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

Baige****034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24KB
约9页
文档ID:273245703
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_第1页
1/9

    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差异    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剧;艺术美学:J605文献标志码:A:1000-8772(2009)06-0008-03收稿日期:2009-02-23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哲学,也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但就学理而言,中国是有美学的,且美和艺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它渗透在各种人生体验中,“如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同于自然的逍遥无为,禅宗对于存在瞬间的心灵的体悟等对于它们来说,这种种经验都是人生在世的最根本经验,但它们都是审美经验”这就与西方从诗学到感性学再到艺术哲学形态的美学在内容上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戏曲和西方音乐剧这两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中西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所在一、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差异(一)从音乐来看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音乐与一部戏曲的地方特色相联系,但这种地方特色只是与唱词相关,而音乐旋律的运用是一套完全的程式化规则,即在传统戏曲中,何种主题、人物、情节下应该使用何种音乐是固定的,同一种人物情感用同一种曲牌或同一种板腔,都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因此,我们在观赏不同戏曲时,往往会觉得听到的音乐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地方戏曲的唱词采用的方言不同而已,这就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语言不通”的感觉。

同时,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打击乐的充分运用是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使节奏感更为强烈,使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都能伴随着这强烈的节奏进行而在西方音乐剧中,从音乐剧的英文名“Musical”来看我们就可以得知音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音乐剧的灵魂所在而旋律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会有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经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剧作的不朽由于音乐剧在其发展中形成了都市化、商业化、通俗化的特性,所以音乐剧中的旋律大多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它的音乐语言和技法必须以广大观众的音乐审美趣味和听觉接受能力为基准在音乐剧中,音乐的表现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它根据剧中不同情节、不同角色来运用不同的音乐种类,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另外,一部音乐剧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它剧中著名的原创音乐相联系,是某一部音乐剧所独有的,如《猫》中的《回忆》一曲所以,从音乐来看,西方音乐剧的音乐随着戏剧情节的需要而丰富多变,其音乐风格与时代紧密联系,且音乐的原创性使音乐的可赏性大大提高;而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是按一套固定的“程式化”模式来进行的,不会继续进行原创,虽然有着打击乐作为音乐节奏的加强,但是与流行音乐元素不相融,缺乏时代感,甚至可能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二)从表演来看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与它的音乐一样,是依照历史流传下来的一套虚拟化、舞蹈化的程式化动作规范来进行的,人物的各类情感类型、各种生活动作都有特定的程式化动作与其相对应这种表现方式充分发挥了戏剧的假定性功能,带给观众充分的诗意和想象例如在场上走一个圆场,就表示走过了千山万水与西方音乐剧所相近的是,中国戏曲也是边唱边舞边演的戏剧模式,也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有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基本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戏曲的演员必须非常熟悉那套固有的程式化动作,且能按照规范的要求来完成,这就需要长期的“童子功”训练才能达到,而中国戏曲真正吸引观众的主要砝码就在演员的绝活表演上了另一方面,西方音乐剧作为戏剧、音乐、舞蹈相整合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表演必然有其特出之处从其戏剧本性来看,音乐剧的表演艺术与舞台美术设计一样都是以写实主义传统为主流,强调表演的逼真、形象,不求过分夸张,但由于它在戏剧的基础上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因此对演员的综合性要求高,剧中载歌载舞、边演边唱的场面尤其需要演员拥有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和足够的体力如在音乐剧《猫》中,大部分的场景都是载歌载舞,有些还是边唱边跳着动作幅度较大的舞蹈,这就对音乐剧的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从表演上来看,西方音乐剧强调表演与生活的贴切、真实,并伴有音乐、舞蹈两种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因此往往能带给观众出色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共鸣;而中国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突出对程式化动作的表现规范与否,并用这些程式化动作来引发观众的联想,通过想象来入戏,这种表演方式在世界戏剧艺术中堪称一绝三)从舞台美术来看舞台美术是对戏剧及其他演出艺术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化妆、服装、道具、舞台布景和灯光等舞台美术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戏剧演出的需要,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一个视觉空间来渲染舞台气氛中国传统戏曲从其沿袭传统的风格来看,必然在舞台美术上形成简洁朴实的风格,一般的传统戏曲都是以单一的布置为舞台背景比如一张椅子、一张桌子表示一个房间,一个城门就表示一座城池,一个纸假山就表示一个花园这样的设计比较易于场景的转换,但就远没有音乐剧给人的视觉效果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某电视台请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荣先生去参加一台晚会的演出,来人介绍说这台晚会的制作如何宏大,舞台上有雪花机下真雪,有鼓风机刮真风、甚至有1:1写实的楼台裘先生回问来人:这些都有了,还要我去干什么?可见,中国传统戏曲的象征性表演方式与这种假定性舞台设计是相互依存的。

