样的际遇,让围棋这一益智型游戏得以流传民间。

当然,围棋的初始状态与今天的围棋相比肯定是情况迥异,而村民的划地为局,折枝为子与丹朱时代的“文桑为局,犀象为子”倒有几分承继渊缘据此我们作一大胆的推想,作为房候的丹朱是在其封地房完成了对围棋的精修和光大,那么遂平应该就是围棋文化滥觞的始发之源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