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37260067 汉语言二班 吴健平1从闻喜方言看晋南民俗文化【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各地的民俗文化总要靠各地的方言词语去表现俗话说得好五千年历史看中国,六千年历史看山西我们山西各地的文化不同主要从民俗语言表现出来关键字】 闻喜方言 民俗文化1、民俗与方言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在山西省的各地, 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民俗习惯我们主要来看看晋南的方言和文化的关系这些习俗, 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地为当地的群众不约而同地遵守着如婚丧嫁娶的一些讲究和禁忌, 时令、 节日的一些仪式和礼节, 以及言语忌讳都是非常有趣的乡土文化方言反映并影响着各种乡土文化的形成过程 各种不同的民俗, 是用各地不同的方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晋南民俗就是用晋南各地的方言即河东方言的语词来反映的我们透过闻喜方言的语音、 语义和字形表现形式, 可以看到有趣的晋南民俗正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 本文就由语音、 语义、 字形三方面“ 双关” 构成的民俗现象加以分析, 以说明闻喜方言1. 1 以“ 水” 喻“ 福” 普通话中的“ s h ” 声母字在晋南方言中大多读为 “ f ” 声母, 所以“ 水” 在晋南方言中读为[ f u] , 与“ 福” 音近, 由此引出了以 “ 水” 喻“ 福” 的一些习俗。
1 ) 晋南 人从正月初一至初五, 不能往室内、 庭院泼水 “ 泼水” [ p o‘ fu] 谐音为“ 破福” [ po’fu]害怕把福泼出去, 跑了福气 2 ) 正月初一清早, 乡村里有些生活困难的人要担一担水往生活富裕的人家送, 当主人开门后, 送水的人便说“ 给你送水( 谐‘ 送福’ ) 来了” 主人便大方地赏给送水人一些钱, 这叫做 “ 用钱买福气” , 送水者得到了经济收入, 得水者得到了精神慰藉, 双方都很满意 3) 举行婚礼之日, 新郎迎娶新娘时 , 要带上各样礼品, 其中有一瓶酒新娘家将此酒倒入酒壶中待客, 而后在原酒瓶里装满白水, 再让送礼人带回新郎家, 将水倒入水瓮之中, 谓之“ 以酒换福” , “ 福在福瓮里” , 喻“ 久福” 、 “ 长福” 之意1. 2 以“ 早” 喻“ 蚤”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 龙抬头” 早晨起床时忌呼“ 起”, 恐毒虫 ( 跳蚤、 臭虫等) 从冬眠中应声而起, 更不能说“ 早起” ( 谐“ 蚤起” ) 这大概是 由于古代“ 早”“ 蚤” 假借而形成的习俗 翼城一带, 在这天有人煮蔓菁汤遍洒室内壁上, 名为“ 禁百虫” 稷山、 万荣等地, 在这天要打“ 炒蛋子” ( 又称“ 炒箕子” ) , 因为打、 吃炒箕子时有咯嘣咯嘣的响声, 可能是有意让百虫惊怕被烧被打而不敢出来的讲究。
1. 3 以“ 豆” 喻“ 毒” 闻喜方言中, u 同 d 、 t 、 n 、 l 相拼时, 一律变成 ou , 而同 g、 h 、 ch 、 r相 拼时则变成 uo , 所以在闻喜方言里“ 毒” 与“ 豆 ” 同音, 读成[ t ou] , “ 出” 与“ 戳” 同音, 都读[ t ‘ u o] , 因此形成了当地独有的一些习俗 农历腊月初五, 农家煮五种豆子的稀饭吃,俗称“ 吃五豆” , 谓此可除“ 五毒” 婚娶时, 女婿随新娘到门, 需用五谷, 草节 , 铜钱向新娘抛撒 , 名叫“ 打五鬼” , 用煮“ 五豆” 除五毒, 用“ 打五鬼” 打“ 五谷” , 以求除害保丰收1. 4 以“ 梨” 喻“ 离” 晋南人吃水果时禁忌分梨吃, 因“ 分梨” 谐音“ 分离” , 2012337260067 汉语言二班 吴健平2这与普通话的音基本相同, 所以这个禁忌在其他地区也存在着 这也可以看出风俗因方音的相同而同化的特征以上都是自古流传的民俗, “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的说法多是由于不同的方音相关造成的利用语音双关来反映人们趋利避害、 祈福避祸的心理随着改革开放、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 晋南各地也接受其他方言区的一些民俗习惯。
