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陶瓷起源历史简述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0.82KB
约17页
文档ID:307865453
陶瓷起源历史简述_第1页
1/17

陶瓷起源历史简述 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但凡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斧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

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陶瓷的制瓷原料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某省***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根底粘土是陶瓷生产的根底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

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上高、***、***、***,**的***,**的宜良,会泽、榕峰、***、嵩明以及**、**、**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青瓷已到达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陶瓷的烧成工艺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

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防止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良,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复原焰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复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应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复原焰——又称“复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应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复原焰烧成 陶瓷的成型工艺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龙山文化,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某省博物馆与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结友好合作 某省博物馆20日发布消息称,当日,某省博物馆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在**签订建立了国际友好馆协议两馆的友好缔结不仅会进一步促进双方在馆际文化、馆藏文物保护、双方人员互动等方面的交流,更会让**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与世界交流。

今年3月,某省博物馆联合国内六家博物馆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共同举办了《清瓷雅韵——日本江户伊万里名瓷展》,在**首展期间,社会反响良好某省博物馆馆长俄军20日表示,在此展览合作的根底上,两馆共同建立国际友好馆,将使**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共同推动两省、市及两国文化事业发展 俄军介绍,中日文化交流涉及面广,无论是从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美术、音乐、书法、民俗等领域,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俄军表示,某省博物馆以馆藏彩陶独具特色,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同样也以保护和展示中、日、韩陶瓷为主,相似的收藏和同样致力于恢复与发展陶瓷艺术魅力的目标,使得两馆能够顺利建立起友好关系,把陶瓷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俄军说,此次缔结标志着两馆的友好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合作前景更为广阔,合作领域更为广泛,合作的平台也更加广阔同时,也彰显了中日陶瓷艺术相互交融、锐意进取的精神,充分展示出***艺术的灿烂与繁荣 艺术市场的潜在投资热点:民国陶瓷 王步 青花渔翁瓷板 20**年春拍,跟往年一样,中国嘉德率先亮相,其中5月15日举行了“近现代陶瓷”专场和“八友遗珠——二義草堂民国瓷画”专场。

上午开始的“近现代陶瓷”专场的19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