中国传统戏曲化妆的程式化,就成了我们最有名的中国特色——脸谱,不仅特定的人物有其特定的脸谱、甚至人物不同的性格特色都在脸谱上有特殊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在看戏曲时,一看到某角色的化妆,立马就了解到他是谁,或者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在西方音乐剧中,舞台美术的创设一般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其舞台布景、灯光、服饰、造型、化妆等各方面都追求着造型的逼真,环境与场景的实体性以及历史文化依据的可靠性、真实感特别是当音乐剧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大型音乐剧时期,舞台美术的极高水准成了当时音乐剧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一点,从《猫》的超豪华舞台美术阵容就可见一斑当时《西贡夫人》的剧场甚至用一架小型直升机作为舞台道具以求现场的逼真再现四)从商业化程度来看在音乐剧这个独特的舞台艺术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职务,就是“Producer”,我们翻译为制作人,作为幕后工作人员,这个职务在音乐剧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也是由音乐剧的通俗化、商业化特性决定的在音乐剧中,制作人掌握着丰富的资金或者资金来源,他熟悉市场商业运作和大众消费倾向,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来判断一部音乐剧是否值得搬上舞台此外,他还必须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协调能力,能将整个创作剧团的所有成员凝聚在一起。

这个职业的存在是由于音乐剧的剧本提案、剧诗创作、音乐风格、舞蹈编排、舞台美术设计、表演方式以及幕后制作,不仅要遵循其戏剧本性的基本规律,还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法则,那就是大众的审美取向,商业的运作方式,因此它有着极强的通俗化、娱乐化、商业化趋势从剧作创意开始音乐剧就与商业性不可分离除此之外,音乐剧的明星制度、剧场选择、巡演制度和版税制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商业性,它是一种艺术商品反观中国传统戏曲,其发展历史上也有过商业化发展的尝试,最典型的就是宋朝时瓦舍勾栏的商业性演出,不仅收费入场,而且还有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台词,可惜入明后,明朝强化戏剧的教化作用,因此淡化商业性明末清初时李渔的戏曲活动探讨了戏曲在商业化环境下如何生存,对戏曲的商业化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的海外演出获得极高国际荣誉,将中国传统戏曲魅力带向全世界,这与他的两位得力经济人助手的商业性安排不无关系但此后,中国传统戏曲市场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商业化运作规律二、中西艺术美学差异(一)关于艺术的审美规律认识在艺术的审美规律认识上,西方强调模仿,因此,西方音乐剧所遵循的是写实主义审美原则,这种审美原则所讲究的就是表演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逼真”,模仿、典型说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规律。

因此,音乐剧的创作是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时代变化,音乐剧的题材、表现方式也就跟着变化所以,不同的音乐剧的音乐、舞蹈都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原创、编排,舞台美术的设计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准而且,音乐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是能够与时俱进的,永远不会落时,这也是它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从其诞生至今一直为人所关注、喜爱的原因而中国在艺术审美规律上强调的是怎样通过形象与宇宙之道相通,而不是相限,要通道,“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中国艺术理论以本体论为基础《易传》和《老子》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同样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这两部原著同时就构成了中国美学传统中“形神论”的来源,而“形神论”讲的是形与神的统一中强调神的主导作用艺术创作要表现什么样的“神”,就必须依赖“形”来传达;而对于“神”的表现,又不必完全拘泥于“形”的现实状态因此,这就与西方艺术的“模仿说”讲求对现实世界完全的忠实模仿,并以此创作出来的具有真实感的生活幻象不同卡西尔说:“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艺术观的形成,而且影响着具体艺术形式的形成,甚至决定着艺术流派与其倾向性”因此,中国传统戏曲所遵循的是一套写意主义的审美原则,这种审美原不讲究对现实生活细节的逼真再现,而只追求一种象征的表现,让人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写意之“意”,“不是单指抽象的精神……是指一种高于生活和神形兼备的形象”因此,无论在其音乐、表演、舞台布置、化妆上,中国传统戏曲都有一套固有的、历代艺术家提炼出来的程式化动作但这必须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使观众与这套程式化动作形成默契,了解它的象征意义而固守传统的一套程式化动作也必然导致中国戏曲艺术与时代的脱节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中国社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观众群越来越少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发展,中国传统戏曲的那套程式化模式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呢?于是很多人就提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转型问题,向西方音乐剧学习,但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二)关于审美主体感受西方艺术美学重感觉,感知,以造成人的视听冲击力为首要目的,体现在音乐剧中最显著的地方就是它的舞台美术设计西方音乐剧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制造华丽恢弘的写实环境,以形成视觉的冲击力,同时这种写实的环境可以带来生活幻觉的效果,使观众和演员都相信这一幻觉空间,与整个剧产生共鸣而中国艺术美学由于以存在论作为美学基础,所以感觉在中国艺术美学中是不如领悟重要的,看不如听重要,更重要的是靠悟,即“味”因此,中国传统戏曲通过写意的舞台处理充分发挥着戏剧的假定性功能,欲将人带入无限的诗意和幻想,就像雨果曾经说过:“戏剧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成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

中国戏曲通过长期的艺术时间,与观众形成了一种默契,演员与观众就是在这种默契下进入艺术欣赏境界三)关于艺术创作的功利性前面介绍了西方音乐剧特殊的制作机制,而中国传统戏曲在其发展史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机制,这就揭示了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上又一差异,即艺术创造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问题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可见,马克思就把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生产方式,所以可见,西方艺术美学思想中艺术创作是与其功利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从老庄的文章中就可见一斑,以审美的无功利性来获得超越,因此,至今中国戏剧界仍有一批“精英文化”阶层的人反对以功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参考文献:[1]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78.[3]彭修银.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