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一)制剂和剂型的概念 1.剂型的概念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避免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2.制剂的概念 药物制剂系指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原则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根据制剂命名原则,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凡按医师处方,专门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确切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科学称为调剂学 (二)剂型的分类 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制法、作用时间 1.按形态学分类 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 2.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虽然简朴以便,但有些药物易受胃酸破坏或被肝脏代谢,引起生物运用度的问题,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涉及:①注射给药;②皮肤给药;③口腔给药等;④鼻腔给药;⑤肺部给药;⑥眼部给药;⑦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等 3.按分散体系分类 ①真溶液类②胶体溶液类。
③乳剂类④混悬液类⑤气体分散类:如气雾剂、喷雾剂等⑥固体分散类:如散剂、丸剂、胶囊剂、片剂等一般剂型⑦微粒类:重要特点是粒径一般为微米级或纳米级,此类剂型能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吸取、分布等方面特性,是近年来大力研发的药物靶向剂型 4.按制法分类 不常用 5.按作用时间分类 根据剂型作用快慢,分为速释、一般和缓控释制剂等 剂型分类: 形态:固、半固、液、气 给药途径:口服、注射、皮肤、口腔、鼻腔、肺部、眼部、直肠、阴道、尿道 分散系统:真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气体分散类、固体分散类、微粒 制法 作用时间:速释、一般、缓控释 (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1.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必须与给药途径相适应 2.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1)可变化药物的作用性质 (2)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可减少(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映 (4)可产生靶向作用 (5)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6)可影响疗效 (四)药用辅料 1.药用辅料的作用与应用原则 (1)药用辅料的作用:①赋型:如液体制剂中加入的溶剂,片剂中加入的稀释剂、黏合剂等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如固体制剂中加入润滑剂以改善药物的粉体性质。
③提高药物稳定性:如抗氧剂可提高易氧化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④提高药物疗效:如将胰酶制成肠溶衣片,不仅可使其免受胃酸破坏,还可保证其在肠中充足发挥作用⑤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如以硬脂酸钠和虫蜡为基质制成的芸香草油肠溶滴丸,既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也可避免对胃的刺激⑥调节药物作用:选用不同的辅料,可使制剂具有速释性、缓释性、靶向性、生物降解性等⑦增长病人用药的顺应性:如口服液体制剂中加入矫味剂2)药用辅料的应用原则:①满足制剂成型、有效等规定的最低用量原则 ②无不良影响原则 2.药用辅料的分类 (1)按来源分类:根据来源不同,药用辅料可分为天然物质、半合成物质和全合成物质 (2)按作用与用途分类:药用辅料在制剂中有60余种,涉及溶剂、增溶剂、助溶剂等 (3)按给药途径分类:药用辅料可分为口服用、注射用、黏膜用、经皮或局部给药用、经鼻或口腔吸入给药用和眼部给药用等 3.药用辅料的一般质量规定 药用辅料应符合如下质量规定:①药用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规定,供注射剂用的应符合注射用质量规定②药用辅料应通过安全性评估,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及其她辅料发生作用,不影响制剂的质量检查。
③药用辅料的安全性以及影响制剂生产、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性质应符合规定④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及用途,药用辅料的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或无菌应符合规定;注射用药用辅料的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无菌等应符合规定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物有效期 药物制剂稳定性变化一般涉及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三个方面 1.化学不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还原、光解、异构化、聚合、脱羧,以及药物互相作用产生的化学反映,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2.物理不稳定性是指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变化等制剂物理性能的变化,不仅使制剂质量下降,还可以引起化学变化和生物学变化 3.生物不稳定性是指由于微生物污染滋长,引起药物的酶败分解变质 (一)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重要途径药物的降解过程比较复杂,有时一种药物也许同步或相继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解反映 1.水解 水解是药物降解的重要途径,属于此类降解的药物重要有酯类(涉及内酯)、酰胺类(涉及内酰胺)等 (1)酯类药物的水解 盐酸普鲁卡因(普鲁卡因的水解与溶液的pH有关,其最稳定的pH为3.5左右)、盐酸丁卡因、盐酸可卡因、溴丙胺太林、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后马托品等。
