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示范引领 多元汇聚——重庆市以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城市公共空间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8.50KB
约10页
文档ID:34125563
示范引领 多元汇聚——重庆市以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城市公共空间_第1页
1/10

示范引领 多元汇聚——重庆市以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城市公共空间 莫溦沙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 “山城”重庆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人文习俗, “广场”一词在山多坡陡的重庆往往唤作为“坝坝”, 所以“广场舞”在重庆被大众亲切称呼的“坝坝舞” (本文二者通用) 坝坝舞的发展多以社区 (村) 、街道 (乡镇) 为单位, 从“点”的集聚到“面”的辐射, 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的舞蹈空间实现信息互换、精神沟通作为城市公众的自发性活动, 广场舞曾经长期处于“自由生长”状态, 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头浪尖它所带来的争论正通过城市管理角度进行着疏导与解决, 同时重庆市正在创意地运用广场舞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辅以政策的带动、市民群众的动员, 使得广场舞自身的呈现形式正经历一个由简到丰, 由单一到多样, 由健身到身心共健, 由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发挥出广场舞打破城市文化空间壁垒, 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和城市形象建构的积极作用一、政策引导建立平台, 打造群众广场舞活动品牌示范引领1. 转变固有印象, 艺术使社区生活更美好以至今已举办 17 届的渝中区广场舞蹈比赛、有 10 年历史的幸福南岸广场舞大赛、2010 年创办连接重庆、湖北、湖南、贵州的“武陵山区土家摆手舞大赛”等的区域性广场舞蹈比赛为先声, 各个区县通过各具特色的引领性广场舞赛事, 为广场坝坝舞打下了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其文化内涵和团队管理上的提档升级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效果。

2012 年, 以“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重庆市首届社区艺术节在大渡口区举行, 市级层面举办的广场舞大赛第一次进入全市居民的社区生活, 并固定为社区文化节的保留赛事而此前重庆市广场上群众跳坝坝舞普遍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 群众自发, 没有严格的组织性, 也没有特定的章程约束, 参与者的行为和动机都具有较强的个体性与随意性, 注重心情愉悦和心理满足, 不强调艺术性和规范性, 不以表演、娱人为目的2014 年起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的“中国梦·巴渝风”重庆市群众文化广场坝坝舞推广活动为龙头, 重庆市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广场文化提升引领的举措, 并推出了一批有较高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地域风情浓郁、风格各异的坝坝舞精品, 逐渐改变民众对坝坝舞的“成见”中国梦·巴渝风”重庆市群众坝坝舞展演在每年的元旦到春节之间举行, 由全市 40 个区县层层选拔最终呈现, 可以说集中了年度重庆市坝坝舞的精品, 代表了各区县广场舞蹈的最高水平, 推出了一系列集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健康快乐、感染力强的群众坝坝舞中国梦·巴渝风”2014 重庆市群众坝坝舞展演与此同时, 2014 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相继出台有关文明开展广场舞活动的文件, 规范管理, 正面引导。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专门发起了致全市广场舞爱好者的“文明参与广场舞活动的倡议书”向我市共有 5600 多个坝坝舞团体, 有约 31 万人坝坝舞参与群众发起倡议2015 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 倡导对广场舞蹈立下规矩、留下空间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的指导下,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与区县文化馆站共同承担起建立团队、打造精品、建章立制、开展重庆坝坝舞蹈规范化、特色化的推广活动的任务政府作为引导者, 文化陶冶的氛围进一步提升群众整体素质, 增强了市民对群众广场舞文化的关注, 和对群众广场舞印象的改观, 在舞蹈中得到健康、浸润文化, 是动员群众参与城市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2. 示范标本研究, 坝坝舞和经典巴渝文化的双向传播继承巴渝文化, 传播重庆经典, 构建巴渝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坝坝舞蹈作为比较接地气的文化形式, 能够在群众中间形成广泛、良好的传播效果, 借助巴渝文化风土人情经典提升坝坝舞文化底蕴, 市群艺馆将坝坝舞和经典巴渝文化形成双向传播, 用打造重庆文化特色的名牌, “寻根”基础上重新“锚定”新重庆的文化形象2015 年 9 月繁华的观音桥广场举办了“第四届重庆市社区文化节广场舞大赛”。

