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扑在公路事业上——记泰顺县交通局副局长、县公路段段长董晓华同志先进事迹董晓华,男,1959年11月出生,汉族,大专学历,1982年入党,1974年参加工作,现任泰顺县交通局副局长、公路管理段段长近年来,董晓华同志先后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2005年度抗台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度浙江省抗击雨雪冰冻先进个人任职以来,泰顺县公路管理段先后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浙江交通创业创新先进集体、温州市抗台救灾先进单位、温州市交通系统抗雪灾保春运工作先进单位,并于2008、2009年连续获得浙江省公路系统先进单位和温州市公路工作目标考核第一名荣誉称号,生产养护股获2007-2008年度温州市劳动模范集体一、立足山区实际,破解发展瓶颈,公路事业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泰顺山区素有“浙南屋脊”之称,交通十分落后,“车一跳泰顺到”这种穷山恶路的印象深入人心,如何在欠发达的山区发展公路事业,尽快发挥公路“先行官”的作用,是摆在泰顺公路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2005年,董晓华就职伊始就认真分析泰顺的县情和公路现状,深入各个公路站和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到公路养护工家里了解职工思想和生活状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发展思路,制定各项措施。
据统计,仅2005、2006两年,泰顺县就完成县道硬化286.1公里,乡道硬化114公里,并顺利通过验收审计截止2008年底,泰顺县公路总里程1997公里,公路密度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甚至超过了温州市的平均水平,公路事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08、2009年泰顺公路段连续获得全市公路养护综合考核第一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省公路局先进单位随着公路里程的大量增加,如何加强养护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成为泰顺县公路事业持续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5月,泰顺县被列为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董晓华率公路段领导班子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为县政府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泰顺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实施办法,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1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养,落实了农村公路养护管、养、建责任主体,农村公路养护机构、人员、经费均得到了保证,农村公路分级管养机制得到了有效落实泰顺县成为我市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的典型,《中国交通报》介绍了其试点经验2009年4月,泰顺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县。
二、结合生态文明,创新“泰顺模式”,走出一条科学的文明创建路子公路事业不但要追求量的增加,还要追求质的提高,必须走文明创建的路子于是,董晓华担当起泰顺公路文明创建的“总规划师”52省道是泰顺北上杭沪的唯一通道,过去由于弯道多、坡度陡、路况差,经常发生交通事故2005年,52省道列入了路面整治,董晓华没日没夜地忙碌个不停水毁抢修,他穿着雨衣和职工一起干,全然不顾风吹雨打、全身湿透2007年,刚刚完成路面整治的52省道列入了温州市唯一的文明公路创建董晓华知道,这是泰顺人改善交通条件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必须视作公路人一生的最美杰作和精品工程对公路文化情有独钟的董晓华,对52省道创建计划进行了认真的深思和周密的安排他利用泰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把52省道打造成为一条生态之路、希望之路、致富之路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董晓华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创建的道路上安保设施、边坡整治、两侧绿化、标志标线、墙体标语、警示用语,甚至设置道路公厕,他总是事必躬身,一一过问这年底,一条既凸显浓郁的山区生态特色,具有独特的公路文化氛围,又体现“畅、洁、绿、美、安、优”的崭新道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被称为“生态之路”、“希望之路”、“致富之路”。