如对数字“ 8” 的崇拜就是如此 因为在粤语中“ 8” 谐音 “ 发 ” , 都想发财虽然晋南人也有与“ 8” 有关的发财习俗, 如: 新婚十日后, 新娘回娘家住八天或九天, 俗话称“ 十对八, 两头发” , 十对九 , 两头有” ( “ 两头” 指婆家和娘家) 这里的“ 八、 发” , “ 九、 有” 纯是为押韵, 而非谐音双关 实际上 “ 8” 在晋南方言里并不读[ fa] 晋南人所以接受南方传来的习俗, 完全是受其他方音双关的影响与其发家致富心理驱使的结果2. 语义双关与晋南的民俗文化 各民族、 各地区都有与其他民族、 地区不同的特异生活、 习俗和心理状况, 这些就形成 了词义的民族性特点 民俗语汇是指那些反映不同习俗或民俗事象的词语, 是语词中同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民俗的地方特征, 使民俗语汇具有地方性特点, 体现在语言上 , 又有了方言语义特点 禁忌既是一种风俗习惯, 也是一种语俗即语讳在同一种民族语言中, 同一事物的禁忌直接为地方风俗习惯和方言所制约,而生出许多不同的说法以下事象正可说明语义与民俗的密切关系2. 1 “ 破烂” 与“ 破败” 正月初一, 在北方家家都要吃饺子。
煮饺子时不能说煮“ 破了” 、 “ 煮烂了” 等词, 要说成“ 开花啦” 、 “ 出菜( 财) 啦” 因为“ 破” “ 烂” 都是不好的意思, 人们会因此而联想到家境的“ 破败 ” , 且新春第一天就说这种话是一年不吉利的预兆 , 得说“ 开花” , 喻日子过得象“ 芝麻开花” 一样— —“ 节节高 ” 2. 2 “ 黄白” 与 “ 金银” 丧葬仪式中晋南还保留一些旧礼俗 去世三日后大殓入棺,铺黄里褥子, 盖白里被子 , 谓之 “ 铺金盖银” , 这里以“ 黄白” 颜色喻金银财宝2. 3 “ 桃形” 与“ 寿星” 老人过寿时, 亲戚要蒸桃形馍一大八小, 谓“ 八仙庆寿” , 此八个寿桃喻“ 八位仙人” 赶来为寿星祝寿2. 4 “ 拍打” 与“ 怕砸” 在煤矿下不能说“ 拍” “ 砸” 等不吉祥之词, 拉煤人装满车后, 要用锹拍实, 这要说 “ 打实” , 不能说“ 拍拍” , 这主要反映了人们祈福避凶的心理2. 5 “ 要饭” 与“ 乞丐” 晋南人待客, 主人给客人端馍, 叫“ 拾馍” 、 “ 添饭” 不能问“ 谁要馍? 谁要饭?” 因为晋南人称乞丐、 叫化子为“ 要馍的” 、 “ 要饭的” 。
吃饭时, 不能敲碗, 敲碗意味着没饭吃了要讨饭吃, 做乞丐3. 字形双关与晋南的民俗 字有形、 音、 义三个方面 民俗修辞既然与语音、 语义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与字的形体有关表意体系的汉字的使用, 也使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习2012337260067 汉语言二班 吴健平3惯中形成了关于文字迷信的习俗人们往往看到这个字形, 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因而也要形成一些禁忌例如: 新婚喜庆之日, 要剪贴一些双“ 喜” 字谓之“ 双喜临门” 、 “ 抬头见喜” ,取个吉利 而祭奠吊丧时要写“ 福” “ 寿” 字样, 除夕在门上倒贴“ 福” 字, 意谓“ 福到了” , 这都是由于对文字的崇拜而产生的习俗民俗禁忌有些是迷信的说法, 有些是人们的心理表现但这些民俗之所以能百代相传, 五花八门 , 其中与表达记录这些民俗的不同语言形式、 文字形体和语义内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没有不同的方言语词的形音义的表现形式, 就不会产生这色彩各异的乡土文化 “ 方言的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和民俗的混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