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长》主人公维林的父爱解析 杨爱华内容提要:论文研究《驿站长》主人公维林对女儿的父爱通过文本分析,论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女儿出走前,维林与女儿之间,角色是完全颠倒的,女儿一直承担着家庭顶梁柱的责任,而维林的父爱是软弱无力的,他完全没有承担保护女儿的责任;女儿出走后,维林的父爱显示出强权的一面,暴露出其封建家长专制的本来面目这种不正常的父爱正是主人公及其家庭悲剧的根源所在 Keys:《驿站长》 父爱 家长专制 作者简介:杨爱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是俄罗斯文学Title:Weilin´s Paternal Love in "Postmaster"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hero´s (Weilin´s )fatherly love to his daughter in Pushkin´s "Postmaster". ?By analyzing the text, this articl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 reversal of family roles between Weilin and his daughter before she left the home. The daughter shoulders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family making Weilin´s fatherly love seem weak and feeble, especially because he does not fulfill his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his daughter. After his daughter´s elopes, Weilin demonstrat[来自www.lW5u.CoM]es the power of his fatherly love which expose his true nature as a feudal parent. This abnormal father´s love is the root of the tragedy of the hero and his family. Key words: "Postmaster" fatherly love parental reinAuthor: Yang Aihua, is from the Humanities and Law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rea of interest is Russian literature. 《驿站长》是普希金《别尔今小说集》中的一篇,完成于1830年秋。
那也正是普希金特别高产的时期,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波尔金诺之秋”《驿站长》无疑是这部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如此评说:“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始于普希金,就是由他的《驿站长》开始的高尔基 219)从《驿站长》开始,俄国作家开始尝试把他们的笔触从描写贵族生活的感伤主义转向描写下层人物命运的现实主义正因为《驿站长》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这样显著的地位,有关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可以说不计其数,但大部分研究文章都把视点集中到小说塑造的小人物的命运悲剧,以及对沙俄社会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对主人公驿站长维林,大多数研究者持同情和肯定的观点:同情他位居“驿站长”这样卑微的社会地位,而且个性软弱,经常受到来自于以明斯基为代表的蛮横无理的上流社会的迫害;肯定他的勤劳善良,以及对女儿杜尼雅的深厚父爱论文将从另一个视角出发,着重研究驿站长维林父爱中包含的角色颠倒、“父权”专制、古板而传统的家庭婚姻信条,以及由此带来的他个人的悲剧和属于他与女儿杜尼雅的,虽然贫穷,但也一度温馨的家庭的悲剧尽管在小说开头作者特意为读者介绍了“驿站长”这个官职的社会地位——14品文官,但这并不意味着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根源仅仅在于他卑微的社会地位。
初次拜访老驿站长维林时,作者仔细地描述了他墙上挂着的一套“浪子回头”的图画这并不是偶然的,作者之所以不惜篇幅,详尽地描述每一幅图画的内容,是因为这些图画不仅装饰了驿站长家的墙壁,而且非常生动形象地解析了真正的父爱的内涵,它包括尊重、支持、理解与宽恕在第一幅画里,当儿子为自己选择了生活道路,虽然父亲不一定很认同,但他并没有阻止他,而是给了他金钱,这显然是把儿子当作成年人来尊重,并且还给予儿子无私地支持在最后一幅画里,父亲欢迎迷途浪子归来,通过这幅画,我们看到了父爱当中的宽恕和智慧,的确,年轻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但错误本身教会他们很多,这正是他们学会生活的最好方法,犯错之后,他们才会明白,现实生活是严酷的,并不像他们最初想象得那样轻松许多研究者强调这部作品中温暖的父女亲情,感动于驿站长维林对女儿杜尼雅的父爱仔细阅读作品,可以发现,他对女儿的爱并不是“浪子回头”图画中所描绘的那样作者之所以在故事还没展开就仔细描绘墙上的图画,是让读者在读到后文时有参照的对象,同时也预先对驿站长维林对女儿的父爱提出质疑,并毫不留情地讽刺他:尽管他天天看着这样的图画,却完全不理解这幅图画中包含的深意读完整篇小说,读者会发现,在驿站长维林对女儿的爱中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尊重、理解和智慧,而只有强烈的依赖与控制,以及失去控制之后的绝望和愤怒。
