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沿村村志搜集整理稿礼泉县沿村村志搜集整理稿沿村:yan cun 区号:029 邮政编码:713201 时间:2015-1-15 沿村位于礼泉县城东约 10 公里,距西张堡镇政府驻地 4.5 公 里,处西张堡镇所辖村西北角,西部与城关镇段家岩村,小范村 相邻,南部与西张堡镇三姓村、西刘村接壤,东邻西张堡镇南土 村、西土村,北部与赵镇堡李村、小昭村,隔泔河相望村址座 落于泔河南岸边,唐昭陵旅游专线穿村东而过沿村辖 7 个村民 小组,5 个自然村,500 余户,1800 余人村域面积 4980 亩, (2012 年 8 月县土地局测量数据资料记载以泔河中心划界村域 面积 5200 亩)村民以宁姓、吴姓、和姓、何姓、刘姓、余姓为主, 汉族占 99%全村以苹果、酥梨为主导产业,兼种植桃、葡萄、 梅李等杂果品种,2014 年农民纯收入 12000 元,村委会驻地设在 沿村 咸阳大辞典记载(2007 年 12 月版),沿村位于县城东约 10 公里处,西张堡镇政府驻地西北 4.5 公里明朝中叶成村,初名 景凤村,后因阎姓人增多,更名为“阎村”,清朝末年,村民以 吴,宁两姓为主,遂以“沿”代“阎”,改为今名,有沿村,七 家沟,东扬青 3 个自然村,村委会在沿村。
注:淳化秦家乡辖 村,在乡政府驻地西南 2.5 公里处,以阎姓居住得名“沿”系 “阎”的谐变,有沿村,阎村嘴 2 个自然村,105 户,耕地 1455 亩) 礼泉县志(1999 年 3 月版)记载,明朝正统七年(1442 年) ,设的乡管村庄,散落在各里,四义乡管六里(保胜,安乐,清 平,路井,故县,保定六里,105 村区域路井里在县东 15 里, 管 26 村,张礼(张里)路井,南宁,湫池庙,石婆父,娄范, 凹底,杨范,傅官寨,双佛寺,将军卢,阎村,王店,马李(马 里),翁官寨,晏村,鲁店,齐城父,杨官寨,康村,裴旗寨 (裴寨),东西庄头,钞里,段家河,北庄村明朝正统七年 1442 年路井里阎村)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记载,清朝废除明时三乡,仍设 18 里,增加五卫,王田,籽粒,里名未变,所辖有动,全县共计 246 村 路井里在县东南 30 里,管 10 村:路井村、康村、师村、马李村、 晏村,阎村、金家寨、杨范村、石匠宁家、北庄村清朝乾隆 49 年,路井里阎村) 礼泉县志(民国续修礼泉县志稿——曹骥观)记载,言村, 归属八区,六区,九乡六镇民国为征收军民粮赋之根据,将礼 泉划分八区(民国十八年 1929 年、民国十九年 1930 年改六区、 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区分,乡镇,保,共九乡,六镇。
言村 归属第三区,道北乡(驻地东刘家村)第五保管言村,七家沟东, 杨青西,刘家,贺家民国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1929- 1933)归属第三区,道北乡,第五保,言村) 礼泉县志(民国续修礼泉县志稿——曹骥观)记载,民国二 十五年五月,礼泉地图标注言村,七家沟,小杨青县志祠庙章 节记载,言村寺,在县东二十里,按:寺有石佛像三,亦名广武 寺 礼泉县志(1999 年 3 月版)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 ,全县设 6 区,9 乡,6 镇,132 个保第三区,道北乡(驻地东 刘家村),5 保,沿村,七家沟,东杨桥村,西刘家,贺家民 国 27 年 1938 年,废区,改乡,镇为联保,镇制,10 保,5 镇 道北联保管辖未变民国 30 年(1941 年)将原来的 10 个保,5 镇合并为 4 镇 3 乡大路乡(驻地张里村),由道南,道北联保 合并,辖 8 个保,沿村在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乡,镇, 辖区未变民国 24 年(1935 年)第三区,道北乡,沿村民 国 27 年(1938 年)道北联保,沿村民国 30 年(1941 年)大 路乡,道北、道南联保沿村) 1949 年 5 月 18 日,礼泉解放,保甲制度废除,全县设 6 个 区,63 个乡人民政府。
