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猪的选育和饲养保健大白猪的选育和饲养保健大白猪的选育和饲养保健大白猪是世界著名的品种,以繁殖力高(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 ,生长育肥性能好、适应性强等优点而著称,在现代猪的繁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白石大白猪是白石猪场多年精心育的品种,曾在 2001 年际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华精品”称号,连续两届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中(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国名牌产品”称号现将白石大白猪选育进展和饲养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 白石大白猪的生产性能1、具备稳定的遗传性白石大白猪(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上角更多养猪技术)符合大白猪品种特征,外形一致,后腿臀部丰满、背宽、呈明显的“双肌脊” 、头部轻盈,经多代繁育,体形外貌始终保持一致,具备近乎完美的体型外貌和稳定的遗传性2、具有较高的繁殖(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上角更多养猪技术)力特性3、极佳的生长育肥性能 4、优良的肉质特性白石大白猪肌内脂肪含量适中,肌肉嫩而多汁,经连续十年的屠宰测定,未发现 PSE 劣质肉二、现代先进技术在白石大白猪育种中的应用1、应用 DNA 检测技术留种的大白后备猪要求采血检测应激基因状况,检测阴性的猪才可进入核心群。
2、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和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数量性状基因成为可能在白石大白猪育种工作中,白石猪场在华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利用 ESR 基因座(ESR 基因是控制产仔数的主基因)这一主效基因及其分子遗传标记,在大白猪育种中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对繁殖性能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 ,对个体繁殖性能进行早期选择,力求使猪群群繁殖性能方面获得更快的改进 3、计算机技术A、育种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从 90 年代开始,白石猪场已应用计算机技术如 pigwin、GBS 等软件进行大白猪的管理和育种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计算机图象分析在猪育种的应用:在白石大白猪育种工作中,白石猪场应用 B 超进行背膘、眼肌面积的测定,通过计算机进行图象分析和建立图文数据库4、BLUP 育种值和综合 EBV 选择指数的计算利用多亲属资料通过建立适当模型的 BLUP 法(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来估算单性状的育种值和多性状(综合选择指数如生长指数、繁殖指数、父系指数、母系指数等)的育种值5、系统工程技术优化育种方案和优化繁育体系:在白石大白猪的优化育种方案中,结合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把生长育肥性能、胴体品质、繁殖力、饲料转化率等性状作为主要改进目标,制定出遗传改进快、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
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 经过多年的选育种工作,白石大白猪的选育研究已初见成效生长速度、饲料报酬、胴体质量、繁殖性能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繁殖性能情况第一世代 第六世代 选育目标 遗传进展 窝产活仔数(头) 10.2 11.1±1.66 10.8 8.8% 21 天龄窝重(kg) 46.0 55.3±6.12 50 20.2% 断奶成活率(%) 92 95 93 3.26% 年产胎数(胎) 1.98 2.18 3、体型外貌的改进新育成的白石大白猪符合大白猪品种特征,外形一致、臀部丰满、背宽、头部轻盈,符合出口大猪所需体形外貌的要求经农业部遗传育种专家组现场评定,生长指标和繁殖性能等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推广到全国二十一个省和香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四、大白猪的饲养保健要点:1.大白猪的营养需要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猪的生产潜力在不断改进,生长性能不断提高,十年前的大白猪与现在的大白猪相比瘦肉率相差 5~10%,在生产潜力上有明显的差别,实践中常发现,同样的饲料,饲养一般的杂交瘦肉型猪没有任何问题,但饲养高瘦肉率的纯种猪则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白石大白猪这样有较高生长潜力的瘦肉型猪,营养需要量与一般的瘦肉型猪有差异。
肽的营养研究已成为动物营养界新的热门话题,肽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吸引速度快等特点,并可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的利用率,在大白猪的饲养中使用小肽产品,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白猪各阶段日粮要求为:营养 单位 乳猪 仔猪 生长猪 育成猪 哺乳母猪 妊娠母猪 消化能 千卡/公斤 3500 3400 3300 3200 3300 3100 粗蛋白 % 21 18 16 14 16 14赖氨酸 % 1.25 1.15 0.85 0.70 0.80 0.65 蛋+胱氨酸 % 0.75 0.6 0.48 0.42 0.48 0.38 苏氨酸 % 0.85 0.68 0.65 0.46 0.51 0.40 色氨酸 % 0.25 0.2 0.16 0.13 0.14 0.12 小肽蛋白 % 0.3 0.2 0.2 0.2 0.3 0.3 钙 % 0.90 0.80 0.80 0.80 0.95 0.95 磷 % 0.70 0.65 0.65 0.65 0.75 0.75 生物素 Mg 0.30 0.30 0.30 0.30 维生素 E I.U. 50 80 80 80 80 80 2.大白猪各生理阶段饲养保健要点(1)后备猪的饲养:饲养后备猪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种猪,饲管理养上与生长肥育猪有一定的区别。