此次社区广场舞比赛是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后的第一次市级广场舞赛事提前半年,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编创、录制、推出了第一个全市范围普及推广的《广场舞:太阳出来喜洋洋》新创广场舞《太阳出来喜洋洋》以土家族摆手舞为元素, 极具浓郁巴渝特色, 集普适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全市持续形成良好反响, 通过市、区文化馆站的以比赛、免费教学等为抓手的推动, 获得有效的长尾效应至今仍旧持续在全市群众中推广流传, 并入选“全国优秀广场舞教学片”十佳接下来两年在全市推广的广场舞《黄杨扁担》 (2016) 、《高粱杆节节甜》 (2017) , 分别以“花灯”、“连箫”等重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汉民族民歌与民间民俗元素进行当下的解读和糅合这些新创广场舞是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在重庆市特有的巴渝舞基础上, 采用体现直辖市风采的时尚元素, 并结合广场舞蹈的特点进行全新的编排的群众广场舞, 音乐以重庆民歌为基础, 经过重新编曲, 韵律活泼、节奏感强, 让群众耳熟能详在保留浓郁的巴渝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着重强调其群众性、健身性、观赏性的特点通过与重庆大学共同开展对广场舞《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本调研, 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方式, 专家对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传承推广、对城市空间文化治理和重庆城市形象建构的现实意义进行梳理。

重庆大学分别对重庆市区、重庆彭水县的市民朋友进行的走访与跟踪调查显示, 90%的坝坝舞参与者都认为《太阳出来喜洋洋》摆手舞动作及音乐都富有美感, 公众对于舞蹈《太阳出来喜洋洋》感知度较高, 对于重庆市区的市民朋友, 普遍都知晓该舞蹈所呈现的民族性与民族特征重庆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发展的城市, 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体现主要在于从民间艺术中素材的提取及应用, 对于打造区域性特色的重庆坝坝舞蹈文化, 重拾民族文化经典, 唤醒人们对重庆历史文化的回顾, 其中包括对于《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等经典民族歌曲的关注, 使公众能够由心而发产生对民族舞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借助对典型传统文化的追本溯源来表达当代文化的风格特色, 用土家族的民族歌舞形式来展现城市的文化风貌, 从根本上达到文化继承和自治的目的同时, 也展现城市沉稳厚重的文化底蕴, 城市的符号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重庆的外在认知, 也体现重庆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城市气质3. 赛事组织层次清晰, 群众发动的拓展与深化作为广场舞的品牌赛事 2016 年“中国梦·巴渝风”重庆市群众广场舞展演总结往届成功经验, 将活动分为本次活动分为:策划编创、基层发动、全市动员、聚集释放、后续推广等五阶段, 对群众的覆盖时长达半年以上。

