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要点 1 第二章第二章 考点知识:汉族考点知识:汉族 第二节第二节 汉族汉族 一、概况一、概况 ( (一一) )族名族名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汉人”这一名称,既是自称,也是他称 “汉”这一族名是从朝代名称“汉朝” 而来的古代亦称为“华夏”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夏” 、 “诸夏” 、 “华” 、 “秦人” 、 “唐人”等称呼 ( (二二) )族源族源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而逐渐形 成的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形成华夏汉以后,以黄河中、下游的古老华夏族为主体, 逐渐融合周边其他民族而形成汉族,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人口众多的民族 ( (三三) )人口人口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共有汉族人 115 940 万另外,台湾省有汉族人口 2 000 多万,国 外有华侨 2 000 多万总计人口约 12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 (四四) )分布分布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但主要集中聚居在黄河、 长江、 珠江等大河流域、 平原地区以及台湾和海南岛 ( (五五) )语言语言 汉族使用的共同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七大方言。
各种方言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而词汇与语法方面的差异很小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 础方言、 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 汉语不仅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还被联合国确认为官方工作语言,也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 ( (六六) )文字文字 汉字是汉族使用的文字,也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和中国对外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字形演变经过陶 文符号、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印刷体等的发展变化中国汉字的造 字方法,大体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称之为“六书” 汉字形音分离,一字一音, 读音有四声汉字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到当代约 50 000-56 000 字(根据台湾《中文大字典》 、大陆《汉语 大字典》)汉字在历史上不仅对我国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等有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 也有过影响 ( (七七)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 汉族历史上受儒家务实思想影响较深,没有本民族每个成员都必须信仰的民族宗教道教是本民族固 有的宗教佛教、袄(xian)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先后从国外传人,只有一部分人 信仰。
二、民俗二、民俗 汉族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相当大的区别,但是也有些共同的地方,大致可以概括为: 尚农务本,轻商抑末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提倡男耕女织、勤劳致富,轻视商业活动与商 人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导游基础知识要点 2 崇拜龙凤 多神崇拜 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纪年、月、日、时辰 贵黄喜红忌白以黄代表至高、中央,以红为吉庆,白代表丧事 斗拱挑檐的木结构建筑,北方为四合院,南方为干栏式 吃饭用筷子,喜欢吃炒菜,流行合食,喜饮茶、喝酒 独特的书写工具(纸墨笔砚)和计算工具(算盘) 中医诊脉,吃中草药,流行按摩、针灸、气功 体育活动方面有武术(如太极拳)、围棋、中国象棋、踢毽子、赛龙舟和打马球等 戏曲中流行画(或戴)脸谱,分生、旦、净、丑等行当,往往男扮女或女扮男 提倡尊祖敬老,重视夫妻白头偕老,企求多子多福 上衣右衽 三、传统节日三、传统节日 ( (一一) )春节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 ,即农历年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汉族民间传统年节,也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
相邻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也有过春 节的习俗 春节起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我国古代居民在岁尾年初之际,用一年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并 歌舞戏耍,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新春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确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岁 首” ,因此称为新年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的内容: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贴 春联、挂年画、守岁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 玩花灯等 ( (二二) )元宵节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 ,故称“元 宵节”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主要节 Et 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又称“灯节” ,还 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猜灯谜和吃元宵(即汤圆)等习俗 ( (三三) )清明节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青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除汉族外,彝、壮、布依、 侗、瑶、白等族皆过此节节期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 4 月 4 日前后 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变为节日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并称为清明寒食节。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 (四四) )端午节端午节 又名端阳节、天中节、五月节等,是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除汉族外,蒙古、 回、藏、苗、彝、壮、布依等族也过此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大部分地区认为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 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节日期间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 (五五) )中秋节中秋节 中秋节,又名团圆节、仲秋节及八月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回、彝、壮、布依、 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 中秋佳节,民间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中国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赏月活动始于周代,北宋时始定为中秋节,南宋时导游基础知识要点 