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摘要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一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理 论,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 向译语系统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地位决定翻译文本的选择和 翻译策略的选取一方面,翻译文本的选择取决于它与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主流 文化是否相符合换句话说,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情况在某 种程度上制约着哪些文本会得到或首先得到译介另一方面,翻译策略的选取受 制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 置时,译者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译者 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有关理论,对《老人与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内地 最早的海观译本和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 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翻译策略1、《老人与海》及译本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一 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一部 作品,是他的经典之作此中篇于1952年出版以后,立刻轰动世界文坛同年, 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Pulitzer)文学奖,1954后又获诺贝尔文学 奖《老人与海》是一篇浓缩了的长篇小说,海明威自己曾说:《老人与海》本来 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怎样谋生、怎 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李田华、卢敏、彭灿2007:306)但是海 明威以大家的手笔把一切都凝练到了一个老人、一个男孩和一条鱼身上主要讲 述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再效果 独自出海, 终于钓到了上条大鱼,鱼钩上后一直拖着小船往大海里游,尽管老人没有食物, 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却依然坚持不放弃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较量之后, 老有运用智慧终于把鱼拉到船边,杀死了它后捆在船边在归途中,老人的大鱼 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竭力对付鲨鱼,最终筋疲力尽,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 尾和一条脊骨以前一起捕鱼的男孩来看望老人,男孩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并 且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捕鱼“本领”。
《老人与海》一出版 即获巨大成功《生活》杂志两天内闵销售518650册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 纳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曾说:“这是他最精彩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 们当中(我指的是他和我的同时代人)任何一个人所能写出的最精彩的中、短篇 作品《老人与海》是一个非简洁的故事,但却几乎具有海明威的全部特色其 中最显著、最惊人的一个特色是:充满感召力的简洁文风赋予文学多层含义它 可被看做一个真实而充满激情的故事,也可被看做是一首凝重而震撼人心的诗, 但它更像是一个寓言这本书很受中国读者的欢迎,目前为止,已有不少译本内地最早的译本是 1956年12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海观的译本,译林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黄源 深的双语全译本,2004年上海文译出版社出版的吴劳的译本,最新2010年外文 出版社出版的张译的译本,《老人与海》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译者的青睐呢?现代 翻译研究表明,翻译文学能够给本土文化输入某种活力,从而达到改进主体文 化的目的本论文将尝试在多元系统论的观照下,对《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 来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采用定 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 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2、多元系统论与翻译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是由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该理论以俄 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界限,对翻译研究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 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应被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 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研究(张南峰2001: 61-69)这些社会符 号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因此是多元系统, 也就是由若十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各有不 同的行为,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 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 系起来研究(罗选民2009: 449)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 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系统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争夺中心位置 的斗争:“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着眼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 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
谢天振2009: 221-223)佐哈尔着重讨论了翻译作 为“多元系统”的一个系统在文学系统里所占的位置他认为,传统的翻译研究 只是把翻译文学视作个别的翻译作品,而从没把它看作一个文学系统翻译向来 被看作在文学系统中只占有次要的、附属的地位而从“多元系统”理论理解, 翻译既可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主要位置,也可以占次要位置翻译文学处于次要 位置即原有文学系统的边缘时,常常套用原有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译者更着 重表现译文的“可接受性”;占主要位置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 国的传统规范,译者更重视译文的“充分性”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社会条 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期”或处于建立过程中时;第二,当一种文学 处于“外围”状态或处于“弱小”状态时;第三,当一种文学正在经历着“危机” 或转折点时(Even—Zohar 1990:47)在这几种情形下,原来的文学不单要借助 翻译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而且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翻译文学便成 为文学系统的中心,即“地位最高的经典化形式库”同时佐哈认为,翻译文学的 地位的变化会带来翻译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政策的变化当翻译取得中心地位 的时候,翻译行为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译者在这种情形下很乐意打破本国的传统。
在这一条件下,翻译接近原文,成为充分翻译的可能性就比在其他情况下更大, 也就更有可牟出现我们所说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与此相反,当翻 译文学占据边缘地位的时候,译者多倾向于模仿文学系统中业已存在的模式,也 就更有可能出现我们所说的“归化” (domestication)翻译,在多元系统理论的 视角下,“归化”和“异化”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 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谢天振2009: 219)翻译文学按照埃文-佐哈的理论,是 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在整个大的多元系统内所占据的地位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 会加以变化而翻译文学在在多元系统里的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各种翻译规范的形 成,并最终带来不同风貌的译本3、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人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提出来 的:“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 者;另一种则是尽量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Venuti 1995:19- 20)简而言之,即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此后美 国学者韦努蒂(Venuti1995:20)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并 提出了归化的方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的方法(foreignization)这一术语。
翻译界的归化和异化之争由来已久韦努蒂本人是提倡异化的他认为译文应该 忠实地反映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通过保持差异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目 的语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作用因此,他主张“抵抗式”(resistance)的翻译策 略与之相反,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是归化论者他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 能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应该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译文应尽量向读者熟悉的目的 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国内对归化异化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归化为主,有的主 张异化为主,有的主张折中,也有的主张二者的辩证统一归化和异化绝非两种 对立的翻译方法,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应当灵活地结合二者,在翻译涉及到鲜明的 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时,应适当采用异化手法以保持原作的异域特色,而在翻译 的语言层面上,为了避免晦涩难懂,应该适时采用归化手法例1The soldiers were armed to the teeth.A:战士们武装至U牙齿Foreignization or literal translation)B:战士们全副武装Domestic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原句没有关于文化的成分,A句保持原句的发音和句子 顺序,但感觉怪怪的,B句倾向中国语言,对吵国读者来说是很熟悉的。
例2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A:说魔鬼,魔鬼到Foreignization)B:说曹操,曹操到Domestication)明显的,原句带有文化内涵的A句采用异化,使中国读者接近国外文化并感觉 到新的不同的东西;B句采用归化,方便不明白〃devil〃的中国读者,而译为“曹 操”对是很熟悉的4、多元系统论与《老人与海》的翻译多元系统论给翻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 的、系统性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 究学派这个理论使我们知道,把单一译本跟原文作对比性分析是没有多大意义 的,并且这样得出的结论建设性也不大,应该通过某一时期内不同译文的比较, 分析译入语文化是如何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决定的,从而来检视译者在操 作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奔走于不同的系统之间,如何扮演着文化协调者的角色 的下面将在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宗教色彩及句式的处 理三方面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4.1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例 1: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 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 I am sorry that I killed the fish though, he thought. Now the bad time is coming and I do not even have the harpoon. The dentuso is cruel and able and strong and intelligent. But I was more intelligent than he was. Perhaps not, he thought. Perhaps I was only better armed. (海明威2008: 90)海译:“可是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
人尽可以被毁灭,可是不会肯吃 败仗的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 来到了,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 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海观2005: 81) 黄译:“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现在困难的时刻就要来临,而我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