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1.检验目的检验目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2.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3.性能特征性能特征无4.4.标本要求标本要求 (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4.2 标本类型:骨髓4.3 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4.4 标本存放:4.4.1 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4.4.2 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 10 年以上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5.仪器和试剂仪器和试剂5.1 试剂:5.1.1 瑞姬氏染色液:瑞氏染料 0.5g、姬氏染料 0.5g,加入 500ml 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5.1.2 pH 6.5 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 0.3g、磷酸氢二钠 0.2g,加入 100ml 蒸馏水中溶解5.2 试剂来源:自配试剂5.3 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6.6.环境和安全环境和安全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不要入口,避免和眼睛,皮肤或衣服接触,一旦接触,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受损害的部位 15 分钟,接触到眼睛或吞服,立即寻找医疗保护。
7.7.检测前准备检测前准备涂片晾干后,在玻片头端贴上标签编号8.8.校准校准/ /定标定标无9.9.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无10.10.标本检测标本检测10.1 骨髓涂片编号:收到骨髓涂片后,在骨髓检验申请单上编号;涂片晾干后,在玻片头端贴上标签编号,号码与骨髓检验申请单上的编号相同10.2 骨髓涂片染色:滴加瑞姬氏染液 5~7 滴于涂片上,盖满整个片膜,静置约 1-2s;滴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于片膜上并与染液混匀,染色约 10~15 min;用流水从涂片一侧缓缓冲掉染液(勿先倒去染液)冲洗,晾干后镜检10.3 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10.3.1 低倍视野检查:(1)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情况:取材良好的标本可见骨髓小粒合格的涂片中细胞形态舒展、无变形染色较好的涂片中,红细胞呈粉红色,细胞的核染紫红色、胞质染色鲜艳,形态清晰可辨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选择涂片膜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根据红细胞和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确定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一般分为五级3)计数巨核细胞总数:用低倍镜计数涂片内部巨核细胞,部分体积较小的巨核细胞须在油镜下确认个数参考值:7~35 个/( 1.5cm×3 cm)。
不同血膜面积可换算后与参考值比较若需巨核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进行4)异常细胞筛查:在涂片的边缘、尾部或骨髓小粒周围,观察有元细胞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如巨大异常组织细胞、霍奇金细胞(Reed-Sterberg 细胞)、巨大多核骨髓瘤细胞、转移癌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发现可疑细胞时应在油镜下确认5)选择油镜检查区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无重叠、形态清晰的区域作为油镜检查区域,一般以体尾交界处为宜10.3.2 油镜视野检杳:(1)判断骨髓取材和涂片情况:取材良好的涂片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噬细胞等;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常大于分叶核粒细胞有时可见到由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组成的造血岛若见镜下是条索状其间加有大量聚集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表明骨髓涂片有凝固现象2)细胞形态观察:在油镜检查区域内仔细观察各类骨髓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变化,在得出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初步印象后,进行有核细胞的分类计数3)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在油镜分类区域内,逐一分类计数 200 个或 500 个有核细胞,不包括有丝分裂细胞和破碎细胞可按细胞的系列、分化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包括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其他细胞的百分率。
疑为巨核细胞系统疾病时,可结合低倍镜检查分类计数各阶段巨核细胞的百分率4)粒红比值(M: E)计算:分类计数后,将各阶段粒系细胞和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相除,即为M:E值M:E 的参考值为(2-4):15)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检查:注意观察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和转移的恶性肿瘤细胞及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组织胞浆菌等10.4 骨髓象检查的分析与报告骨髓细胞学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但最简单、最实用的是光镜下的骨髓象检查一般首先用低倍镜浏览全片,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并注意在涂片的边缘、尾部有元胞体较大的异常细胞用油镜观察各种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得到骨髓象的初步印象后,计数 200~500 个有核细胞在骨髓象检查的同时,应检查血涂片,仔细观察血象变化上述步骤对作出正确的骨髓象检查结论是十分重要的10.4.1 骨髓象报告的内容(1)骨髓取材、涂片、染色情况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3)粒系细胞各阶段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4)红系细胞各阶段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红细胞形态特点5)计算粒红比6)巨核细胞数反血小板各类巨核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必要时) ,血小板形态特点及数量估计。
7)淋巴及单核系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8)其他骨髓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9)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10)必要时对细胞化学染色特征进行描述10.4.2 骨髓象的分析与结论根据上述骨髓检查结果及血象所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提出形态学诊断意见或建议诊断意见可分为以下几种:(1)肯定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特征和临床表现均典型,对部分疾病可做出诊断,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及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2)支持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有形态学改变,又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但可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的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支持或符合临床的诊断意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可建议作必要的补充检查3)可疑性诊断: 若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如难治性贫血等,应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或动态观察4)排除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改变与临床表现不符合或相反,可以提出排除某些疾病的诊断或否定性意见,如临床怀疑为急性白血病,但骨髓中未见白血病细胞,则可排除白血病的诊断;如临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正常骨髓象: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轻度肝肿大或淋巴结肿大者,血象基本正常,骨髓细胞无数量和质量改变,可报告“骨髓象大致正常“6)断意见时,可详细描述其形态特点,并提出进一步检查的意见供临床参考如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浆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等,但又不能提出诊断意见时,可提示临床骨髓象显示某种细胞增多,请进一步检查确诊11.11.生物参考区间生物参考区间正常骨髓象应具备:11.1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M:E 比值约为(2-4):1;11.2 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主基本正常.粒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40%~60% ,其中原粒细胞<2% ,早幼粒细胞<5% ,嗜酸性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 1%;红系细胞约占 20% 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 ,早幼红细胞<5%;巨核细胞: 1.5cm×3cm骨髓片膜上巨核细胞 7~35 个,多为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淋巴细胞约占 20% ,单核细胞<4% ,浆细胞<2% ;11.3 各种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11.4 无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12.12.危急值危急值无13.1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3.1 确定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造血组织出现病变可导致骨髓细胞出现质和量的异常,骨髓象检查对有些血液病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且还可以进行分类、分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观察疗放、判断预后等。
13.2 诊断某些类脂质沉积病:这类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髓象检查也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骨髓涂片中可见到吞噬细胞中蓄积类脂/质而形成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或海蓝组织细胞等13.3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骨髓中含有丰富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能够捕捉侵入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如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弓形虫及真菌等,既可提高阳性率又可明确临床诊断13.4 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是许多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好发部位,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发生骨髓转移时,可在骨髓涂片中见到相应的肿瘤细胞有时,某些肿瘤的发现可能是最早在骨髓中找到了转移癌细胞13.5 协助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这类疾病多数有骨髓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但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才能作出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13.6 协助鉴别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上遇有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或骨痛时,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有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可有血液学改变,如白细胞显著增高的“类白血病反应“,可通过骨髓象检查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等14.14.注意事项(干扰、潜在变异、超检测范围结果的处理等)注意事项(干扰、潜在变异、超检测范围结果的处理等)14.1 涂片要新鲜,涂片挥干后染色,如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应越过 1 周否则影响染色质量14.2 染色时间长短除与气温有关外,也与细胞增生情况、染液性能有关必要时可将染色中的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待颗粒清楚,核与胞质分明,着色满意后才终止染色15.1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5.1《全国临床检验技术操作规程》 (第 4 版)16.16.记录表格记录表格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