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专题浅析中国当今教育处境下教师权威的获得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 杨茂华 1044407126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教育界种种针对教师权威的不良事件屡屡发生,几乎时刻在挑战着教师权威而教师权威问题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当今教育处境下教师权威到底如何获得?面对这个疑问,我们必须以教师权威这个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国教育领域教师权威现状做具体分析一、教师权威基本理论M.韦伯曾指出权威有以下三种类型:传统权威、感召权威以及法理权威传统权威类型的教师要求学生服从他的理由是:这是我的权利,这也是你的责任,依照惯例,处于你这样位置的人应该服从我这样身分的人;感召权威类型的教师的理由是:我有权利要求你服从,假如你听从我,我会给你更多的奖励,你因而也会更好;法理权威类型的教师认为:我有权利你也有义务这样做,既有的秩序及合理的因素要求我们双方有这样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教师权威的内涵:“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高即教师“知识上位者”角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权威,身正即教师“社会法定文化代理者”角色要求教师是具有示范作用的象征权威,而操弄是教师知识权威与象征权威的变量是:教师的个人权威,它包括基于教师个人学识、专长的“知识权威”与基于人格魅力、同情心的“感召权威”;教师的制度权威,它包括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合法权威”与文化传统赋予教师的“传统权威”。
从教师权威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明确教师权威对于我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拥有了相应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当下的教育处境中,如何获得教师权威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压力,至少是有根可循二、中国当今教育处境下的教师权威现状:在拥有理论支撑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中国教育领域教师权威的现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并一一解决当下中国教育处境下的教师权威问题综合各方面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权威具有以下特征:(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权威的边缘性特征 作为知识上位者的教师拥有相应的知识权威古代中国社会肯定教师的知识权威,早时就把君师并列起来读书人更是将“天、地、君、师”刻在牌位上教师因拥有深奥丰富的知识资源而跻身于特权之列,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知识权威是不容怀疑的,学生更多地成为教师的“信徒”而非平等的“知识追求者”但是,经师、孰师这类童子之师与名颂千古的鸿学大儒有泾渭之分,唐人韩愈在强调“师道尊严”时还不忘提醒:“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童子之师的处境始终是卑微的,在俗民社会的价值分类中,他们大多是贫士,除了教蒙童之外别无出路在知识阶层看来,童子之师是科举考试中被淘汰出局的失败者,他们才疏学浅,不足以为一类。
教师知识权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是否为专门性职业专门性职业的常见特征指:1.具有一门建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技巧;2.提供训练和教育;3.测验成员的能力;4.组织;5.恪守一定的行为规则;6.利他主义的服务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仅有大专或中专教育背景的小学教师很难称为“知识上位者”;教师资格制度虽已建立,但实施尚有一定的难度中小学教师的情况却全然不同,法定的义务教育要求适龄儿童必须入学,众多的教师从业者使教育领域显得平淡无奇,教师工作也让人感到平凡甚至平庸,很难有新鲜感和成就感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专业工作者的报酬,美国一个医师一年至少挣十万美元,律师年收入也可达六、七万美元,工程师一年能挣五、六万美元,而一位教师平均只能挣两万美元,从这些比较中可看出,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不高,中小学教师至多称为“准专业职业” 教师知识权威的另一参照是关于教育权力之争论弗雷德森认为:专门职业最主要的特征是专业自主——有控制自己工作的权力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应有教师自主权,而教师的教育自主权是教师各项权力中最遭非议的内容,日本的松本公亘认为:大学中所以作为确认教学自由的理由是因为自古以来大学就具有作为学术研究中心的地位,如果让大学从属于外部势力的价值判断,就妨碍真理的探究……但是下级教育机构不存在上述情况。
作为下级教育机构主体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自主权极为单薄,这严重地影响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权威据此可知:中小学教师因其众多的从业人数及广泛的地域分布而处于知识系统金字塔的底部,教师在知识生产系统中传授性而非生产性的角色决定教师知识权威的边缘性特征 信息社会中的学生由“读写时代”走入“视听时代”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生获取信息时间也不再滞后于教师,有时甚至超前于教师上述特征对教师的知识权威有无影响?我们在南京市的三所中学、四所小学发放了250份问卷,在140份有效问卷中,94.5%的教师认为教师的知识权威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因为知识有系统性和逻辑性,80%的教师认为除应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教学知识外,还应力求知识广博,见多识广以维持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权威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象征权威的脆弱性特征 教师的象征权威指教师践行社会所倡导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并由此具有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象征权威在不同的权威对象那里有不同的权威内涵社会制度赋予“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的象征权威,而俗民社会真正确定“作为一个人的教师”的象征权威 我们首先来剖析一对概念的不同内涵:“作为一个教师的人”与“作为人的教师”。
