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 67期 (总第 2267期 )新中国成立 60年我国税制的 沿革与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蔡秀玲??一、 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历程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总体上来看, 60年来我国税制的改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这是我国为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进行的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建立、 调整与修正、 简并的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到1993年, 这是我国为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 两步利改税?及原有税制的不断调整阶段第三个时期是 1994年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改革税制的阶段一 ) 中 国税收制 度的建立 与改革 阶段( 1949~ 1978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我国税制建立与改革过程, 它是和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 我国税收制度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 1950年, 统一了全国的税政,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税政。
第二次是 1958年税制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 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形势第三次是 1973年税制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简并税制1 ?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 建立新税制新中国建立前, 全国各地的税制极不统一为了恢复国民经济, 提供保证国家机器运转所必需的财力, 就必须加强税收工作当时, 加强税收工作最迫切的一项任务, 就是要统一全国税政, 建立新税制 1950年 1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 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按照 ?全国税收实施要则?的规定, 除农业税外, 全国征收 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 即货物税、 工商业税、 盐税、 关税、 薪给报酬所得税、 存款利息所得税、 印花税、 遗产税、交易税、 屠宰税、 地产税、 房产税、 特种消费行为税、 车船使用牌照税不久, 又公布了?契税暂行条例?, 开征了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 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 税种、 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并于 1950年 9月, 实施了?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统一实行以后, 全国税政得以统一, 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 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转额征税的货物税和工商业税中的营业税、 按所得额征税的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 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当时建立的税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多税种, 多次征?这种? 多税种、 多次征?的复税制体系, 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45??2009年第 67期 (总第 2267期 )济情况1953年起, 我国进入? 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税收制度, 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开始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使税收制度适应新形势, 依据? 保证税收, 简化税制?的精神, 国家对原来的工商税收制度作了若干修正这次修正税制的主要内容是试行商品流通税, 实行从生产到零售一次课征制此外, 还修订了货物税和工商业税,取消了特种消费行为税, 设立文化娱乐税, 调整交易税等2? 1958年税制简化1956年, 我国基本实现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 1958年, 我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简化工商税制, 试行工商统一税, 将原来的商品流通税、 货物税、 营业税和印花税合并为一个税种 1958年的这次税制改革,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实行的多税种、 多次征的税收制度, 使税制结构开始出现了以流转税为主体的格局。
3? 1973年简并税制 1958年以后, ? 左?的思潮开始干扰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在税收方面, ? 非税论?开始流行到了 ? 文革?期间, ? 左?的思潮进一步发展, 认为税收的作用除了积累资金外, 调节经济的作用已不重要, 认为税制越简化越好, 因此, 1973年对已经简化了的税制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 其核心仍然是简化工商税制简化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试行工商税, 合并税种; 简化税目、 税率; 改革征收制度经过 1973年的税制改革后, 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只有 13种税它们是: 工商税、 工商统一税、 工商所得税、 盐税、 关税、 农业税、 牧业税、 屠宰税、 城市房地产税、 车船使用牌照税、 牲畜交易税、 集市交易税和契税总的来说, 从 1958年的税制改革到 1978年的 20年间, 由于受? 左?的指导思想影响, 中国税制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税收制度改革走的都是一条片面简化的道路二 )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 1978~ 1993年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启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这一阶段税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是: 计划经济的母体依然存在, 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 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的经济措施, 发展经济。
随着国家政治、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市场经济税收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以分为 2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期两个阶段1 ? 1978~ 1982年的税制改革这一时期是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探索与起步时期, 从思想上、 理论上、 组织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的工作, 为税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为了适应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对外经济往来迅速发展的新形势, 当时的税制改革以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 积极开展涉外税收的研究和立法的准备工作从 1980年 9月到1981年 12月, 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 对中外合资企业、 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 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462009年第 67期 (总第 2267期 )外税收制度, 适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 技术和人才, 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
在建立涉外税制的同时, 财税部门就改革工商税制和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调研, 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于 1981年 8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改革工商税制的设想?, 并获得批准 1982年 11月, 国务院向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了包括? 利改税?在内的今后三年税制改革的任务, 获得大会批准在此期间, 国务院还批准开征烧油特别税, 发布了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1978~ 1982年, 中国的税收收入及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 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1982年全国税收收入为 700?02亿元, 比 1978年的 519?28亿元增长了 34?8 %; 税收收入占财政的比重由1978年的 45?86 %上升为 1982年的 57 ?74 % , 上升了 11?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78年的 14?3 % 下降为 1982年的13?2 %, 下降了 1 ?1个百分点2? 1983~ 1991年的税制改革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重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在所有制理论上, 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观点, 并客观肯定了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存在的必要性这些理论上的突破分别被写进了党的重要文献中, 从而为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法律、 政策依据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税制改革探索全面展开的时期, 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两步? 利改税?方面第一步? 利改税?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营企业所得税制度于 1983年开始推行, 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三十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二步? 利改税?于 1984年进行, 基本内容是全面改革工商税制把工商税按征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 划分为在工业环节征收的产品税、 增值税、 盐税和在商业环节征收的营业税根据产品和行业的不同, 对产品税和增值税设置税目和税率, 发挥税收配合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和经济杠杆作用此后, 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 私营企业所得税、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奖金税、 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特别消费税、 车船使用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 筵席税等税收法规。
1991年, 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至此, 我国初步建成了一套由 4类税收、 37个税种组成, 内外有别、 以流转税为主体、 其他税收相配合的新税制体系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 1994年后 )1992年 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税制改革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 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又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 ( 1994~ 2000年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税制改革 ( 2001年至今 )两个阶段1 ?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初期的 税制改革( 1994~ 2000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47?马骁、 冯俏彬、 刘蓉主编: ?中国经济改革 30年 (财税卷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 91页2009年第 67期 (总第 2267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 给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给税收制度改革带来新的任务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 要按照统一税法、 公平税负、 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 在多年酝酿和准备的基础上, 我国于 1994年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 内容最深刻的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了以税种划分为基础的? 分税制?税收管理体制1994年分税制在税制方面的改革内容主要是: 第一, 全面改革流转税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全面推行增值税, 形成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 消费税、 营业税并行, 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第二, 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将过去对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 统一个人所得税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 对特别目的税和地方税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开征了土地增值税, 取消了奖金税、 集市交易税等若干税种, 并将屠宰税、 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1994年税制改革后, 我国新的税制由 4类税收、 25个税种组成流转税成为现行税制的主体, 增值税、 消费税和关税收入约占每年全国税收总额的 70 %, 各种所得税收入约占 15 %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体制基本框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税制改革( 2001年至今 ) 1994年税收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的基本框架,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