1) 策划编创:9 月——10 月由群艺馆组织力量编创规定舞蹈《黄杨扁担》并通过基层点和网络在全市进行推广教学;(2) 基层发动:9 月——11 月各区县分别编创有地域特点的自选舞蹈, 作为“自选舞蹈”参加第二轮展演各队伍的自选舞蹈由广大基层群众自编自导自演, 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激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参与、自我表现的热情;(3) 全市动员:11 月——次年 2 月采取逐级展演的方式, 每个区县经过展演筛选, 推荐优秀团队参加全市集中展演在推进过程中, 在城乡各级组织各级坝坝舞骨干培训班, 培训坝坝舞培训人员和团队, 此举将有效扩大参演群众和观众的人次、范围和关注持续度, 扩大群众参与的广度4) 聚集释放:从全市 60 余队伍中遴选出 24 支队伍进入最后的现场展演, 展演创新展示方式, 引入竞技赛制, 分为三轮展示, 第一轮为规定舞蹈集中展演, 第二轮为自选舞蹈比拼, 各参赛队伍通过第一、二轮的展演获得分数进行排名, 产生晋级第三轮的 8 支队伍, 进行最后的 PK 赛, 每轮两支队伍同跳坝坝舞“规定舞蹈”, 4 轮 PK 赛以后决出最终排名5) 后续推广:优秀作品选送“欢跃四季”全国广场舞大赛、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安展演, 并且通过激烈的赛制和电视转播手段, 向各界展示出社区群众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 2017 年大赛以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掀起重庆群众文化的一大热点重庆市内交流季暨广场舞大赛规定舞蹈展演第一轮 600 人同跳《黄杨扁担》第二轮自选舞蹈展演黔江区广场舞作品《欢乐的土家人》第三轮两队 PK我市打造的两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市级广场舞品牌活动“中国梦·巴渝风”重庆市群众坝坝舞展演”和“社区文化节广场舞比赛”经过四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广场舞经过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的原创编排、在全市层级推广, 各区县已经形成推广教学、赛事组织的主动意识, 通过网络教学视频传播和赛事选拔的倾向变化, 对我市群众文艺团队, 特别是各文化基层点的相关重点团队的审美水平、参与意识有明显提升, 对参与项目的编导团队服务意识、业务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全国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正在成为导向性、示范性、创新性的广场舞品牌活动, 推动城乡基层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开展4.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从艺术欣赏到全民普及从 2016 年起市级品牌赛事的广场舞作品有了明显的艺术价值、社会效益取向的转化, 推出的广场舞作品风格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新创广场舞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阵营的群艺馆、文化馆创作推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性和便利性。

编排上有意避免“艺术舞蹈”和“广场化的舞台舞蹈”痕迹, 其目的就是为了真正发挥文化馆对群众文化的主导地位, 真正对接群众的需求, 为群众服务易于推广、参与性强2017 重庆市群众广场舞展演和社区文化节广场舞大赛, 由市群艺馆主导, 组织创作推出了一批巴渝文化元素浓郁、老百姓喜闻乐见、放下菜篮子就可以跳起来的原创群众广场舞, 严格限制高难度、不易学、不易推广的艺术舞蹈入围决赛资格, 放宽那些简便易学, 健身性、艺术性、地域性结合很好的广场舞入围决赛的门槛, 引领各个文化馆创作推广的公共文化产品真正与群众需求对接, 从而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让群众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真正主角为了更强烈的把评价标准传达给大众,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引入了大众评审团和现场亮分的评审机制专家评委分值与大众评委分值 1:1, 大众评委由媒体文娱记者、未进入展演的区县文化馆业务骨干、“草根”团队的编导和“坝坝舞”积极分子组成;采用视频实时显示评委打分、现场举牌表决的方式, 在评审公平透明的基础上, 扩大了评价标准的普及范围, 还让展演更具可看性和表现张力经过 4 年来对重庆市群众广场舞的新定位, 专业评委们也逐渐从对广场舞作品艺术品位、难度系数等专业评判方式, 转向新的推选标准:1.广场舞要兼具健身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2.作品具有文化艺术内涵, 创作或表演形式具有新意、创意, 能抒发真情实感, 展示时代风采;3.符合自身艺术特征, 体现科学健身理念、展现健康明快、欢乐和谐的文化特点, 大众化、平民化、贴近百姓、感染力强;4.鼓励具有“中国梦”“巴渝风”的元素有机融入舞蹈作品当中。

5.“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实现群众异地参与2017 年社区文化节广场舞大赛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下, 网络展示访问量突破 375.32 万人次, 参与投票数超过 168.44 万票, 采取线下与线上联动的方式,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筹办全程成为一场备受重庆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积极响应、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盛宴, 在此过程中让广大群众实现“自我参与、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从策划伊始就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思维贯彻活动始终近年来, 我市一直在进行互联网+物联技术+公共文化的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索, 本次文化节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交流活动, 上进行网络、、短信、等方便快捷的活动宣传推广、组织投票、远程观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