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养殖水体的分析和改良方案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KB
约6页
文档ID:516295024
养殖水体的分析和改良方案_第1页
1/6

 养殖水体的分析和改良方案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一)水质理化因子对养殖的影响1.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剧毒物质,水生动物的隐形杀手1.1氨氮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3)外来的污染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1.2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  1)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2)水体PH值较高;3)底层水缺氧1.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对鱼类:鱼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口挣扎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6)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

  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1.4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不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1.5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绿力源”、“益生宝”、“调水益生菌”、“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少投喂高蛋白饲料  控制措施:先施用“EM菌粉”和“光合菌”,再使用“高能颗粒氧”、“氨硫亚硝净”或“高能大粒氧”去除氨氮;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1/3,然后大量加注新水,施“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若发现轻微中毒,用“氨硫亚硝净”;如果中毒程度较重,最好再用“绿力源”调节水体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再施用水质改良剂2.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存在、危害及控制诱发水产动物暴发性疾病重要因素2.1亚硝酸盐的来源                        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

硝化过程受阻(使用消毒药剂过多)→水中亚硝酸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换水、排污不彻底,空气不通畅,池水中氧气不足    亚硝酸中毒→引发“死底”现象,亚硝酸根毒性又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也称亚硝酸中毒为“黄血病”或“棕血病”2.2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1)池底老化、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2)放养密度过高、投饵量多;3)精养池排污不彻底;4)水源水质不佳、水质混浊,换水极少2.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  1)鱼、虾食欲下降,鳃组织出现病变(鳃部肿胀、增生,出现黑鳃或黄鳃),鳃丝呈暗红色;2)体色变深,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3)过高可引起鱼虾肝脏出现异变,如空泡化,导致规模性死亡2.4亚硝酸盐控制标准                          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为确保其安全,一般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mg/L以下,《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0mg/L以下实际养殖中,虾池亚硝酸盐浓度不应超过0.15mg/L,鱼池亚硝酸盐浓度在0.5mg/L以下                          水中亚硝酸根浓度达到0.1mg/L,即可引发褐血病。

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一般与氨浓度呈正比例,池塘中溶氧水平低时,亚硝酸盐毒性增强2.5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EM菌”“绿力源”,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每亩•米鱼池泼洒“底改王”,再使用“水体解毒安”、“氨硫亚硝净”或“高能粒粒氧”去除亚硝酸盐;对于偏瘦水体,之后最好增施“生态肥水王”、“金满塘”或“特效肥水膏”,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对于偏肥水体,则再用“底改王”、“绿力源”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定期换注新水、排污,施“净水利生素”、“EM菌”、“调水益生菌”3.养殖水体中的硫化氢存在、危害及控制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3.1硫化氢的来源(臭鸡蛋气味)1)缺氧条件下,硫酸盐的分解(硫化物还原菌作用)2)残饵或粪便中有机硫化物的分解(异氧菌作用)硫化可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形成金属硫化物,使池底变黑→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3.2硫化氢中毒原因1)污泥沉积,缺氧;2)池内残饵多;3)PH值低;3.3硫化氢中毒症状  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减弱;呼吸困难。

3.4硫化氢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中硫化氢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实际养殖生产中,硫化氢的浓度也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虾蟹育苗水体中应严格控制在0.05mg/L以下3.5硫化氢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开增氧机,定期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调水益生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泼洒“光合细菌”,再用“底改王”或“高能粒粒氧”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最后施“菌力神”、“EM菌”、“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进行水质改良4.养殖水体中的PH危害及控制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4.1 Ph的变化    PH值升高→说明水中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强,水中溶解氧浓度高    PH值下降→水质变坏、溶氧降低的表现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PH值≤6时,硫化物只要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水体易出现缺氧现象;PH值≥8时,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NH3。

4.2 PH值出现异常的原因  Ph值偏高或过高:(1)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2)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点钟左右,PH值往往会升到9.5以上3)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PH值也会偏高PH值偏低或过低:1)养殖时间较长且长期不清淤的池塘,透明度低;(2)受酸性物质污染4.3 PH过高或过低引起中毒的症状  碱中毒症状:  鱼类:受刺激且狂游乱窜;体表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有大量的分泌物凝结;PH>9时,水体便会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对虾:对虾鳃组织遭受破坏,发生黑鳃病,继而演变成烂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使呼吸机能发生阻碍,窒息死亡  酸中毒症状:  鱼类:体色明显发白;水生植物呈现褐色或白色;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水体中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注:另外,如果鱼类从一个水体快速转移到PH值差异很大的水体中,即使第二水体的PH值处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可能导致鱼类的休克和死亡4.4 PH值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0-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8.5之间。

实际水产养殖中,PH值控制在6.5-9.0之间,不高于9.2;海水养殖在7.5-8.5之间,每日差别不得大于0.5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6时,鱼虾蟹都不能存活4.5 PH值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检测水体PH值的变动,最好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调控措施:1)如果水偏酸(PH<6.5)可加入生石灰、氢氧化钠等碱性水质调节剂进行调节;适量换水;“肥水特号”或“肥水利生素”配合“特效肥水膏”使用,可迅速增殖浮游植物2)如果水偏碱(PH>9.5),全池施放“绿力源”,可加大使用量,再使用“底改王”、“调水益生菌”、“菌力神”或“EM菌”进行水质改良;若水体浮游的植物过多,则用“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控制水色过浓有条件者可先换部分水、注入新水5.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危害及控制自下而上的必要条件之一5.1溶解氧的来源1)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2)水对流动空气中氧的溶入5.2溶解的影响                        溶解氧与水产养殖动物生存、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是保证养殖对象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也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

  对水产动物:溶解氧缺乏→导致浮头,甚至泛池、窒息死亡;  溶解氧过高→发生气泡病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  对水体:溶氧不足,硝酸盐和硫化物等还原为NO2-盐、H2S等有毒物质,迅速达到危害程度连续处于低溶氧环境也被认为是鱼类细菌感染的前奏5.3缺氧时的症状1)轻度缺氧时,鱼虾出现烦燥不安→鱼会浮头,虾会趋边上草头,蟹会上岸,呼吸加快少摄食或停止摄食;2)重度缺氧时,会导致鱼虾蟹的死亡5.4溶解氧的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用水的溶解氧(DO)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个小时以上时间至少应保持在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mg/L实际中,一般来讲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不低于3mg/L,高密度精养后期不得低于4mg/L5.5导致水体溶解氧不足的因素1)温度: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2)养殖密度:养殖动物放养密度越大,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3)有机物的分解耗氧: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4)无机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5)水体中浮游动物多,呼吸作用耗氧大,导致水体溶解氧减少5.6增氧措施①注入新水(最好的最方便的办法);②开动增氧机、充气机或喷灌机;③使用“高能粒粒氧”等增氧剂,再施放“超级底净”等水质改良剂;④若水体浮游动物较多,可用“杀虫药”或“二氧化氯”杀灭,再进行增氧                  (二)水质的变化与调控措施                            养殖水体的颜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我们可以根据水色推断养殖塘池水的浓淡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及大致种群组成,以此判断水质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1.养殖池塘四种优良水色(1)茶色(黄褐色、淡褐色)→水质较“肥、活”,施肥量适中,以硅藻,隐藻为优势种类,如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等易被消化的藻类,生活在此种水色的养殖对象活力强,体色光洁,生长速度快2)茶褐色(红褐色)→水质“肥、活”,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为养殖水体的好水色,养殖对象在此水色中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