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复习资料1.康有为答:本体论 元气说康有为认为“元”是世界之本体, “元者,气也 ”气在中国哲学中,一般是作为物质来了解的,关于理气的先后问题,康有为否认“理在气先” ,认为既有气,然后有理同样,他也反对无极的存在,反对“无中生有”的观点从这里看,康有为继承了古代的一元论同时,他试图赋予“元气”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内容他接受了星云假说,用来解释“元气”的范畴,做成“星云—元气”说他对近代自然科学了解肤浅,对“元气”的解释带有不少传统哲学的思辨性,认为元气具有精神性,所以“元气”也是“知气” 、 “神气”等,它变幻莫测、无所不生在此基础上,他又把物质实体与精神现象等同起来,鼓吹“物即己,而己即物” ,认为人所固有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仁” , “仁心”可以生长,发展出万千世界,是一切的根源总之,他把一切都归结为“不忍人之心” ,从以“元”为本落脚到以“仁”为本康有为的《大同书》体现了世界大同观他将自己所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人权之类的自建了一个体系,勾画了一个社会蓝图,包括反对“独尊” ,重视生产发展,重视教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废除国家,实行仁道等思想这些思想有些是带有空想性质的。
他论述了人类一直受苦的原因,认为是有国家的区别以及其他的各种界限和分别,而其根源就是九界,因此脱离苦难的方法就是去界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没有家庭并消除人性的分别这里是带有佛学的意味的,同时也吸收了基督教的平等观念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实现妇女解放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大同书的前提,人道的原则就是去苦以求乐,实现大同世界的动力就是“不忍人之心” 其实这种思想是很难实现的进化论——强调“全变” 康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凝固不变,永恒如此的,新陈代谢是事物的不可抗拒的法则事物之所以变化发展,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对立面构成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与斗争促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由此,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制度也应当随之改变,只有坚持“全变”——变器,变政,变事,变法,中国才会富强历史观——三世进化,依据是《春秋公羊传》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历史时期循序渐进,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乃按照此程序逐步实现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处于据乱世,通过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始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再往前发展,才进入理想的“大同”社会——政治上主张民主共和,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采用机器和近代科学技术生产,生活上充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衣食住行极为方便美满,生老病死都由社会照料。
只有在大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去苦求乐”的本性他的学术方法乃是“格义” 格就是认识,义指义理格义就是以自身的修养文化为基础去认识另一种文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引进的西方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理念都是以中国原有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发展的,康有为就用《礼记》的观点来宣传大同思想所以认识西方要有中国文化的根底,否则是无法用中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2.梁启超答:梁启超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自给自足农业社会思想与西洋资本主义思想的冲突,他菲薄科学,拥护宗教,蔑视所谓物质文明,认为西方信奉“科学万能”使自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 “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 ”在国家方面,梁主张打破数千年的家族观念,树立国家观念和群众思想在进取冒险精神上,他主张去掉中国数千年“静的人生”改为“动的人生” ,打破宗法封建社会的保守,知足的传统观点在权利思想上,他主张打破数千年服从,奴隶的观念,提出建设新观念,解除千年封建思想束缚,除心中之奴隶的观点梁的思想, “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
”3.谭嗣同答:谭嗣同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 、“异同生克” 其哲学本体“以太”不生不灭,原质不增不减,但一切个体事物,无时不在生灭中,无时不在变易中宇宙间只有变易而无存亡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 ,而“仁”的内容是“通” , “通之象为平等” , “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在认识论上,谭主认为宇宙万物的相对性的“对待”只存在于主观上,我见故我在其政治思想体现为,他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 他以复孔教为志,其思想所归,仍是宗法封建社会思想的反映4.严复 进化论 (《天演论》 )严复的主要功绩在于他为中国翻译了《天演论》 、 《原富》等著作,把进化论、经验论的认识论等带入中国,这带给了中国人一种新的世界观,其《天演论》不同于原著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他有取舍、有改造,力求服务于中国的需要,因而,严复的《天演论》是“造”出来的,是融合了他所认为的赫胥黎和斯宾塞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的。
赫胥黎信奉达尔文主义,但他认为人类的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和生命过程,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 ,能够相亲相爱人类不同于动物,社会不同于自然,伦理学也不能等同于进化论而严复认为,人类所谓的“善相感通”的同情心、相爱互助、团结等都是“天演”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之所以形成社会,是出于安全利益,而不是说拥有与动物不同的同情心所以优胜劣汰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斯宾塞并非达尔文的信徒,但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倡导者,他提倡普遍的进化观但是他是英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所谓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其实是欺压剥削的强权逻辑所以,严复并未对他的基本主张着重介绍,认为那是“任天为治”的弱肉强食思想,主要是用他的普遍进化观强调“天演”是任何事物都不能避免的客观规律,完全适用于种族和社会,认为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严复的这些态度都是由中国的现实所决定的他批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仍然抱守残缺、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介绍普遍进化论,是要告诉国人,中国并不是特殊的,麻木不仁只能导致亡国灭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这种思想,中国人可以站起来,不甘做劣等民族坐待灭亡,从而形成强烈的生存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团结一致,挽救我们的国家。