52省道可以和日本的等级公路相媲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路也不过如此当时到泰顺视察交通工作的浙江省交通厅厅长郭剑彪怀着喜悦的心情,对52省道的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52省道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公路,这是对泰顺公路人的最好奖赏!在泰顺交通史上,这是“零”的突破,是历史性的巨变然而创建无止境2008年,董晓华又马不停蹄地带领公路职工投入58省道的文明公路创建他以创新的理念,在重人性化方面下功夫,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的文明形态,在构建公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做好了公路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相交融,与泰顺生态县建设的发展相和谐,做到公路与文化、公路与文明、公路与生态、公路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一年的努力,又一条集畅通、生态、文化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省级文明公路延绵于泰顺山城省交通厅验收58省道文明公路时再一次被这条别具特色的文明公路折服,连赞泰顺公路人开创了浙江公路文明创建“温州-泰顺模式”这一年,泰顺县公路段荣获全省交通系统唯一的一个县级公路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创业创新奖”三、倡导身体力行,做到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赢得职工的信任和赞誉在公路建、管、养中,董晓华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五年来他几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黄金周。
52省道路面整治时,董晓华没日没夜地忙碌个不停台风和冰雪灾害频发时,为了确保道路畅通,减少道路损失,董晓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2006年8月10日,建国以来登陆大陆最大的超强台风“桑美”,在不到100公里的苍南县马站登陆后袭击泰顺县,泰顺58省道遭受严重的摧毁,全线瘫痪当时,董晓华双脚正患风湿病红肿疼痛,在医院挂盐水全段职工除了值班人员都到了抗台第一线董晓华心急火燎,如坐针毯终于,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执意要拔掉针头无奈之下,家人找来一根三叉棍就这样,他支着盐水罐一瘸一拐地走出医院,消失在风雨中抢通,抢通,此时,抢通是公路人压倒一切的天职这场与超强台风的对抗持续了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三夜,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职工们冒着随时被山体滑坡掩埋的危险经历着生死的考验这一年,公路段被评为市级抗台先进集体2008年1月28日至2月5日,我国南方遭受百年一遇的冻雨天气侵袭泰顺县境内2条省道、21条县乡道先后因冰冻和大雪中断,受灾里程271公里,全县交通基本陷入瘫痪状态,人民群众出行严重受阻董晓华以昂扬的斗志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以身作则,积极应对,他迅速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制定防抗措施,率全体公路人顶风雪、战严寒,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化冰,铺撒砂、煤渣等防滑剂处理冰层,在主要路口设置警示标志,用最短时间抢通公路,取得了抗冰雪、保畅通工作的全面胜利,得到了省市的表彰,作为个人他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个人”。
董晓华一心扑在公路事业上,把个人和家庭的事置之度外他在单位每年例行体检中各项指标频攀“新高”,身体素质每况愈下2008年,继52省道文明公路创建成功后,全省最长的省道文明创建--58省道创建工作又拉开序幕来自本省、福建和安徽的13个市级参观组,先后慕名前来学习、观摩文明创建经验这一年,董晓华的家里发生了四大变故:4月,弟弟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8月、10月父母先后发现身患癌症动手术、12月,老丈人病重去世但董晓华什么也顾不了,连父母动手术也无法在身边帮忙!“公生明,廉生威董晓华的廉洁更是职工们所公认的一位农民送来一箱水果感激他,他都要千方百计付钱;老同事用了段里的压路机不到半小时,他按规定自己代交了100元钱段里共有各种车辆12部,可段长没有专车段里职工家属生病他会派车接送,而他让女儿搭客车去温州参加高考,就是不用公车四、建设公路文化,注重系统和谐,使职工思想得到凝聚和精神得到升华公路养护职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曾流传着这样三句话:一代没老婆,二代无文化,三代单职工公路人的处境,董晓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深认识到,公路文化建设是凝聚职工思想、提高职工素质、展现公路人形象、扩大公路人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要靠强化公路文化建设,来增强职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他的重视和积极谋划下,泰顺公路系统的公路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6·19”(谐音“路要久”)成为泰顺公路人自己的节日,举办全省唯一的“公路人节”联欢会,2009年浙江·泰顺公路文化节拉开序幕,来自全省交通公路系统的130多位领导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引发了一场全省乃至全国规模宏大的公路文化大讨论;他在公路边立起第一尊公路人雕像,弘扬公路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亲自策划把52、58省道装扮得象人造公园,文化景点,“泰顺四宝”(廊桥、碇步、黄腹角雉、提线木偶)飞上公路;他成立公路摄影协会,举办“公路杯”文学摄影大奖赛,出版反映文明公路风貌的公路画册、《公路人》书籍;全市第一个编撰县级公路志--《泰顺县公路志》,谱写《公路人之歌》,让一批批反映公路人生活的作品应运而生;他在公路站建起了篮球场、阅览室、健身房、乒乓球室、休闲场所等,改善职工的文体娱乐生活泰顺县公路文化建设成了温州交通系统的典型 董晓华以高昂的斗志、雷厉风行的作风、苦干实干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全段干部职工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