一区城关(驻地设在县城内),管 16 乡, 第 4 乡(驻地设在留(刘)林村)1956 年元月新编 22 个乡, 镇分管 550 个行政村,西张堡乡(合并傅官寨乡,留邻乡,西张 堡乡,将军卢乡)驻地设在西张堡,管 30 个行政村1949— —1956 一区,4 乡,沿村)1956 年 1 月——1958 年 11 月, 西张堡乡,沿村)1958 年 11 月将 22 个乡,镇合并为 9 个人民 公社骏马人民公社(辖西张堡乡,旧县乡),管 19 个村,驻地下南宁村1958 年 11 月骏马人民公社,沿村大队)1958 年 12 月撤礼泉县制,并入乾县(三县合一,乾礼永),骏马公社, 西张堡管区,景风大队(公社驻地下南宁村)1958 年 12 月 ——1961 年骏马公社西张堡管区,景风大队)1961 年恢复礼泉 县制,将原 9 个人民公社,分设为 20 个人民公社,辖 42 个生产 大队西张堡人民公社,沿村生产大队1961——1984 西张堡 人民公社,沿村生产大队1984 年底,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 民政府1987 年全县行政区划分为 5 镇 15 乡,分管 432 个村民 委员会,730 个自然村庄。
直到 1990 年未变,西张堡乡沿村(东 杨桥,七家沟,沿村)1984——1996 西张堡乡人民政府,沿 村村民委员会1996 年 10 月至今西张堡镇人民政府,沿村村民 委员会) (注:移民,明朝洪武二年(1369 年)朱元璋,给陕西移民, 屯田,由平阳(今山西临汾)迁入移民,定居尧都由王官(今 山西虞乡县)迁移民定居新时王尚村移民迁徙前,聚集在山西 洪洞县移民点,栖身于广济寺大槐树下,在广济寺办理移民手续, 随之离别大槐树,移民落户) 沿村历朝亦名有:明朝景凤村,阎村,清朝阎村,民国十八 年——二十五年言村,沿村 沿村有街道 15 条,总长 3.724 公里,(其中一组自然村《东 杨青》二条 428m,七组自然村《七家沟》一条 345m,五组自然 村二条北街长 145m、南街长 127m,六组自然村上街 225m、下 街 129m,二、三、四组自然村《沿村》二组三条、老街 140m、 新村街 172m、南北街 278m,三组二条、老街 280m、东西大街 657m,四组三条、老街 280m、新村街 184m、新村北街 48m、 南北街 286m) 沿村历经两次大的搬迁第一次,1978 年修筑泔河二坝,蓄 水搬离河岸边居住。
一组自然村,从窑底搬迁到窑上,东 100 米处,建街道一条,东西走向,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 统一规划新村建筑二、三、四组搬迁村东 500 米处,设街道三 条,一组一街,南北走向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统 一规划新村建筑五、六组搬迁,村南 200 米处,设街道一条, 南北走向,五组村民居西边,六组村民居东边,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沿头,统一规划新村建筑七组自然村,从窑底搬迁 窑上西边 200 米处,设东西街一条,房屋,以土木结构,砖块拔 沿头,统一规划新村建筑) 第二次,1987 年,由于人口的增长,居住条件的限制,方便 生产进行搬迁五组搬迁村南 1 公里处,设两条东西走向的街, 形成现在的五组自然村,房屋,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 六组部分户搬迁村南 500 米处,设东西街一条;部分户搬迁村南 1 公里处,设东西街一条,房屋,均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 屋,形成现在的六组自然村七组搬迁村南约 2 公里处,设东西 街一条,房屋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形成现在的七组自 然村二、三、四组分别向村东、南方向新建三条街道,均为东 西走向,房屋以砖混结构,瓷砖砌面的新屋建筑,构成现在二、 三、四组自然村) 一组自然村(东扬青)处村委会东一公里处,以扬姓、余姓 为主。
