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77KB
约6页
文档ID:309021030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_第1页
1/6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    潘光鑫摘 要: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十分关键希望通过本文探讨能够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整合效果,借助传统文化的弘扬,实现对学生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Key: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47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关系到学生能力与品质的建设,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应该响应新时代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在问题的答卷上,可选的方式有很多,本文认为,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建设来说,将其和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不失为一条科学的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科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荣誉感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其意义有哪些?两个领域要如何整合?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所有价值观念的提出,都历经了时代的检验,有着前人无数心血与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而言,“爱国”这一价值目标便形成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爱国人士存在于每个时代,范仲淹、文天祥、于谦、李清照等都是历史上不畏生死,将国家放在第一位的爱国人士初中道德与法治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认识历史上这些人物胸怀家国天下的精神,感受到爱国的真谛,发自内心的认识、接受、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这一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武装自己的头脑,保持自己思想观念的科学性,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2.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辨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很多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相通的地方,两者的结合,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学生探讨、思考提供更多的素材比如在《促进民族团结》这节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关于民族团结的人物,在促进民族团结中历史人物的各种壮举、贡献,然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异常珍贵,是战胜外敌,赢得胜利,保卫国家的基础,而在和平年代,是否还需要民族团结?要通过怎样的手段实现民族团结?对于试图割裂祖国的不法分子,我们要如何做?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让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推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强大,铸就命运共同体?在网络上、电视上甚至我们周边,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不少,同学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民族团结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民族团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促进民族的团结,尊重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3.有利于帮助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华儿女一往无前,不管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不断突破自我,将中华民族推向更美好的明天但是在今天,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给我国初中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明显影响,部分是非观念薄弱的初中生将过西方节日视为潮流,认为过传统节日是落后的表现,一味认可西方国家宣传的价值观念,比如个人主义、奢侈主义等但是初中生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职责,初中生的思想观念会对其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错误的价值观念下,自然无法承担起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职责所以,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以及学校教师要对初中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增强初中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树立起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感受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所在,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儿女,在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自身的责任,在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一重任上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的策略1.引经据典,彰显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要以道德品质为主,即融合后的知识内容会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坚持以礼待人,重视道德建设在当下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道德与法治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遵守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的优质公民,这与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道德品质相通道德是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的一种力量、信仰、文化、价值取向,法治是社会稳定运行过程中个人所具备的良善道德观,能够主动遵守法律制度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要结合经典案例,督促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并且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联动,拓宽教育界面,在不同课堂中引导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2.历史为鉴,突现真理我国社会治理具备人治与法治两大基本特征,人治指的是个体通过学习,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约束,提升自身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名遵法守法的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法治指的是法律与社会规则制度,督促社会的秩序化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治与法治缺一不可初中生的知识体系中,已经认识了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在权力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上,更需要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我国每个朝代都重视法制,秦朝商鞅变法便是经典,通过革新法律,完善政策的方式让秦国更强大。

在今天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前进的过程中,法律更是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当代人将先辈的经验、智慧进行了更全面而灵活的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将历史上的案例作为研读对象,让学生感受到法治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在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秩序化发展、国家繁荣强大等方面都具备无穷的力量比如在《崇尚法治精神》这节课堂中,教师可以引经据典,给学生讲述孔子典故叶季氏将伐颛愚这一则故事,其中提到的“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冶”便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将历史人物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拿历史上的任务来检验法治这一真理3.古今延续,传承文化现代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中善良勇敢、勤劳淳朴的精神与现代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一脉相傳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音乐知识、美术知识等,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道德品质,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具备法治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开始与传统文化出现脱节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走进、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下可以有所立足,得以延续。

比如在《叶文明与家园曳》这节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字帖,让学生走进先人的智慧,提升学生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同时,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整合,能够有效升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深化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理解和认知,完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Reference:[1] 刘蕊清、黄葛鸿《初中道德与品质教学》,《中学理科园地》2020年第3期[2] 邱军玉《新时期初中道德与品质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名师》2020年第3期[3] 马霞《让思想政治课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增刊1期[4] 林开杜《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4第34期[5] 张颖《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分析》,《教书育人》2019第4期1800500783296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