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超声检查1解剖 胆囊 位于胆囊窝内,长7~9cm,宽3~4cm,分底、体、颈胆管 胆管以肝门为界,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外胆管肝内胆管 左肝管、右肝管肝外 胆管 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胆总管内径0.6~0.8cm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 胆囊颈胆囊体胆囊底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肠壁内段胆总管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 胆囊颈胆囊体胆囊底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肠壁内段胆总管探测体位⒈ 仰卧位: 为胆道常规的检查体位⒉ 右前斜位 是胆道检查的重要体位在该体位 可作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斜纵切探测,以显示 肝外胆管的长轴⒊ 坐位或站位 用于肝脏、胆囊位置偏高的患者 ,同时可观察胆道结石的移动情况⒋ 胸膝位 患者腹壁抬高离开床面,仍自腹部探 查此体位主要是为了观察胆道结石的移动情 况探测途径(1)剑突下横切探测:可显示肝门静脉左支的“工”字 结构以及与其伴行的肝左管12 34 5(2)右肋缘下斜切探测:可显示胆囊,门静脉左、右 支以及与其伴行的肝左管和肝右管。
(3)右肋间斜切探测:可显示胆囊,肝门静脉 的右支以及与其伴行的肝右管4)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纵切探测:可显 示胆囊的长轴正常胆囊声像图 胆囊纵切呈梨形,横切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径<90mm,宽径 <40mm 囊壁 呈线状强回声,光滑,厚度<3mm囊腔 呈无回声,透声好肝外胆管 上段、下段胆道疾病超声表现12胆囊结石典型表现胆囊腔内可见强回声团,数目为一个或多个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改变体位后,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伴随表现可有胆囊增大或缩小,囊壁增厚、粗糙等胆囊炎的表现充满型胆囊结石 WES征泥沙样结石胆囊颈部结石伴嵌顿鉴别诊断1、胆囊内非结石性强回声病变2、胆囊内回声伪像 3、与胆囊周围充气的肠管鉴别急性胆囊炎胆囊增大 囊壁弥漫性增厚,可呈“双边影”囊腔内透声差,细小或粗大的点状回声,无声影 多伴有胆囊结石,往往嵌顿于颈部 超声莫菲氏征阳性穿孔后表现为胆囊缩小, 轮廓模糊不清,穿孔处 周围组织回声杂乱,可 出现无回声区⒈ 初期胆囊可增大或无明显改变 ,病变较长者胆囊萎缩⒉ 胆囊壁增厚、粗糙,壁厚大于 3mm⒊ 常合并结石者⒋ 脂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功能减 退或消失慢性胆囊炎胆囊壁息肉样病变⒈ 胆囊大小、形态一般正常,无明显改变。
⒉ 胆囊壁可见高回声小结节向腔内突起,大小多在1cm以内,常带蒂或呈窄基底状,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⒊ 胆囊壁高回声结节如短期增大迅速,形态变得不规整,则有恶变的可能胆囊癌⒈ 肝内大小、形态 不同的强回声团, 后方常伴声影⒉ 强回声团沿着肝 内胆管走向分布⒊ 阻塞以上的胆管 管腔常扩张,与伴 行的门静脉形成“ 平行管征” 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常见,约占胆系结石的85﹪ ﹪ ~86﹪ ﹪ , 可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结石,也可为肝外胆管原 发的结石, 可造成肝外胆管梗阻,多有慢性胆道感染症状 在静止期或慢性阶段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引起阻塞性黄疸及化脓性胆管炎时可出现腹胀、畏 寒、高热、黄疸,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甚至死亡 肝外胆管结石⒈ 肝外胆管扩张,内径大于 8mm⒉ 扩张的管腔内可见形态稳 定的强回声团,与局部管 壁分界清楚,后方可伴有 声影⒊采用胸膝位或脂餐后检查 ,强回声影发生位置变动 ,或直接观察到强回声影 的移动,为最可靠的诊断 依据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由于胆管壁先天性薄弱,肝内胆管或胆总管明显扩张, 可呈球形或梭形,可呈局限性扩张,也可呈弥漫性扩 张,可为单发性也可为多发性。