33 户 120 人,261 亩耕地面积东扬青,以居住在村东头, 姓扬,庙前有一青石狮子(今被盗 2007 年)而得名有一顺口 溜这样描述东扬青,“东扬青有个青石头,顿顿吃饭没时候,吃 早饭烨刚端,中午饭烨压山,吃晚饭鸡叫欢 七组自然村(七家沟)距村委会南约 2 公里处,以何姓、刘 姓为主,74 户,267 人,耕地面积 539 亩原以七家人,居住在 沟里,得名为七家沟 五组自然村,距村委会南 1 公里处,以吴姓、宁姓为主,57 户,183 人,耕地面积 468 亩 六组自然村,距村委会南最远处 1 公里,以吴姓、张姓为主, 70 户,262 人,耕地面积 459 亩 二、三、四组自然村,为沿村村委会,学校所在地,以宁姓, 和姓为主200 余户,946 人,耕地面积 1502 亩二组 467 亩, 三组 490 亩,四组 545 亩) 沿村历史悠久,古迹遗存较多,新老油坊,吴、宁先祖定居 泔滨之后,族人吴光照,宁成金,宁成珠先后在泔河岸边凿窑开 设油房,利用泔河流水榨油,窑内榨油,窑外磨坯 ,当时,生 意颇为兴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集体经营油坊,也吸引了四 面八方来村榨油,随着体制的改革,逐渐消失。
木质的水车,木猴, 桔槔 (俗称窝杆),石磨,土车,铁 轮车,扁担,人扳辘轳(即原始的汲水具),水车先在河边凿明 井立架或凿暗道引水入井,后在井上立其汲水设施,用其水灌田 或种蔬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逐渐淘汰 现存的古建筑庙宇有东扬青三官庙(民国四年 2 月重修), 农历 7 月十五日为庙会,沿村的菩萨庙,农历 2 月 19 日为庙会, 双连庙(俗称马王爷庙)洪宪元年二月重修,农历正月 15 日为 庙会,老爷庙农历 7 月 23 日庙会,为村主庙会古庙宇相传建 于清朝 已毁的庙宇有千手菩萨庙(文革期间拆除),广武寺(广元 寺)大殿(文革期间拆除),菩萨庙(文革期间拆除),药王庙 (民国初期拆除),七家沟庙(回回暴乱)清朝同治年间 1862 年焚烧,庙前的两尊铁狮子被今七组村民何文广变卖,用于修复 七组庙宇西嘴塔,村东塔,火斜塔今毁 言村寺,亦名广武寺(相传叫广元寺),寺内有石佛坐像三 尊今被盗走两尊,分别于 1998 年被盗两尊头像,2007 年被盗 两尊身子,现存一尊,身、首两处存放相传隋朝建寺,石佛底 座上刻有隋字,寺院占地约 5 亩,设三道前门,坐北向南,西、 北两边凿有地窑,供寺内 100 名和尚居住,寺内建有大殿,厢房。
置有铁钟,高 1.5m,直径 1m,钟上铸有景风寺,铁香炉(铁钟, 铁香炉今被七组村民何文广变卖,用于修复七组庙宇),相传先 有广元寺,后有景凤村沿村早期以马姓、王姓(回回暴乱时灭 王姓,清朝同治年间 1862 年回民在太平军,捻军的影响下,在 华县举义,后在三原,泾阳等地相继起义,杀灭汉族)阎姓、何 姓、和姓、后有吴、宁两姓居住 现存有古槐树生长在原村址上,树心已长空,靠外皮存活了 下来,相传宁姓从阡东临泾迁徙到沿村后,生有五子,老大少亡, 老二下川,老三留于沿村,老四无后,老五留于沿村据说文革 期间毁老影时,上面记载为十七代宁氏古槐树下居住着老五的 部分后人,以古槐树及古槐树下的井,谐音起名“到现在四代人 “景”,谐音井,绳,清谐音青,怀谐音槐“景、绳、清、怀井、绳、青、槐”村学塾馆,清代以前,村办或私家设馆校,师资由村招聘, 学生筹资供读至清末学馆均在广武寺(广元寺)大殿内,另有 宁成金在家设私塾馆1949 年后村统设学校于广武寺内,文革中 拆寺堂建校,扩大校舍,以土木结构为主1988 年再次扩建,砖 木结构教室 8 幢 24 间,会议室,占地 5 亩2000 年,旧庄基复 垦还田,将原学校拆除。
2002 年重建校址,8 间两层教学楼,16 间,446m²,占地 5.04 亩2012 年 8 月县土地局测量数据) 沿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古有锣鼓、社火、 旱船、戏曲等1956 年村建成戏楼,村剧团逢年过节,大型演唱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