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中文系 温 斌 2013 届 毕业论文《说文解字》女字及女字词族文化解读摘要:中国汉字与汉文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形音义兼具的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首先探讨了《说文解字》女字及女字词族五四以来的研究状况,然后根据汉字这种特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女字原始形义文化解读,并从女部字蕴含的褒贬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的角度进行分别探讨,还原女字及女字词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挖掘和还原古代女德与母仪的文化关键词:女部汉字 ;说文解字; 文化解读引言中国的汉字是形音义兼具,既表音又表意的符号系统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根据文字的字形,创立 540 个部首,一共收字 9353 字,重文 1163 个,其中《说文·女部》一共 238 个字,加上七个新附字,一共 245 个本文首先探讨了《说文解字》女字及女字词族五四以来的研究状况,然后根据汉字这种特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女字原始形义文化解读,并从女部字蕴含的褒贬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的角度进行分别探讨,还原女字及女字词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挖掘和还原古代女德与母仪的文化。
文献综述学术界对《说文解字·女部》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的学者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研究,认为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经过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如谭雪纯《“女”旁字和中国女性文化地位的沉落》 、朱保安《字所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等,还有通过对女部字的一些贬义字分析,这也间接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的低下,如韩永利在《女部字与华夏女性历史沧桑》等有的从古代家庭伦理观念研究出发,认为女性在家庭中深受家庭伦理的制约,受到无情的压榨和残酷压迫,如郝志伦在《女部汉字与华夏女性观的文化思考》 、陈枫《部首“女”的文化义蕴》等有的从古代婚姻习俗和婚姻制度研究,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制度的进化历程,如张素凤《汉字男女婚姻》 、赵小刚《所反映的上古婚制》等有的从女部容貌审美角度出发,揭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如王琪的《与传统文化》 、缑新华《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等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从女部字的研究进而探讨文化语言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吴世雄《由汉语的女部字研究看中国文化语言学存在的问题》 、王立军《汉字构形分析的科学原则与汉字文化研究》等我国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一定的变化,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国外很少有学者对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关于《说文解字·女部》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寥寥无几。
一、《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综述(一)五四时期到二十世纪中期女部字研究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们基本遵循着“欲新民,必新妇” 、 “男女平权” 、“救亡图存”的基本理论来思考妇女问题这样,在整个妇女解放运动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对女性进行贬低启蒙,认为妇女是“不生利”者,是“国累” ,一是对女性过分抬高,把富国强民、救亡图存的伟大任务寄托在女性身上而这两种倾向都给学者们带来了偏激的学术研究方向,如夏丏尊在《汉字所表现的女性的地位》一文中, “觉得‘女部’所列的字很足说明中国女性的屈辱” ,呼吁女性不要再忍受屈辱五四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大部分学者基本用西方理论来衡量古代的“男尊女卑” 、 “三从四德” 、 “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进而批判古代文化,并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女部字到二十世纪中期,即五十到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汉字的文化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是凤毛麟角,如郭沫若先生的《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等文章,是从古文字构形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 《中国语文》1952 年 7 月刊载曹万林给全国妇联的一封信,认为从女的“坏字眼儿”侮辱妇女,主张“彻底消灭今后文字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建议废除“媿(愧) ”、 “嬾(懒) ”、 “嬲”三字,改造“奸” 、 “妬(妒) ”、 “嫉”、 “媮(偷) ”、 “娼” 、 “媸” 、 “娸” 、 “奸(奸) ”、 “奴” 、 “娱” 、 “媚” 、 “妨” 、“妄” 、 “嫌” 、 “姿” 、 “婪”等十六字。
之后的汉字简化运动中,尊重了这一说法,将“媿” 、 “嬾” 、 “妬” 、 “ 媮” 、 “奸” 五个字作为异体字废除但由于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文字本身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不宜过多改动,所以“妬” 、“奸”二字的规范简化字“妒” 、 “奸”仍然是从“女” ,其余十四字并没有如作者所希望那样加以废除或改造二)世纪之交女部研究解析1、西方中心论及女权主义影响下的女部字研究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西方文化的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并以之评判非西方文化许多学者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从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的角度研究“女部”字赵海亮的文章中在此方面最为突出,他在《“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中,通过一些例字分析说明:母系社会初期,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女性受到尊重;进入父系社会后,社会价值观转为男尊女卑,女性人格受到歧视同样,陈雪梅的《“女”部字语义场文化意蕴浅》指出了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后又通过对“始”字的分析,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更有学者指出,《说文解字》中女部含贬义的字多达六十多个,从这些女部字的一些贬义上分析,看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间接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的低下。