扩张管腔与上、下正 常胆管相连肝外胆管癌• 可发生于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以左、右肝管 汇合处、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以及肝胰壶腹部 多见 • 胆管癌可分为浸润型和乳头状或结节型两种 • 浸润型可向管壁浸润生长,使管壁增厚变硬、管 腔狭窄或阻塞;乳头状型则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向 管腔内生长,也可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超声表现 ⒈ 浸润型 病变管壁不规则 增厚,管腔狭窄呈鼠尾 状,或出现截断现象 可向周围组织浸润而使 局部结构模糊不清 ⒉ 乳头状或结节型 病变管 腔内可见高回声或中等 回声实质性块状影突入,边缘不规则 ,无声影,不可移动, 与管壁分界不清 ⒊ 阻塞以上的管腔明显扩 张 ⒋ 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 出现转移性病灶阻塞性黄疸(一)超声表现 ⒈ 肝内胆管扩张肝内出现与门静脉伴行的管道结构,内径大 于3mm如为轻度或中度扩张则表现为扩张的肝内胆管与门 静脉形成 “平行管征”;如为重度扩张则表现为极度扩张的胆 管呈枯树枝状或放射状向肝门部汇集,而门静脉常常受压, 显示不清 ⒉ 肝外胆管扩张 肝外胆管内径在7~10mm为轻度扩张,大于 10mm为显著扩张,扩张的肝外胆管与其伴行的门静脉可形成 “双管猎枪征”。
⒊ 胆囊增大梗阻部位的判断1、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不扩张,梗阻部位在肝内胆管2、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扩张,胆囊不增大,梗阻部位在肝 总管 3、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梗阻部位在胆总 管 4、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管扩张,胰腺实质回声正 常,梗阻部位在壶腹部 5、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管扩张,胰头部见实性肿 块,提示由胰头肿物造成的梗阻梗阻性黄疸梗阻原因的诊断 胆管结石、胆管癌及胰头肿瘤、炎症 胰 腺正常超声表现大小:头厚<30mm,体厚 <20mm,尾厚<20mm外形:腊肠状,蝌蚪状或哑铃 状结构:实质内可见胰管回声, 胰管内径<2mm实质回声:细小、密集、分布 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急 性 胰 腺 炎• 胰腺增大(局限性或弥漫性),轮廓不清• 实质回声降低或正常• 可有胰周或腹腔积液胰 腺 癌直接征像胰腺增大(局限性或弥漫性),形状失常胰腺实质内异常回声,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以低回 声为主,不均质,后方回声衰减周边及内部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间接征像周围脏器受压、侵润及转移等表现脾脏超声检查51脾的解剖形态似蚕豆样分为膈面和脏面,脏面中央凹陷处为脾门,有脾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脾前方与胃底及胃体相邻, 其后方与左肾及左肾上腺相贴, 其下方与结肠脾曲相接, 脾门与胰尾相邻脾动脉起自腹腔动脉,沿 胰腺上缘走行至脾门附 近处分成数支进入脾脾静脉伴行于脾动脉下后 方,紧贴胰腺的后方走 行,由脾门处的3~6个较大的静脉分支汇合而 成探测体位脾正常声像图表现略呈半月形 膈面整齐而光滑,部分 被肺气遮挡 脏面略凹陷,脾门有脾 血管脾门处脾静脉内 径<8mm脾实质回声呈分布均匀 的点状中低回声,强 度一般稍低于肝实质 回声脾超声测量 通过左侧肋间扫查显示脾最大长轴断面图像,清晰显示脾门及 脾静脉 脾厚:脾门到脾膈面的间距,正常<4cm 脾长:脾上极最高点到下极最低点的间距,正常<12cm脾弥漫性肿大常见病因:1、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门静脉高压,血栓和脾静脉阻塞综合症3、疟疾4、血液病5、代谢性疾病 6、结缔组织病及脾的占位性病变等1、脾厚超过4cm或3.7cm 2、脾长径超过12cm副脾脾囊肿多囊脾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外伤• 脾包膜下血肿 – 包膜下扁长形无回声区 – 无腹腔积液 – 易发生迟发性脾破裂• 中央型脾破裂 – 包膜完整 – 脾内杂乱回声区• 真性脾破裂 – 脾包膜不完整,形态失常 – 脾实质杂乱回声区 – 脾周围血肿 – 腹腔积液中央型脾破裂真性脾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