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交流下的chinglish]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当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随之而来各国不同的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各国文化之间之流日益增多,文化也开始相互影响,吸收与改变并存Chinglish便是文化全球化的产物之一,本文针对chinglish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对chinglish和chinaenglish作简要分析,希望能对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英语学习者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chinglishchinaenglish思维差异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世界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各国教育,还是国际交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国家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日益重要,英语学习势在必行,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语言系统、思维方式等之间的不同,中国人在运用英语时难免出现问题,而chinglish便是文化差距与思维多样性的产物只有正视了学习的目的,采取恰当的方法,权衡好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差异,才能使语言成为进步的工具 一、chinglish的定义 Chinglish,即"中式英语"。
Chinglish是指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二、chinglish与chinaenglish对比分析 Chinglish与chinaenglish虽然都是汉语与英语交流的产物,但是不管是在规则上,还是本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翰林院(Hanlinyuan, 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Mr. Science)”、“德先生(Mr. Democracy )”、“白话文(baihuawen)”、“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 ”[2]这些词语都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还有比如“饺子、功夫、气功、阴阳”,都用音译进入了英文词典。
早期北美移民以广东人为主,像粤语的“白菜、锅、垃圾(勒色)”等词都以粤语的发音进入了英文词典,这就说明chinaenglish是一种已经被接受的语言而相反而言,chinglish的拼写毫无语言规则,”《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6]Chinglish在语法方面毫无规则限制,只是一味的直接翻译,如wait see(等下见)、completely smash(彻底粉碎)等等,搭配不当、语法混乱、累赘、词汇转换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根本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接受,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 三、chinglish的影响 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夏纪梅教授指出,中国式英语应该分为两种来看待一种是ChineseEnglish,一种是ChinaEnglish其中Chinese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成的,属于语言不规范使用ChinaEnglish指的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是允许存在的除了“知识经济”等新词汇,还有比如“饺子、功夫、气功、阴阳”,都用音译进入了英文词典早期北美移民以广东人为主,像粤语的“白菜、锅、垃圾(勒色)”等词都以粤语的发音进入了英文词典。
德国人OliverRadtke自2022年起开始撰写一个专门收集中式英语的博客,两年后又出了一本书《中式英语:意犹未尽》这本书目前已经卖了5万多本,最近还刚刚出版了续集他说:“中式英语绝不仅仅是英文能力不足或用语不正确造成的,很多标语的翻译实际都带有某些中文的概念这些概念丰富了英语,给英语带来了一些中国的风味甚至是中国的思维方式 由此可见,chinglish已经不再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名词,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重要的是双方能够理解并沟通,学英语意义在于走向世界,了解世界chinglish作为一种中国特色文化,更应该与世界接轨,而非简单的中英互译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关注英语本身的文化背景,了解其构成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思维的先入为主,从而真正的驾驭好英语这一工具,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内涵,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翻译通讯,1980,(2):37 [2]方梦之.译学辞典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2:15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