A.90 千克以前应让其自由采食,使其生长速度及背膘的遗传潜力充分发挥,达到 90 千克后应限制采食(饲喂量为自由采食量的85~90%) ,直至配种前 10~14 天适当的限饲可以激发后备母猪的初情期提前配种前 10~14 天开始用高能、高蛋白饲料自由采食,使后备母猪处于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加排卵数B.公猪可在 7 月龄进行配种和采精调教,在精液检查合格的情况下,8-10 月龄开始初配;母猪在 8 月龄、体重达 110 千克以上,约第 3个情期进行配种,首次发情一般不宜配种2)怀孕母猪的饲养养好妊娠母猪的目的是获得初生体重高而健康的仔猪,要求提供能满足母猪营养需要的日粮,尤其在母猪怀孕 70~90 天以后,胎儿迅速生长,应注意供给充足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配种舍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母猪发情不正常瘦肉率高的品种性成熟相对会较迟,新英系大白猪一般 7~8 月龄时性成熟,母猪一般8~9 月龄时开始配种,如果因饲养管理不良,往往会造成后备猪发情不明显,甚至不发情解决母猪不发情的技术要点如下:A.重视饲料品质猪对霉菌毒素敏感,母猪饲料受 F-2 毒素污染时,常常可见母猪外阴红肿、乳腺组织增大以及妊娠阶段胚胎死亡增加等症状;当 F-2 毒素浓度达到 100~200ppb 时,往往可导致不育。
因此应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质量,防止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 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对于受轻度污染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B.应由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担任配种工作,加强对母猪发情、隐性发情以及配种后 21 天初情期的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C.加强饲养管理,每天对公、母猪进行大约 1 个小时左右的驱赶运动,也可让诱情公猪代替人工追逐母猪以刺激其发情将断奶和后备母猪混群饲养,连续 3 天,每天用性欲较旺盛的公猪进行刺激催情 D.对顽固不发情、特别是阴门较窄的母猪,可采用以下办法:先注射激素催情,再用运输工具(如大卡车、拖拉机等)装载母猪在场内转几公里的路程,一般 2~3 天后接近 100%的母猪会出现发情症状,配种受胎率可达 70%E.定期对后备母猪和断奶母猪进行驱虫母猪患严重的寄生虫病是造成母猪不发情的原因之一,应统一对母猪进行驱虫 (3)分娩舍的饲养保健管理分娩前 1 周将母猪转入分娩舍,进入分娩舍前母猪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洁消毒,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碘消毒液、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严格消毒呼吸道病危害较大的猪场应进行产前药物净化(产前和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添加 80%支原净 100 克/吨+阿莫西林 150 克/吨) 。
分娩舍的管理难点是如何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但在集约化猪场中,母猪无乳症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母猪无乳症一般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A.提供能满足母猪营养需要的日粮,绝不能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怀孕 70 天后,在母猪料中添加 0.2%的生物活性肽,直至母猪断奶,能有效地促进母猪泌乳,提高断奶窝重B.在母猪分娩前 3 周左右肌注含亚硒酸钠 40mg 的注射液,对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断奶重有较好效果 C.分娩前 5~7 天至产后 7~21 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对防止乳房炎和子宫炎有一定效果,如使用 80%支原净 125 克/吨+阿莫西林 150 克/吨D.产后母猪可注射抗生素加缩宫素,也可注射长效土霉素10ml/头,对预防产后感染有较好的效果E.在分娩后 2 天内肌注氯前列烯醇 2ml,能有效促进母猪泌乳,并可缩短断奶至发情间隔 F.母猪便秘是引起无乳的重要原因,可在饲料中投放 0.5%的氯化钾或 1%的硫酸镁G.发现泌乳不足可注射 20~80 单位的催产素进行催乳,每天3~4 次,连用 2 天;也可皮下注射初乳 5~8mlH.母猪无乳时,可用己烯雌酚联合催产素或前列腺素 5ml 肌注,每天 2~3 次,连用 3~5 天。
4)仔猪的饲养保健管理A.预防喘气病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和细菌杀灭效果较好的消毒剂空气消毒时雾化程度要好,并空舍至少 1 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气喘病的措施饲料中添加 80%支原净 125 克/吨+15%金霉素 2 千克/吨+阿莫西林 150 克/吨,连用 15 天,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猪气喘病给仔猪接种猪喘气病疫苗,可在仔猪 1 周龄和 3 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一头份,以提高猪群免疫力B.预防仔猪腹泻保持良好的生状况,为猪群创造一个温暧、干燥、洁净的保育环境在母猪怀孕后期注射大肠杆菌三价苗或大肠杆菌、C 型产气荚膜梭菌六价二联灭活苗使用高质量的乳猪料;开食料中每公斤饲料含消化能在 3300 大卡以上、赖氨酸量应达到 1.4%,粗蛋白含量为 22~23%,最好能使用含喷雾血浆蛋白和小肽蛋白的乳猪料适当限饲,过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断奶 1 周内每次不要喂得过饱,每天分 4~6 次饲喂,日饲喂量约为体重的 1/20以后逐渐增加,转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饲料内添加 0.2%的生物活性肽,可有效促进肠道发育,克服断奶应激,改善饲料报酬。
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如添加 80%支原净 125 克/吨+15%金霉素 2千克/吨+阿莫西林 150 克/吨C.重视驱虫工作驱虫工作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工程,断奶仔猪转入保育 1 周后,可在饲料中添加 2ppm 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连喂一周,连续 2 次饲喂,每次间隔 7--10 天,能有效控制猪体外的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