如韩永利在《女部字与华夏女性历史沧桑》一文指出,“这种种恶性全加在女性身上,使受欺凌的女性反而成了万恶之源”,“这是对女性身心极尽污蔑诽谤,对女性的鄙视压迫”这是由于学者们无形中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丢失了在中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语境下,造“女部”汉字的原始初衷,未回归到中国传统的解释系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释“女部”汉字2、在传统文化中认识女字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论语·阳货》: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被普遍误解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钱穆《论语新解》则认为: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 “女子”与“小人”并提,是指小人一样的女子,亦即“近之不逊远则怨”之女子, “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自《舌华录》始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1后世诽谤不断,认为这是男尊女卑1 曹臣.名语第二·男女之德 舌华录[M]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36-45.的映证实际上,此说“无才”是“不用才”的意思因女子不恃才,便不傲物,有才但不骄傲 ,对任何事物都平静自然,坚持高雅节操,是女子的美好品德。
因此不能理解为女子没有才华才是好此外,人们对孔子提出的“男尊女卑”的理解不正确 《易经•系辞》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里的“天尊”是说天空高远,公正无私,而不是指天尊贵, “地卑”是说大地踏实亲切,不分净污贵贱,易经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卑”是使人感到亲切的意思,而不是“卑贱、低下”之意由此可知, “男尊女卑”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与贬低,对男性地位的抬高 所以,笔者认为,离开传统说传统,而用西方理论来看待中国文化,这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不理智的行为二、《说文解字·女部》女字及其词族文化解读《说文解字·女部》在《说文解字》中共 238 个字,加上七个新附字,共245 个字,可算是一个大家族了现对其做分类解读一) “女”字原始形义文化解读1、还原女字字形的原始真貌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中“女”字字形的文化解读,还原“女”字字形的原始形貌 《说文解字·女部》:“女,妇人也,象形,王育(为许慎作书所博采的通人之一)说 ‘凡女之属皆从女 ’尼吕切 ”《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青徐州曰:忤也。
始生时人意不喜忤忤然也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像揜(掩)敛自守之状” 徐灏《段注笺》:“(女)像交手敛(收拢)衽(ren,衣袖)之状,以别于男子也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女,像两手相交,席地而坐之妇女侧面形 ”在甲骨文里,女字形像交手在胸前而端坐的人形,这正是温柔贤惠、端庄优雅的女子形象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女)像跽而两手有所操作之形女工之事,多在室内也 ”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其生活空间主要是家室中,而交手端坐是女子在其室内的惯常姿态,所以以此姿态的人形表示女子孔广居《说文疑疑》:“侧立俯首敛手屈膝,柔顺事人之貌” 是说“女”象屈膝交手之形,也即下跪的形状,表现女子温柔恭顺的形象但是后人却以此跪姿为卑贱,被人们所轻视这种看法无疑是以今律古,大错特错了后代人不知古时,不论男女,皆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铺席,两膝着地,臀部落在双脚脚跟上这是坐息之状,根本没有轻视女性之嫌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高士传》说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 箕股又叫箕踞,屁股着地,两腿前伸叉开,形状极像簸箕,故称今人经常采用这种坐姿但是在古代,这却是轻慢非礼的姿势, 《弟子规》:“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
而《礼记·曲礼上》:“若夫坐于尸,立如齐 ”即我国古礼是:坐着要像代为受祭人那样端正,站着要像祭祀那样恭敬如果说要把轻视女性的帽子安在“女”字上,那么男性的席地而坐,不也是轻视的表象吗?只因“男”之构字《说文》:“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因主外,尤其是以耕田为主要谋生手段,所以造字从田从力才没有因跪坐之姿视为男性卑贱因女主内,居家扫地,女红,下厨,教子等等相对于男性,不出闺门,居家为多,所以以跪坐之形造字;女性崇尚美,阴柔优雅,这种曲线象形正好表现了女性的美感特征2、女德与母仪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享国最为悠久,达八百年之久周朝之所以能长盛的原因,与周朝的三母教导与培养子女是分不开的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徳,思不逾阈 ”王季母太姜,文王母太任以及武王母太姒:三母都是厚德载物的圣人,她们教导出来的王季、文王、武王、周公,都是事迹流传千年的圣贤周朝以礼治、仁德治天下,积累的德行深厚,这也得力于三位贤德母亲的教导所以后世称妻子为“太太” ,根源就在此地,正是希望妻子都能够学习太姜、太任、太姒,把儿女培养成为圣人贤人印祖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
”三太的行持,正是后世女子最好的典范 《南史·儒林传·司马筠》:“云:‘择於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姆 ’此言择诸母,是择人而为此三母,非谓择取兄弟之母也 ”择德行修养姣好的女性而为其母,这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女性教育孩子的极其重要由此看来,古人是尊重女性的,而非歧视女性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技巧过人也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时然后言,不厌于人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矣此四者,女人之大节,而不可乏无者也 ”2周代三母正是拥有此四德,才教育好王季、文王、武王、周公,使他们德行传承久远二)表女性之美的字1、对女性之美的理解偏颇“好” 《说文》:“美也,从女、子徐锴曰:子者,男子之美称,会意 从字形结构看,自甲骨文至楷书,也是一脉相承的并无两样,都是由“女”与“子”两部分组成唯一有变化的,也只是古文字中的“好”结构较灵活,“女”与“子”的位置可以左右互易而已。
段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凡物之好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