所以说,严复强调自强、独立、自主、进步、与外物斗争,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创造《天演论》不仅为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提供了精神食粮,更使人们获得了观察、指导生活,行为和斗争的态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严复的《天演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主观更为看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却并未引起轰动,因为这在还是小农生产为社会基础的近代中国还是行不通的,但他的思想并非全无功用的他强调,西方民主的根本其实是“自由” ,民主是政治上的“自由” ,自由才是中国社会所缺乏的严复的“自由” 、谭嗣同的“平等” 、康有为的“博爱”完整的构成了反封建的启蒙强音4.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答:章太炎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出发,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一样,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进化是人类社会乃至天下万物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和动力,进化论所遵循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社会的进化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进化在社会的进化中, “优胜劣汰”是不二法则但是,社会的进化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性递进发展,而是多重双向的、充满迂回曲折的过程他突出强调了两点:根据俱分进化论提出的“善恶并进” 、 “苦乐并进”的观点;强调社会进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他的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道德方面是善与恶同时并进的,在生活方面是苦乐并进的这是在他研究了达尔文、斯宾塞、黑格尔等人的进化观后形成的结论 “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 ”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为“争巢穴水草”而展开战争,这不是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而是恶导致的结果另外,人类社会的进化论虽然有着相同的规律,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的差异性是不可忽视的他批评那些以社会进化程度的高下来判定民族斗争成败的观点,其实它意在宣传救亡图存,认为虽然中华民族暂时落后,但在与外来民族抗争的时候并不是注定失败的人类的社会运动并不像自然界那样是逐步的趋于美好的,章认为能促使社会进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精神, “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是章的基本思想,他倡导的佛学的道德精神和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为此5.胡适·实用主义答:胡适治中国哲学史,采用了“经学” (实学)与“哲学” (玄学)二分的方法,他认为“经学与哲学,合则两伤,分之则两受其益” ,从而扬经学抑哲学,崇实学反玄学,鲜明地表露了他以实用主义方法诠释中国哲学史的意向及其深含内藏的儒学情结。
显然,胡适试图用这种“实学”与“玄学”二分的解构法,对清代实学大师们的思想传统进行一番能与杜威主义相融通的改铸胡适通过对传统哲学“二分”的解构,坚定地认为“玄学”是释道的传统, “实学”是孔孟儒家的传统,这是他得以在中国的实用主义(实学思潮)与西方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之间相互诠释而使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到一种中国化改铸的方法论前提然而,杜威的实用主义与胡适的实证精神毕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二者的致思趋向不尽相同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旨在克服主、客二元论,这样,便在认识论根源上决定了杜威实用主义是一种“知行合一”论而胡适的实用主义很少有认识论价值,它纯粹是一种方法论第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论和世界观,但是胡适只选用了他的“实用价值论”和方法论,而摒弃了杜威的其它思想第三,杜威的思想来自于西方哲学传统,其本人的思想发展也有一个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者的过程,尤其是黑格尔主义对他的自然经验主义产生了明显影响而胡适的思想却来自于中国的儒家传统,尤其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对他产生了持久性影响实用主义——胡适有时也把它译成“实验主义”和“实效主义” 胡适在讲到“经世致用”——目的和价值时,胡适大多使用“实用主义”这个词;在讲到“穷理格物”——行为和方法时,胡适大多使用“实验主义”这个词。
很清楚, “实用”突出了胡适实用主义的目的论和价值论,而“实验”则突出了胡适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实验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在胡适那里用十个字一言以蔽之——“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崇拜和师从杜威,实际上是把杜威引为思想上的同调他将中国哲学中的“实学”和“玄学”二分,然后用“实学精神”和“朴学方法”来释读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实验主义” 在这个释读过程中,我们清晰地发现他“反玄学”的一贯立场;他只取杜威的“方法论”而不理会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质上是只取杜威的治学态度而不理会杜威的人本主义哲学另外,他对实用主义的真正兴趣在于与中国文化相通的部分,而淡薄与中国文化相隔膜的部分,结果,胡适对杜威的掌握,除了他自己化约出的那个“十字真经”之外,实再知之不多不过,胡适用西方的逻辑概念整理戴震的考据方法,在中国哲学史上确是一个贡献当然,胡适确实敏锐地把握住了杜威实用主义的精髓,并试图用它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这个不爱谈“玄学”和“主义”的胡适,就只能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来“整理国故”了6.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答: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观,他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其范围是极广泛的。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哲学作为中心和基础这个哲学就是这个民族的人生态度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一切生活方式,都是从这个中心发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梁漱溟认为,人生的本质就像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