3 成为普遍的活动,明清以来,仍盛行不衰今天祭月习俗已很少见,但赏月习俗仍很盛行中秋之夜,家 家户户吃月饼和瓜果,遥望夜空明月 第三节第三节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 一、满族一、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尤以辽宁最多, 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 由于满汉长期杂居, 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 世纪 40 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 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 满族信奉萨满教,以后还曾信奉佛教 传统舞蹈“莽势、空齐” ,民间音乐《弦索十三套》 ,曲艺“清音子弟书” ,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 箭、举重等文学艺术的重大成就有纳兰性德的诗词和老舍先生的小说等 满族住房, 一般东南开门, 其结构形似口袋, 三面设炕, 西炕供奉祖先神位, 俗称 “口袋房, 弯子炕” 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马褂、坎肩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辛亥革命以后,旗袍 经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称为改良旗袍 长期以来,满族从事农业,兼有狩猎、采集等多种经营主食是小米,喜黏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 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满族的点心是“萨其马” 满族嗜烟、 酒 满族婚礼有“打下墅(处)” 、 “插车” 、 “箭射新娘” 、 “跨马鞍” 、 “座帐”等习俗 满族不打狗、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戴狗皮袖头的衣服,不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 不说狗的坏话;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炕为上,忌讳坐西炕,特别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忌在索罗 杆(神杆)上拴牲口。
二、蒙古族二、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少数散居 或小聚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早期信奉萨满教,后信奉藏传佛教 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几十年来,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 蒙古族以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著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体育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 民歌,分长调和短调;舞蹈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曲艺有好 来宝 蒙古族长调民歌已被列入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 《江 格尔》是蒙古族的著名史诗 《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 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为蒙古族的建筑标志蒙古包是牧区蒙古族的传 统住房,由细木杆编成的网状圆形围壁和伞形顶架以及圆顶天窗为构架,外部围以厚羊毛毡,包内地上铺 毡子与地毯,便于迁徙,适合游牧生活 服饰大体可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4 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用于头上的装饰品 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
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 色的长绸子缠头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称蒙古袍),系腰带靴子尖稍向上翘起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装,大襟右衽长袍,高领长袖,领口、 袖口、边沿镶色彩鲜艳的花边,穿时系彩色绸布腰带 蒙古族饮食大致分三类,即粮食、奶食和肉食农区与汉族大体相似,以粮食为主牧区主要是奶食 和肉食奶食俗称白食,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食品和奶茶、酸奶、奶酒等饮 料;肉食俗称红食,以羊、牛肉为主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 蟹、鱼、海味等食物 婚礼中有拦挡迎亲队伍、唱喜歌和“抢太阳”的习俗 导游基础知识要点 4 葬式有野葬、火葬和土葬(无坟) 传统节日除春节外主要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为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流行于内蒙古、 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是蒙古族每年在七八月间举行的欢庆丰收的盛大娱乐聚会,起源于 敖包祭,主要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还有田径、拔河、球类比赛和歌舞表演 蒙古族禁骑马、坐车到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忌讳坐蒙古包的西 北角以及睡或坐时脚忌伸向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禁止用刀或斧子接触火或在火旁砍伐东西;赠送 礼品忌单数;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牧羊犬禁止外人打骂。
三、维吾尔族三、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后创制了拉丁字母 新文字现在新、旧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曾信奉过佛教等宗教,以后几乎全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相同 维吾尔族人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发绿洲,并开挖地下暗渠,称“坎儿井” ,用以灌溉农田,建成 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经济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瓜果生产闻名全国 维吾尔族的著名文化典籍为:有 11 世纪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之称的《突厥语大辞典》 、被誉为 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史上里程碑的《福乐智慧》和警世劝喻长诗《真理入门》等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十二木卡姆”(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长达 340 多首的大型民族音乐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是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的精华,有古龟(qiu ci)音乐的韵味, 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行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已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乐器有“独他尔” 、 “达甫”等乐器数十种之多维吾 尔族有顶碗舞、手鼓舞等舞蹈, “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
传统的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室内砌实心土炕,上开壁龛,喜爱在墙上 挂壁毯;冬季以火墙取暖,靠火墙的一边为待客的上座;住宅大门忌朝西开 城市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