作为一个教师的人”关键词是教师,强调教师的“应是”层面,即教师职业规定教师从业者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其内容主要是由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教师的管理体系确定的作为人的教师”的关键词是“人”,指承担教师职业的具体人,“作为一个人的教师”的象征权威是由俗民社会来认可的俗民社会是指与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作为一个教师的人”更多的是在观念中构建的,“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却真实地生活于日常世界中作为一个教师的人”最重要的两大角色为:“知识的传授者”与“道德氛围的营造者”知识的传授者”决定教师是知识的守门人,教师决定哪些信息与技能重要且宜于儿童接受与之相应,教师应有广博开阔的知识背景同时应清楚地决定要求学生掌握的最低限度的东西;“身教重于言教”,“道德氛围的营造者”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是社会法定文化的价值示范者上述诸种责任最后落在“作为一个人的教师”肩上,“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又在其真实生活境遇中程度不同地践行诸种责任 “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的象征权威得到社会制度高度承认,即教师具有高的“法定权威”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倡导进步的时代,开明理智的统治阶级都给教师职业较高的评价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我们再来考察“作为一个人的教师”的象征权威,即由俗民社会确定的教师的“传统权威”我们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俗民社会对教师职业象征权威的评价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威状况中存在这样的悖论;“作为一个教师的人”之高的法定权威与“作为一个人的教师”的低的传统权威,政府以高度肯定教师的象征权威来弥补对“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的“隐性剥夺”,但并未改变教师在俗民社会中的权威状况教师在此权威反差中常常无所适从 在学生的视界中,教师的象征权威究竟如何?教师是沟通成人世界与未成人世界的桥梁,教师是未成年人的楷模,他向未成年人集中示范成人世界的规范与价值,但教师所注示的成人世界并非事实描述而严格拘囿于法定文化层面教师将一个社会“应是层面”的追求(突出表现为教师理想主义的情怀)尽可能身体力行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教师所象征的层面又与真实,复杂的成人世界出入甚多,教师如同“永远纯净的孩子”对法定文化的挚信使他们相对滞后于一个生机勃勃,变幻万千的充溢活力的社会层面他们成了“沸腾”社会生活的局外人,教师常在成人世界中有一种疏离、不投合感;而教师的“局外人”处境又很难在学生面前具有真正的象征权威一些教师感慨,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见其影响力的脆弱。
据此可知:由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高的“法定权威”经由俗民社会认可的教师低的“传统权威”的过滤,展现在学生世界的教师的象征权威已相当脆弱,即我国中小学教师象征权威的脆弱性特征 在论及中小学教师知识权威的边缘性特征以及象征权威的脆弱性特征之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寻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更倾向于认可自己的象征权威还是知识权威 我们在南京市区所作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确认自己是知识权威或象征权威上,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有显著差异,62%的中学教师更偏好知识权威,而仅有43.3%的小学教师以为自己是知识权威;小学教师内部亦有性别差异,62.5%的男教师更偏重知识权威,而仅有36.4%的小学女教师承认自己是学术型教师即中学教师、男教师更多地认为自己属于偏重传授知识技能的学术性教师,小学教师、女教师更多认为自己是看重提供价值示范的道德型教师;值得指出的是,中学的女教师、小学的男教师更多地认为自己是学术型教师三、中国当今教育处境下教师权威如何获得(一)教师权威的来源:从它的来源看,有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前者指由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而产生的权威,后者指由学生对于教师的判断、经验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信任而产生的权威。
这种划分来自于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权威首先源自于社会,同时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在他之后,冲突论的重要先驱人物沃勒提出“制度的指导”和“个人的指导”这一对概念,他这里所说的“指导”大致等同于权威在此基础上,制度权威又可分为传统权威和官方的或法定的权威;个人权威可分为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这种划分法是克利夫顿与罗伯兹在韦伯著名的权威三类型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传统权威是基于社会文化传统中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形成的权威;感召权威即由教师个人魅力如人格、品德、学识等获得的权威;官方的或法定的权威即由社会制度包括教育法规、条例、章程等获得的权威;专业权威即由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而获得的权威,指教师由于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教师由于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认可了他的专业资格,因而他能够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并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控制与影响力事实上,教师的权威状况有两个根本成因:其一是经济收入低下;其二是官本位社会中政治地位不高可怜的夫子”如何在学生面前维持其知识权威和象征权威,正如政府官员提出了“高薪养廉”的方略,教师职业为维护其必要的尊严,有必要“高薪养尊”——教师职业的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系于此,教师的权威感亦系于此。
二)如何提高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地位的认可及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养,所以,我们讨论教师权威的建立的时候,需要从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来分析学校教育制度与教师权威的建立1、多方入手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教师专业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际上,“专业化”被视为提升现代社会职业声望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教师职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多年来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保证教师职业的专业工作者角色形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化的管理措施,主要从学历制度、专业资格证书制度、考核制度、工资制度以及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等方面严格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活动,成功地提高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使教师成为社会上较受人尊崇的热门职业之一2、推进教育改革,建立有利于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与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权威的获得来自于他们专业上的成长,但这首先需要有学校教育制度上的保障,所以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们一个给教师们创设一个积极和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课程体系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能人”、“专家”、“学者”,让他们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