酯类水解,往往使溶液的pH下降,有些酯类药物灭菌后pH下降,即提示有水解也许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开环硝酸毛果芸香碱、华法林钠均有内酯构造,可以产生水解 (2)酰胺药物的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巴比妥类等此外,如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也属于此类药物 氨苄青霉素只宜制成固体剂型(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在临用前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输液,但10%葡萄糖注射液对本品有一定的影响,最佳不要配合使用,若两者配合使用,也不适宜超过1小时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室温放置5天仍然符合规定 氯霉素溶液可用100℃、30分钟灭菌,不适宜热压灭菌,否则水解率高 2.氧化 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1)酚类药物:此类药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如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等 (2)烯醇类:维生素C (3)其她类药物:芳胺类如磺胺嘧啶钠,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等 具有碳碳双键的药物,如维生素A或维生素D的氧化是典型的游离基链式反映易氧化药物要特别注意光、氧、金属离子对其的影响,以保证产品质量。
3.其她反映 (1)异构化:异构化分为光学异构和几何异构两种 光学异构化可分为外消旋化作用和差向异构作用左旋肾上腺素——外消旋化作用;毛果芸香碱——差向异构作用;维生素A——几何异构化 (2)聚合:氨苄西林浓的水溶液 (3)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 (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涉及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pH的影响: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也叫专属酸碱催化或特殊酸碱催化,此类药物的水解速度,重要由pH决定 拟定最稳定的pH(以pHm表达)是溶液型制剂的处方设计中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酸,接受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碱有些药物也可被广义的酸碱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广义的酸碱催化或一般酸碱催化常用的缓冲剂如醋酸盐、磷酸盐、枸橼酸盐、硼酸盐等,均为广义的酸碱 (3)溶剂的影响: 溶剂的介电常数ε与水解反映速度常数K有关 式中,K为速度常数,ε为介电常数,K∞为溶剂ε趋向∞时的速度常数,ZAZB为离子或药物所带的电荷 当ZAZB >0(荷电相似)时,ε↘ ,K↘ 攻打离子与药物离子荷电相似,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如甘油、乙醇,可以减少水解速度。
巴比妥钠注射液用丙二醇做溶剂,溶剂极性低,药物水解延缓 当 ZAZB<0(荷电相反)时,ε↘ ,k↗ 攻打离子与药物离子荷电不相似,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剂,不能达到提高稳定性的目的 (4)离子强度的影响: 式中,K为降解速度常数;K0为溶液无限稀(μ=0)时的速度常数,μ为离子强度;ZAZB为溶液中药物所带的电荷 离子强度对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相似电荷离子之间的反映(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受OH-催化降解),加入盐(离子强度μ增大)会使药物降解反映速度增大 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反映(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受H+催化降解),则离子强度增长,会使药物降解反映速度减少 药物是中性分子,ZAZB=0,则μ ↗对K无影响 (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某些容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增长,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苯佐卡因增溶于胶束中,在胶束周边形成一层所谓“屏障”,阻碍0H-进入胶束,而减少其对酯键的袭击,因而增长苯佐卡因的稳定性但要注意,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必须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否则起不到增长稳定性的作用此外,表面活性剂有时反而使某些药物分解速度加快,如聚山梨酯80使维生素D稳定性下降。
(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不涉及( ) A.pH值 B.广义酸碱催化 C.光线 D.溶剂 E.离子强度 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Arrhenius方程描述了温度与反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即随着温度升高,反映速度常数增大它是药物稳定性预测的重要理论根据 (2)光线的影响 (3)空气(氧)的影响 (4)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映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6)包装材料的影响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pH的影响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3)溶剂的影响 (4)离子强度的影响: (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2)光线的影响 (3)空气(氧)的影响 (4)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映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6)包装材料的影响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措施 1.控制温度 2.调节pH 3.变化溶剂 4.控制水分及湿度 5.遮光 6.驱逐氧气 7.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 8.稳定化的其她措施 (1)改善剂型或生产工艺:①制成固体制剂②制成微囊或包合物③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2)制备稳定的衍生物 (3)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四)药物稳定性实验措施 1.影响因素实验 是在高温、高湿、强光的剧烈条件下考察 2.加速实验 加速实验法是以化学动力学理论为根据的。
3.长期实验(留样观测法) (五)药物有效期 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一般定义为有效期恒温时, 药物标签中的有效期应当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注,年份用四位数字表达,月、日用两位数表达其具体标注格式为“有效期至XXXX年XX月”或者“有效期至XXXX年XX月XX日”;也可以用数字和其她符号表达为“有效期至XXXX.XX.”或者“有效期至XXXX/XX/XX”等 有效期若标注到日,应当为起算日期相应年月日的前一天,若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