所以,这种所谓的“父爱”值得质疑,是“父爱”,抑或是“父权”?而这种父爱注定将带给他本人以及其家庭深刻的悲剧健康的父爱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扮演着不同于母亲的角色,他治家立业,保卫家园,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是儿女的依靠与楷模,他通常以一种理性、威严与伟岸的形象出现具体说来,子女幼小时,父亲应亲手抚育他,并从思想行为上引导他,为他遮风挡雨,抵御一切外来侵害子女成年时,父亲应放手让儿女走自己的路,并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引导和帮助子女犯错或失败时,父亲所代表的家园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休憩和疗伤的条件真正的父爱是无条件的,是永恒的接纳与宽恕而驿站长维林对女儿的父爱是怎样的呢?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他都完全依赖14岁的女儿,杜尼雅既要帮他处理生活中的一切琐事,使得他的家“简朴、但整洁”,也帮他解决工作中各路“老爷”的刁难在女儿的料理之下,他贫穷的家井然有序,他本人的状态生机勃勃,工作也还算顺利正因为如此,他完全信任女儿、依靠女儿,在他心目中女儿简直是女神,她什么都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她简直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他似乎不知道女儿还只有14岁当即将离开驿站的明斯基提议顺路带杜尼雅到教堂时,杜尼雅还犹豫不决,驿站长居然说:“你怕什么?这个高贵的老爷又不是狼,他不会吃了你……”当明斯基因为看上了杜尼雅而装病留在驿站时,“喝了两碗咖啡,还给自己定了午餐”,这完全不像病人,而驿站长竟然没有觉察。
作为一个父亲,他完全不知道,女儿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危险年龄,对自己的女儿,以及接近女儿的男人,他连最起码的警觉都没有,更别说保护自己的女儿了因此,在这个阶段,与其说,他对女儿的是爱,还不如说是依赖!他像孩子依赖父母那样依赖女儿,让女儿用幼嫩的肩膀担当家庭的顶梁柱,他和女儿之间可以说角色完全颠倒他满足于有女儿替他料理一切的平静生活,甚至因为有这样一个既聪明能干又乖巧懂事的女儿而十分自豪,生活虽然贫穷卑微,但因为不用承担父亲的重担倒也悠哉悠哉但对于14岁的杜尼雅来说,她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14岁,还应该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年龄,而她却要照顾并保护父亲,当父亲被“老爷”们痛骂时安慰他,当父亲惹老爷们十分生气时,她甚至还需要向那些老爷们献殷勤不是父亲保护她,而是她保护父亲!这样颠倒的关系使她太疲惫了!她含苞待放的少女之心渴望爱情带给她新生活,渴望找到像座山那样的男人来保护她这样的机会终于出现了,年轻的军官明斯基来到驿站,他既英俊又和蔼,对杜尼雅一见钟情作为一个“见过世面”的姑娘,杜尼雅相信自己善于识人,她相信明斯基就是自己等待的山一样的男人,会带给她幸福的生活于是她狠心抛下可怜的父亲,跟明斯基私奔了。
可以想象,如果驿站长维林本人对女儿多一份责任,多一份保护和关爱,杜尼雅的命运就会不一样总结前文,在女儿杜尼雅私奔前,驿站长维林对女儿的爱是软弱无力的,他完全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 他的父爱不够强大,丝毫不具备保护力,没有能很好地充当女儿的保护伞相反,他极度依赖自己的女儿因此可以说,在他与女儿之间,角色是完全颠倒的,他的女儿一直承担着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所以,女儿一旦出走,他的家还有他个人的生活就完全崩溃了女儿私奔激起了驿站长维林的“血性”,也多少激起了他的一些保护意识,他千辛万苦去找寻女儿就是证明但更多的却是激起了他的“父权”意识,控制意识尽管他是生活的失败者,位居14等文官这样卑微的位置,处处被人欺凌,但也时时不忘传统道德:女儿的婚姻应该遵循封建等级制度,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他看来,全世界都可以违拗他,但女儿必须顺从他女儿私奔了这对于老驿站长来说,真是突如其来的悲剧!离开了女儿,他简直不会生活!这也是之前他过分依赖女儿的结果他很快开始酗酒,对工作也变得漫不经心,总之,他的生活彻底毁掉了作为一个父亲,他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强大宽容的一面,即便是不同意女儿的选择,也应该尊重女儿的选择,并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做好准备,以便帮助将来陷入困境的女儿(既然他料定女儿必然被抛弃)。
就像“浪子回头”图画中所描绘的那样,以温馨的港湾等待疲惫的浪子归来如果他有这样的智慧,懂得尊重和等待,那他将是一个十分幸福的父亲当幸福的女儿并没有如她所料被抛弃,而是乘着华丽的马车,带着外孙们来看他的时候,令人悲哀的是,那时他已经变成了一堆黄土从女儿出走后,驿站长维林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父爱又包含着太多的父权,要求绝对顺从,有着苛刻的条件作为一个位居14等文官的小官僚,他严格遵守当时那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思想极度保守他固执地认为,他的女儿应该嫁给某个与他有着同样社会地位的男子,而在上流社会的军官与她女儿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爱情的,军官明斯基是不可能真正严肃对待杜尼雅的,新鲜期过后,女儿就会被抛弃而事实上,爱情是不顾任何等级制度的,明斯基与杜尼雅是真诚相爱的有关这一点,小说中的很多细节可以证实:明斯基对杜尼雅可以说一见钟情,为了能与她多呆一会儿,他装病留在驿站,杜尼雅“不离左右”地照顾他以杜尼雅的聪明机智,她早就猜到了明斯基装病留下的原委 ,她之所以那样细心地照料明斯基,不是因为他是病人,而是因为心仪于他,在照顾的过程中,明斯基还好几次借机握一下杜尼雅的手,两人感情的传递非常明显,只是糊涂的驿站长并不知情,说不定,背人的时候,他们还曾经互诉衷情,并盘算过未来的幸福生活,深知父亲婚姻道德观的杜尼雅知道父亲一定不会赞同自己的爱情,所以她不得已选择了私奔。
19世纪初的俄国,尽管还处在封建农奴制社会,但随着拿破仑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1825年12月党人起义,农奴制已经开始衰退,代表民主和自由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有觉悟的年轻人已经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产生怀疑,并开始抗争,这种觉醒首先表现在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方面明斯基就是这样的贵族年轻人之一他与普希金同时代的作品《村姑小姐》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认为在爱情面前是没有等级界限的,爱情是自由的,贵族少爷也能真诚爱上美丽的村姑,爱情是两个灵魂的相互吸引,与阶级无关纵观明斯基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说,他还算是个正人君子,当驿站长维林去找女儿时,他的确表现得傲慢无理,但,站在他的立场想一想,也能够理解:他爱杜尼雅,担心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